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篇
八佾

《论语》编著者编著此篇的主旨思想是:周朝社会王臣们的思想行为作为,太腐化、太低等。

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 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面对季氏的所作所为说:“《八佾》舞于其庭堂上,如果从道理上能说得通,又有谁不能忍让接受呢?”

【注释】

① 季氏:指季孙氏家族;主要是指季孙氏家族中的当权者。季孙氏家族是鲁国当时三大世袭腐败官僚家族之一。

② 八佾:是周朝朝廷专用的一种高规格乐舞;它代表着周朝统一政权相当的权威性。

③ 是:指具有社会共识的道理或说真理。

④ 孰:相当于现代词“谁”。

3·2 三家 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鲁国三大家族,在祭祀自家先祖时,也以《雍》做结束曲。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怎么可以出现在这三家之私人祭堂上呢?”

【注释】

① 三家:指鲁国当时三大世袭腐败官僚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②“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应该是周朝廷举行国事活动专用乐曲中的歌词;其应该代表着整个周朝社会的最高政治权利。当然,用于三家之私人祭堂上,就是相当错误的。

③ 奚:指人类思想行为作为的一种意外分支时空状态,多有疑问、质疑意;一般可解为:怎么?怎么能?是不是?不正应该?这样不就?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译文】

子说:“一个人而如此的没有仁德,如此地去行人类社会之礼,怎么能行呢?一个人而如此的没有仁德,如此地去快乐生存,怎么能生存得下去呢?怎么能生存得真正快乐、合和、幸福呢?”

【注释】

① 乐:乐是仁和礼的目的、结果,是指人类的一种安逸的快乐、乐序的生活、生存运行;一般可解为:快乐幸福生存。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译文】

有一个生活在山林中、与社会比较隔绝、不太懂社会关系礼仪礼制、比较放荡的人都看不下去了,都觉得太胡闹、太出格,都不免要问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子说:“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人类行礼仪、礼制,与其过分奢侈华丽,宁可俭约;丧失了人类礼原本的目的、作用、真诚、信用本质,与其过分走形式以至虚假变味、甚至亵渎,你还不如想乞求什么就直截了当、赤裸裸地去乞求什么算了!”

【注释】

①戚:是指人对生活的一种低级的,不讲社会规则的,自私的乞求。

3·5 子曰:“夷狄 之有‘君’,不如诸夏 之亡也。”

【译文】

子说:“像这样如同夷狄一样胡乱作为的‘君臣’,有,还不如没有。”

【注释】

① 夷狄:指当时无强大组织性和社会秩序的野散生活的人们。

② 夏:夏,曾可能指人类在夏天有组织的大规模生产生存活动,后延伸指人类组织建制。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 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旅游泰山,也会搞一些祭敬活动。子对冉有说:“求啊!这次也许能对季氏的做人思想有所挽救吧?”冉有对答说:“不能。”子说:“呜呼!这个曾自以为崇尚泰山为荣耀的季氏,如今的做人思想、识知水准,难道还不如‘林放’这个山林中的人了吗?”

【评析】

从此段情境看,泰山,应该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文化圣山。我们现在也可以想象:登泰山,可以居高临下、综观全局,可以感悟大自然的伟大、个人的渺小,可以感悟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伟大,也可以感悟人类文化、文明、执政思想的伟大,也可以感悟人类社会人民的重大、伟大以及社会执政权力责任的重大。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是非常重视泰山文化的;虽然说他们的重视以及祭敬活动还不够科学、正确。

【注释】

① 冉有: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冉有此时应该在职季氏家臣(助理)。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子说:“当今君子的生存,是不能讲强争的;但必定也要为其高级生命生存去合理猎取、获取,去工作、去劳动吧?这就好比说去射猎:你有射技就射,没有射技就礼让别人去射,自己在旁边学着点,或干其他工作;大家在一起对话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作为,共同提升人类射猎、猎取能力,共同提升人类应对自然的生存能力;打下猎物,共同享用、共同畅饮。(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类社会高级合作、生存作为竞争啊!)当今人类内部的生存作为竞争,就应该去行这样的君子之争!”

