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艺术家 ARTIST

杨冕,从观看机制 探索数字时代的新绘画
DIGITAL AGE PAINTING EXPLORATION

杨冕的创作探索绘画的本质和意义,特别是在影像和图像海量出现的时代,如何去保持绘画的尊严与独特性。他的作品不仅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还通过CMYK和RGB两大系列,展现出对图像生产机制的深刻思考。

内容策划/孙洁 撰文/希娜 图片/颂艺术中心提供

步入西斯廷走廊式的空间,两侧墙壁上布满龙主题的CMYK系列绘画。狭长空间烘托出神圣与崇高的氛围,仿佛行走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传统中国文化的经典图像在这里焕发新生。随着光线的指引,观众来到一个不规则的挑高空间。传统屏风与山水画勾勒出生活化的场景,系列绘画的神秘感与敬畏感转化为对自然山水的虚无与宁静体验。

脚步轻轻踏过,昏暗的空间内彩虹视频循环滚动,唤起屏幕时代的视觉经验。刹那间,屏幕暗去,眼前浮现出光谱的残影,字幕“RGB的综合产生图像”渐渐显现。在短暂的黑暗中,人们重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进入RGB展厅,空间开阔明朗起来,色彩也更加丰富而动感。

这便是在颂艺术中心举办的杨冕个展“唤醒”。从崇高走向日常的宁静,最终进入色彩的绚烂,空间叙事、视觉冲击与情感起伏彼此交织映照。在多元的主题与形式下,杨冕鼓励观众感知每个时代对绘画尊严的不同定义,并在数字时代试图唤醒人们重新发现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CMYK-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90x1840厘米,布面丙烯,杨冕,2019年。

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在艺术家杨冕看来,绘画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其历史使命与未来潜力的交汇处。只有弄清绘画的定义,才能在此基础上前行。早期的绘画主要有两个目的:记录生活和崇高化我们的记忆。文艺复兴之后,绘画逐渐变成了一种工具,用来创作肖像画、风景画等服务性作品。到了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出艺术应该为艺术服务,而不考虑受众的感受。

摄影技术出现后,绘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照相写实主义出现。查尔斯·克罗斯(Charles Close)通过打格子的方法将画面分成小块,每个小块都是一个视觉焦点。照相写实主义采用散点透视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单点透视技法,让绘画在摄影时代重新获得尊严。杨冕始终关注着观看机制的演进。从影像时代到AI时代,图像的娱乐化趋势让绘画显得静止而不具吸引力。而绘画的核心价值在于找到能够处理这些技术的方式,并超越工具的限制。未来,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方法论,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作品。

“对绘画的定义不应局限于过去,而是要面向未来。绘画的尊严问题不在于过去的定义,而在于对未来的定义。重要的是我们对绘画的理解和定义,而不是使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绘画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那一刻、那一刻……
No.1,布面丙烯 ,190×110厘米×11, 杨冕 ,2022年。

从视觉民主性到艺术平权

20世纪70年代,博伊斯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他可以在啤酒瓶的杯子上签名,并称其为艺术作品。然而,普通大众往往难以理解这种做法,因为他们通常从技术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从思想角度。博伊斯通过其方法论和观点,使得杯子上的签名成为艺术品。

在杨冕看来,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是,艺术家应该提出什么新的观点?视觉民主性的核心在于给观众留下一个参与艺术创作的通道。在“CMYK”系列作品中,杨冕通过彼此分开的点,让观众通过视网膜去调色。由于每个人对颜色的敏感度不同,因此看到的颜色也不同。同样,在“RGB”系列中的视觉感受也是如此,每个人的视觉策略都不同。

“艺术是开放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这与今天的科技平权问题类似,比如OpenAI解决的也是科技平权的问题。”视觉民主性的目标就是让观众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和参与,从而真正体验艺术的价值。这也是一个OpenArt、艺术平权的问题。如果艺术放弃工具和权力的问题,就会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这是杨冕近期在思考的问题。他强调:“开放的是艺术,而不是艺术品。”未来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应该将不开放的艺术品归于个人名下,还是将艺术开放给所有人,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创作中来。艺术品的属性是封闭的,但艺术本身是轻盈而开放的。开放艺术的理念不仅赋予了艺术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月,500×500cm×2,布面丙烯,杨冕,2022年。

视屏时代的绘画尊严

在视频和图像海量出现的时代,艺术家如何保持尊严?或许,成为图像的另类编辑师并不是艺术家的价值,而是要找到并展现与众不同的价值观。“绘画的唯一价值在于它能够永久地留住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杨冕认为,静止的影像无法取代绘画,照片也只是一个瞬间的捕捉,而绘画能够提出和解决一些只有绘画才能处理的问题,这是绘画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杨冕重视创作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他认为只有这样的逻辑系统能够帮助定义艺术的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开放的,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进行创作,但最终艺术品必须符合一个封闭的标准。每个人的逻辑系统可能不同,但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系统进行解答。前提是这个系统必须足够强大和成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成熟度,可能只能加入别人的系统。哲学早已这样定义:没有系统就只能加入别人的系统。绘画也是如此。