【评析】

此段,会让我们看到,孔子认为:人类内部是不能讲强争的,但也不能不去竞争,这就要去行人类的君子之争。君子之争就是指:公平合理竞争、以社会规则以礼以法竞争。孔子在2000多年前的这一人类社会思想理念,可以说就已经打破了或说突破了“人类内部生存就要去行自然竞争”的思想理念。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调侃地)问子说:“《诗经》中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几句诗是《诗经》讽刺那些腐化、堕落、懒惰、不正当作为的人的;意思是:巧笑着调情吗?美目着索求吗?你以为素雅的生活是动动小嘴、挤挤眉眼就可以手到擒来的吗?)子说:“人类生存就必须要去识知、做事;然后,才能去谈素雅生活。”子夏又说:“人类礼是不是也应该在这其后?(意思是:是不是也应该在人类识知作为之后,是不是也是人的人为作品,是不是也是需要去不断识知、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子说:“当今社会可与商讨、共事者,就应该像子夏这样的人。我现在都可以与他来共同讨论《诗经》了。”

【注释】

① 绘事:是指人类识知、做事。“绘”词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类似于现代一句话叫作“描绘人生蓝图”中的“绘”意。

② 素:在这里是指素雅生活。什么叫素雅生活呢?其实素雅生活,是指现代高级人类的一种高级把握生活、休闲悠得生活,也是一种规律、秩序、简洁生活;它应该是与远古那种低级、杂乱的生活相对应而言的。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子说:“夏朝的礼仪、礼制,我们能说出一些;但现在作为他后代的杞国已经不足以征用了。殷朝的礼仪、礼制,我们也能说出一些;但现在作为他后代的宋国也不足以征用了。文献资料不足,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即便是文献资料足的话,则就一定能为我们现今社会有所征用吗?”

【评析】

其实,以上两段孔子都认为:人类是不能停止识知作为的,也包括对人类礼仪礼制的作为。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第一,原来的礼仪礼制本身就有问题、就不完善;第二,过时了。其实,孔子当时已认为:任何的礼仪礼制、再好的礼仪礼制,都是人类有限识知人为的,都不是万能的,都是需要我们去与时空俱进的,都是需要我们去不断思想识知、去不断完善改进提升的,都是需要去与实际时空结合去实际落实执行的,甚至说还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去与实际时空有机结合着、思想着、探讨着、不断识知着、创新着去正确准确作为执行,是不能停止识知、死板作为的。总之,自然时空和人类社会时空事物都是相对无限的,都是变化衍进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衍进着;这就需要我们人类要不断地、每时每刻地去思想识知,去正确、准确思想识知,以至去正确、准确、中正、完善地思想行为作为,才行。

3·10 子曰:“禘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子说:“人类社会帝君之位(引领人类社会正确思想识知、行为作为的引领者之权力之职位)的传承、接继、确立,自从打破了人类社会原本的本质的选拔、禅让,改由王室内部自行随便确立,或说世袭传位开始,而往前看,这个社会我们就不想去看了!也没法去看了!(可以说基本上很糟糕,整个社会运行运作问题、矛盾连连!)”

【注释】

① 禘:此字由“示”“帝”构成,意思是示告帝位;可解为:称帝或确立帝位。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曾有人问:“当时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和理由改选拔禅让帝位为草率确立或说世袭传位的呢?”子说:“不知道。要想知道其所谓的原因和理由,就看看这个(糟糕的)社会便可以得到答案了;其结果不就如同周朝现在这个样子吗?”子用手指点着。

3·12 祭 ,如在。祭神 ,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敬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文化、优秀先祖,参加祭敬活动,就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其祭敬活动当中去。祭敬人类高级思想精神,就一定要视人类高级思想精神其真实存在、历历在目。(就一定要虔诚、敬畏、精心认真、深刻识知、倾听铭记。)子说:“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虔诚敬畏、精心认真地去祭敬,与不祭敬是一样的。”

【评析】

此段,其实是《论语》编著者和孔子针对当时的那些腐败王臣们对待人类社会祭活动的不认真、应付了事,所提出的批评。

【注释】

① 祭(二):“祭”这个概念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讨论了,下面我们就再进一步去探讨一下。从读音上去看,“祭”与“寄”“记”“继”同音,古代词同音即近意、便有联系,由此说“祭”也就可联系为:寄托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记住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以及全过程,凡与此过程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是“祭”活动或说祭祀活动。其实,我们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切学习、教育活动,也都是人类祭活动的一部分。索性我们再去分析一下“祀”这个字,“祀”由“示”“已”构成,其实祀也可解为:示告人们、让人记住人类已经认识的思想文化知识。其实,祭活动在当时已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② 神:现在许多人认为:古语中的“神”就是指“神秘”或“神仙”之意;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我们先秦古人所说的“神”,或说对“神”的认识也是相当开明的,也是出乎我们现在一般所认识的。神,在我们先秦古人思想中,其实主要就是指人的高级思想精神,就是指人类主动思想、识知、作为这一高级生命人的思想识知精神活动及其能力、动能、能量等,有时也可叫作精气神;当人类有了正确的思想识知便有了正确行为作为的精气神,便有了全身的主动行动的力量。其实,这才是中华古人、中华古典籍中的“神”概念。在中华古医书中,精与气也始终被认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指人体中运行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时空。

3·13 王孙贾 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 也?”

【译文】

王孙贾(调侃地)问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其实是人们对参加祭活动的人弄不懂在祭敬、祭拜什么,为什么祭敬、祭拜的讽刺说词;意思是:“与其媚拜那些你弄不懂的东西,你还不如去拜拜灶王爷算了。”)子说:“不然,获罪于天,(遭到天、自然、人类社会的无情打击)你还在那里祷什么呢?(在祷告求取罪过吗?)”

【评析】

此段,其实是王孙贾与孔子在调侃。以上两段,都是体现了孔子等当时社会正义力量对腐败王臣们的无知虚假作为的讽刺、嘲笑,其实也是一种斗争;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腐败王臣们的思想作为中,充满着无知与虚假。

【注释】

① 王孙贾:卫国大臣。

② 祷:“祷”的意思就是指祷告、谨记;应该相当于现代词或说活动默读、默记、宣誓等。它是人类一种加强学习、识知人类知识,强化人类心理功能心智的一种人类心理导引活动。它能让人谨记人类知识,同时还能加强、强化、谨记要去追求识知、正确作为。

过去人们对“祷告”“祭祀”等词汇的认识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认为它们都是一些迷信活动。其实,在中国先秦时代很多词汇、概念或说活动都是很开明的、实用的,应该是后来封建、腐败统治使它变味儿了。而我们现在应该去挖掘他们正确、本质的东西。从以上两段可让我们看到,其实在当时那些腐败王臣们的思想中,祭活动、祷活动就已经开始变味儿了;孔子在此批评的就是这种现象。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子说:“在周朝初创时,总结了前两朝的经验教训,在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执政管理、礼仪礼制方面还是有了很大进步的;相比之下,周朝初创时的人类社会思想文化还是相当先进、科学、丰厚的啊!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要去坚持、继承周朝初创时的那些人类社会正确优秀的思想文化、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礼仪礼制。(然后去与时俱进地正确作为。)”

【评析】

其实,孔子当时已经认识到:周朝的、主要应该是指周朝初创时的人类社会思想文化还是相当先进、丰厚的;而当时社会的很多问题,还是出在当时王臣们不能去正确思想识知、不断思想识知、与时俱进以及实际落实执行作为上。

3·15 子入太庙 ,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 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子进入太庙,每见到不明白、有疑问的事就问。于是,便有人说:“谁说鄹人之子知礼呀?入太庙,什么事都问。”子听到后说:“这才是礼。”

【评析】

其实,孔子当时进入太庙每事问,就是因为对当时太庙活动存在很多疑问或说不满。主要可能就是认为:比较走形式、虚假作为太多、都在应付了事。

【注释】

① 太庙:“太”在此可解为顶级;“庙”的古体字写作“廟”,由广、朝构成,意指:让大家朝拜的地方(朝堂)——让大家朝着一个正确方向去思想行为作为前进的地方。由此说,“太庙”便可解为:顶级朝堂。此解可让我们看到,“庙”在中国古文化中也是一个非常开明的词、概念。这里的太庙,有人说就是指祭祀周公的庙;周公的封地是鲁国。我们知道,周公是周初了不起的政治家。设立周公庙的目的,应该就是让鲁国后人们继承周公的伟大思想,同时凝聚鲁国的社会人心。太庙,应该是当时鲁国众多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② 鄹人:指孔子父亲。因孔子父亲是鄹地的地方官,所以称鄹人。

【发现】

以上多处可让我们看到:其实,孔子从来就没有把礼看得高高在上、不可疑视和死板遵从。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

子说:“人类射猎不能只为射到动物的皮;我们现代人类为社会用力就要用力在不同科上;(要分工、分科,在不同科上用力、下功夫,以求达到精细、细化作为)这本来就是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早已知道的道理。”

【感悟】

孔子以上这段话,我认为就是人类的一种“科学”思想。所谓科学,我认为就是指人类对时空事物的分科细化分析学问;它是与人类早期基础、总观、概括、整体、不分科的人类学问(后称之为所谓哲学)相对应而产生的。哲学和科学,应该是人类对人类学问、学知的两大初级粗略分类。

【现代词新解】

学问:指人类现代识知、学知的这个系统过程及系统理论。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建议去掉每年行告朔礼中大量的羊祭,然后让大家吃羊肉、喝羊汤的活动内容。子说:“赐啊!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