艺术家通过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进行创作,同时保留个人印记。即使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绘画依然需要保持其独特性和手工痕迹,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既利用现代工具,又不失艺术的本质。这种尊严和定义使绘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唤醒》展览现场。

A=杨冕

“CMYK”和“RGB”系列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A:从印象派开始,我们就能看到今天所说的“分层”概念。Photoshop让这一技术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分层是图像处理和呈现中的核心技术,当时,由于缺乏现代的辅助设备和信息技术,这对艺术家们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前人在图像分层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只是逐渐将其工具化。

1998年我在大学任教,教学设备主要是幻灯机。我有一幅画想展示给学生看,由于没有电脑,就在胶片上打印了这幅画。当我把胶片放在幻灯机上投影时,这张画因为放大了很多倍,显示出色斑互相交融的效果。这对我的视觉经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我意识到可以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后来,我一直在思考图像生产机制的问题。当时,我还在创作《美丽标准》系列,但作为艺术家,我在开始新的系列作品时,会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准备,并为作品制定标准。经过十几年的准备,直到2010年,我才觉得准备充分,可以拿出来展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在技术上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初的“CMYK”系列,我在电脑上绘制图像,用鼠标点了几十万个点,然后将其转化为即时贴的刻绘文件,再通过刻绘、丙烯绘画和揭去即时贴等步骤完成作品。那时的艺术创作是一场漫长的孤军奋战。到了“RGB”系列,我对目标和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过程也变得相对容易。

创作完成后,我通常会将作品放置两年或更长时间,以便在此期间思考它是否符合我的标准、是否可以展出。在我看来,艺术创作需要时间和反思,有些作品可能从未公开展出。创作过程和思考方式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完善。

《唤醒》展览现场。

在“CMYK”和“RGB”系列中,你使用的色彩圆点/线条重复手法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A:当我们回归第一定性原理来思考艺术时,任何作品都是点、线、面的重合而形成的画面。CMYK源于印刷术的形成原理。当我们看印刷品时,只是看到一幅图像,而无法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把它放大,就会发现这些图像实际上由一些点构成,这些点是模糊的、相互交融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点分开来看,就是在用视网膜调色。

所有视频都是以每秒24帧为标准的。我们对影像的认识是由一段段的视觉暂留引起的。RGB系列作品的名字叫《视觉暂留那一刻》。RGB是光的融合,在作品中让不同颜色的线条相隔一毫米,就会产生比七色还要丰富的色彩,但这些色彩并不是我赋予的,而是观众自己看到的。

我们现在认识图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MYK,另一种是RGB。但我相信还存在其他的方式,只是人类还没有发现。我们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或许还有其他方式能生产出我们今天未曾见过的视觉效果,这可能会引导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CMYK-明 四川觉苑寺《路逢老人》,布面丙烯,150x150厘米 ,杨冕,2024年,收藏:北京四季酒店。

“RGB”系列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A:RGB系列是双联画。我会先画完第一幅画,然后不断眨眼,以记住视网膜上的残像。当记忆清晰时,我会在电脑上绘制这种感受,再将其画到实际作品上。作品中的线条通常只有一毫米的宽度,这是我目前技术的极限。有意识的融合产生图像,而无意识的融合不产生图像。左边一幅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图像。线条是平行的,不交融,只是由于视觉的延迟,它们不断重叠在一起,形成记忆中的影像。

你的作品融合了具象与抽象两种风格,是什么促使你在创作中保持这种双重实践?

A:我不太关注抽象和具象的问题。对我来说,这两者是一样的。无论是CMYK还是RGB,我关注的都是图像和影像的生产机制,这涉及色彩的基本原理。抽象的问题只不过是有意识地进行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基于RGB所产生的效果。CMYK主要用于印刷,印刷本质上是一个工具,需要印刷出具体的东西,所以CMYK有其具体的目的。即使印刷出来的是抽象的东西,它仍然具有具体性。

我认为不需要严格区分抽象和具象。现代艺术的分野在于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体验。有的观众看到抽象的作品会感到兴奋,有的观众看到具体的作品会觉得它们很抽象。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严格的分界点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数学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抽象的,但对数学家来说则非常具体。抽象和具象的界限在不同的理解中是模糊的。

CMYK-明 四川觉苑寺《竹园精舍》,布面丙烯,150x150厘米,杨冕,2024年,收藏:北京四季酒店。

你未来有何创作计划?会沿用目前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吗?

A:我始终致力于探索生产机制。有些机制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比如3D打印等,这些都是当今新的视觉生产方式。这些方式在AI时代可能会变成一种特别的视觉表现形式。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也会利用这些新的生产方式,为每个时代的绘画找到尊严。这不是为了宣告艺术的终结,而是为了让绘画的定义变得更有意义和持久。我的工作就是让绘画在不同时代中保持其意义和价值。 yoHb/SFbg8wS6NtOC/1nLxGQGPWv/xgthbZmKA5ni/epu8FZL0f2tUzLOlWhDv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