【评析】

此段记述的是孔子与子贡在行告朔礼活动(每年颁布历法活动)中,关于饩羊的不同观点。那么,什么是饩羊呢?以往人们的解释就是指杀活羊,而我们可以从这个字形上去分析,“饩”由“食”“气”构成,怎么也让人看不出与杀活羊有任何关系,倒是与煮活羊、吃羊肉、喝羊汤有点关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想象:当时政府为了把大家很好地组织起来、去行告朔礼活动便杀很多只羊,先祭祀行礼,然后就煮一锅羊肉招待大家吃羊肉、喝羊汤。其实,中国人自古就认为:祭祀只是一种人为方式,民以食为天才是根本。我认为这里的“饩羊”就是指:煮羊肉、吃羊肉、喝羊汤。在这一段里,子贡认为:“祭天就是祭天,颁历就是颁历,干吗非要吃羊肉、喝羊汤呢?”孔子对此则有不同观点。孔子认为:子贡对礼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个太浮浅、偏颇或说不准确的问题。孔子在此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吃羊不吃羊,而在于如何能去达到行告朔礼的最佳效果和目的,这才是行告朔礼的主干问题,才是行告朔礼的关键根本之所在,至于说吃羊不吃羊这是次要问题,吃羊不吃羊可以根据对行告朔礼是否有利、有帮助而定;如果说把大家能很好地组织起来,杀几只羊,先祭拜天地,然后就让大家吃一顿羊肉、喝一顿羊汤,大家一年来还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思想、谈谈农事、说说打算,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美事。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子说:“现在正常的事君、尽礼的一些行为,往往也被一些人视为是谄媚。”

【评析】

以上两段,孔子或说《论语》编著者都认为:这些都是社会人们不能够精细、科学识知,提升德品的问题。

3·19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定公问:“君王使用臣,臣就要为君王做事,这样如何?”孔子对答说:“君王使用臣,就要以人类社会礼为原则。臣事从于君王,就要以忠心于人类社会为原则。”

【注释】

① 定公:鲁国的国君或君王;姓姬,名宋;昭公之弟,定是其谥号。

【现代词新解】

原则:原本的、首要的准则。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子说:“《关雎》这首诗的主旨思想就是:人类社会任何人,得势、得意、追求快乐时,也不能放荡、淫乱。一时不得势、不得意、不快乐时,也不必过分悲伤、神伤。”

【评析】

此段,是孔子或说《论语》编著者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进一步思考和说明。孔子这段话所表现出来的先秦古人对人或说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正确认识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或说任何一个人,在现代高级高度合作、幸福生存的人类社会中高级合作、幸福生存,都应该要具有或说都必须要具有去维护整个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合作、共和、合和、幸福生存,整体共和利益,整体健康运行的基本的职责和责任;但同时也都应该要具有或说都必须要具有在合作共和的人类社会中公平、公正、堂堂正正地活着,生存做人的,人人都平等的基本的人类社会人权和尊严。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和尊严应该是平等的;同时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合作、共和、合和、幸福生存的基本职责、责任也应该是平等的。从此段也可让我们看出:孔子或说先秦时代的古人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当先进了。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译文】

哀公向宰我问祭大地、祭社稷这一活动。宰我对答说:“夏朝后氏以栽松树为活动内容、为象征物。殷朝以栽柏树为活动内容、为象征物。周朝以栽栗树为活动内容、为象征物;听说寓意是使民战栗(使民战战兢兢听话)。”子听到后说:“能成的事他不去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他不去谏;(无价值、无意义的事他偏去提)既然我们要往前走,就要往前看,(过去一些不够正确、无意义的小事就不应该再去提)我们人类不能无咎找咎。”

【评析】

哀公属于周王氏后裔。显然,宰我在哀公面前说“使民战栗”这话是不合适的,是缺少人类社会整体思想意识、社会责任之心的。所以遭到孔子批评。以上几段其实也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社会事物深刻、正确、中正的识知和认识。

【注释】

① 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宰我。宰我或称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当中问题毛病比较多的一个学生。

② 咎:指人类生存矛盾、危机。

【现代词新解】

意义:思想理论作用。

3·22 子曰:“管仲 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子说:“要说管仲的思想就不存在狭隘吗?或说管仲是否俭约、检点呢?有人说:‘管氏有三座住处,基本与官事无关。’严格讲,这怎么又能说是俭约、检点呢?然则,管仲是否知礼呢?又有人说:‘邦君门前立照壁,管氏门前也立照壁;邦君为会见外宾客厅内设有放空杯子的台桌,管氏也有台桌。’严格讲,管氏知礼,又能说谁不知礼呢?”

【评析】

此段是继续体现孔子对人类社会事物的正确、中正认识。孔子说此段话的寓意是: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应对、处理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正确看待和评价像管仲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其实,这里还是涉及我们有限人类如何去精细、细化、正确、准确、全面地去识知人类社会事物和对待人类社会事物的一个思想水准问题了。从后面一些篇章我们也能看得出,孔子对管仲评价是很高的。孔子当时认为:对于管仲,其实他到什么时候都不失其是一位人类社会伟大的人物、是一个对周朝社会有大贡献的人;即便他的作为也是不完美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类社会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保证其是完美的;其根本就在于我们人类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有限时代性。社会如何评价一个人,这就要看他的主流做人,就要看他对社会主要都做了些什么,有时还要去深入、深刻地去看他所处的时代时空,看他的行为作为的目标、目的、主体方向是什么;而不能浮浅、浅薄地只去看他的一小部分局部作为、表象。这样,才能去正确、准确地把握好有限人类的正确前进方向、中正路线,也才不会走偏,也才能少走弯路。

【注释】

① 管仲:姓管,名夷吾。仲是指家庭兄弟排行第二的意思,这是当时人们习惯的起名或称呼。管仲是齐国著名政治家,齐桓公时代任宰相。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子讲述鲁国大乐师创作音乐的过程时说:“一首优美的乐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大家知道吗?开始创作时,就要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一些;当然也不会是完美的。而下一步,就要去逐渐加工纯化了;就要去准确把握乐曲主题,去进一步优选音符,去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这样,一点点、一步步地去逐渐加工、取舍、改进、完善,使其逐渐去达到完美。最后,一首优美的乐曲才能创作完成。”

【评析】

孔子这段话或说《论语》编著者选编孔子这段话于此处,其实绝不仅仅是想去说明音乐创作的过程,而里面所要表达的或说蕴含的一个普遍道理是:我们人类社会任何作为也都是如此,也都如同这音乐创作的过程一样,其中也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作为。也都是一个不断思想识知作为,正确准确思想识知作为,提升思想识知作为,以至去完善思想识知作为的过程。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孔子周行列国时,来到仪封。仪封很多民众和人士都来请求见孔子说:“如今君子来到我们仪封,我们怎么能不见见呢?”于是,他们便选出了一些代表来见孔子。出去后,他们激动地对他们同乡们说:“你们对我们这个周朝社会还有什么可担忧、可忧患的呢?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已经失道很久了,但以后天(自然和人类社会)将以夫子为传令者!”

【评析】

从此段可让我们看到:孔子当时的先进思想及其正义作为,也是得到了周朝许多民众的支持的。

3·25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子评价《韶》这个大型乐舞剧时说:“尽美了,又尽善了!”评价《武》这个大型乐舞剧时说:“尽美了,但没有尽善啊!”

【评析】

《韶》是歌颂尧、舜帝的政治思想、丰功伟绩的大型乐舞剧。《武》是歌颂武王的政治思想、丰功伟绩的大型乐舞剧。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尧、舜帝的政治、执政思想作为尽美了,又尽善了;是说既有美好的人类社会思想、识知、理想、设想,又有善始善终、尽善尽美的理想的作为结果;将其先进美好的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思想、识知理想在实际执行、执政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实施、落实、传延。而武王,或说周朝的政治、执政思想作为尽美了,但没有尽善;是说虽然有美好的人类社会思想、识知、理想、设想,但却没有善始善终、尽善尽美的理想的作为结果;没有将其先进美好的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思想、识知理想在实际执行、执政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实施、落实、传延;其最大所指可能就是指没有解决好社会权力、职位的禅让。

【注释】

①、②《韶》《武》:以往人们对它们的解读认为仅是一种乐曲,我认为这是不够的。根据上述情境看,它们应该是一种大型乐舞剧,应该有歌、有舞、有话;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尧、舜、文王、武王的政治思想及其作为。这一点也许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也没有这样的文化迹象。但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应该从更远的时间和空间上去看待人类的文化进化、进展。而能让我们看到实物的是,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人类西方希腊就已经有了大型剧场了。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子说:“居于人类社会上层建构,如果没有宽广的人类社会德知、德品;执政作为人类社会礼仪、礼制,不能敬重;思想临丧、社会临丧,却不感到哀痛;这样,我们何以看得下去啊!” iqOhwlRWHQMe/+4rXfMpJTBfPtuxQQlR48t15pLurx4LBQ4cINJ9PSEqZJtDia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