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学而

作者经过近十年研读发现:《论语》虽然是一部语录体,但它每段之间的语意和思想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它不仅每段之间的语意和思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它的篇与篇之间,乃至整部语意和思想都具有连贯性。它的每篇也都是有一个主旨思想的。作者经过研读发现,《论语》编著者编著此篇的主旨思想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去努力求知、识知、学习,学习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文化知识,并要与社会及其他人对话、交流、互相学习,去合作识知、正确践行。这本来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人们在现代高度合作的人类社会中合作、共和幸福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当然也就更应该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所有的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1·1 子 :“学 ,而时习 ,不亦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译文】

子说:“现代人类生存,就要去不断模学自然和人类社会时空知识,并随时去习练、习用,(到自然、人类社会时空中去进行人类生存时空组合实践、正确作为)不应该这样说吗?有人类朋友自远方而来,(带来了人类的新思想、新知识)难道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吗?人无知了或说根本就不知去求知识而不感到羞愧,这还能称之为是人类社会中的君子吗?”

【评析】

《论语》第一篇、第一段,其实是阐释出了人类生存就要重识知、重学习、并重践行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现在想来,人类生存特别是现代人类生存不重识知、重学习、重践行,怎么能行呢?这本来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本质,或说是我们高级人类生命的本质。其实,每一个现代人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了吗?孔子在这里认为,这也不尽然。从孔子这段话的语气看,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情绪似是略激愤的。其实,孔子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当时周朝社会那些腐败王臣们说的。当然,对于我们每一个当代人也都是适用的,也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 子(词、字、人类时空概念):子在古代,最初意思应该是指孩子(人类生命之子),或说主要是指男子。但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论语》中所称的子却又延伸是指对人类做人品质比较高的男子的一种评价与敬称。在这里可解为“人类之子”。意思是一个真正的优秀的人类的儿子。近似于现代俗称的男子汉、大丈夫等词。比如,现代人们夸奖一个男子也经常会说:“你真是条汉子,够爷们,好样的。”其实,这是古人对人类男子做人(做人类社会合作人)的功能、职能与作用的一种高度评价与认可。当时真正被称为子的人都是些社会精英,比如说像孔子、曾子等。而《论语》中“子曰”的“子”,则是《论语》编著者或说孔子的学生们对孔子的敬称。因其对孔子特别崇敬、敬重,故省去“孔”,而只称为“子”。

② 曰:同现代词“说”。这一解释目前是有高度共识的。

③ 学:现在我们看到“学”词,就很容易想到“学习”一词。但在古代“学”与“习”却是非常独立的两个词;这也可以说是古代词的一大特点。“学”就是指:人类生存作为求知、识知快速获得做人知识的一种人为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以模仿为主——模仿、模学。往远说,它也可以说是所有动物识知的一种基本能力。现代意义上高级人类的“学”则是指:现代人类(也包括孔子时代),向整个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文化学,向人类社会优秀先祖先辈学,向社会学,向他人学,与社会与他人对话交流互相研学,当然也包括向自然学。它是现代人类以现代人类社会生存识知作为的复杂化、丰盛化,人类社会高级合作、紧密合作,人类语言文字等高级识知记录交流方式的产生与丰富,为基础,而产生、而提出、而强调的。是现代人类快速获得做人知识、时空概念、人类社会知识体系、系统理论的,一种人类生存思想识知的高级方法,人为高级做法,人为高级手段,当然也是一种人为高级能力。

我们对于古代词、字、话语的解释,有人也许会疑问:以上这种解释是不是有点主观或笼统呢?或说我们是否应该去寻求古人的一些解读依据呢?其实,孔子时代虽然说距我们2000多年,看似很远,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历程来说却也是一瞬间。我们中国现代的语言、文字虽然说叫作“汉语”,但也是以先秦时代的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而语言的传承应该说比文字的传承更早、更丰富、也更重要。所以,对于先秦时代古语言、文字、词汇的诵读理解,其实只要我们去精心诵读、反复研读、前后联系、综合分析,就是能够理解它的真实意思的。而对于自汉代以来某古人的解读,可以说只是我们解读先秦古语言、文字其中的一种辅助方法与手段,或说是一种参考而已。因为自汉代以来的古人离孔子时代也已经几百、几千年了,由于古代遗留下的文字资料极缺,其实他们的解读也都是诵读、研读而来的,而且还不能避免的带有一些封建社会的观点。所以,那时古人的解读及其依据也是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在《说文解字》前言中就这样说:“古文字学之研究,以后当续有进展,不能尽信前人之说为定论。”

④ 习:“习”就是指:人类将生存作为求知、识知,所获得的认识、知识,也包括学的知识、时空认识,用于人类生命生存时空组合实践,到生存时空中去实际组合、作为、演习、实验、习练、习用,并可进入实际生存作为时空中去进一步地深入验证以至去修正识知、认识所学到的时空知识。现代“习”一般与“学”结合在一起用,统称为“学习”。但现代的“学习”概念则比较偏重“学”意,却淡化了“习”意。

⑤ 之:表示这一时空或说时空事物。

⑥ 亦:“亦”是指人遇到生存事物时空,一种自然的基本的思维判断、思想行为作为;一种人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时空变化阶段的基本的应变反应;一般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一般可解为:自然、同样、也、应该、是、必然、肯定等。不亦就可解为:不应该、不是、不也、难道不是、还能等;多有疑问意。

⑦ 说:古人一般把“说”解读为“悦”。但我通过多年研读发现,其实“说”就是现代词“说”意,而不是“悦”意。后面我们还会碰到几处“说”词,其实也都是“说”意。

⑧ 乎:表示有限人,面对无限自然时空的一种感叹、无奈,也是必须;多有疑问意;一般可解为:吗?呢?等。

⑨ 朋:“朋”就是指人类朋友,就是指人类社会合作生存求知、识知、正确作为的合作伙伴。

⑩ 知:孔子或说《论语》中所说的“知”就是概指人类做人的基本能力——知,就是指人类生存求知、识知、认知、知识等的总和。“不知”就是指无知者,或说无知了还不知去求知、识知、获知者。

⑪ 愠:过去人们始终把它理解为“怨恨、生气”,这是不正确的。在这里它的本意应该是指“羞愧”。

⑫ 君子:“君子”是《论语》中一个首要、重要概念。在《论语》中,孔子或说其弟子们始终在以“君子”为对象或说主人公在说话。那么,“君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或说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经过多年研读认为,古人所说的君子就是指:人类生存思想、求知、识知,从而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的先进、优秀、高级者。“君子”其实是人类自己对自己主动思想识知、正确行为作为,这一做人基本高级能力与品质的重要分类分析,也是基本分类分析。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凡是有思想、重识知,能知道去求知、识知,并能去正确行为作为的现代理性、文明人,都可以称之为是君子。那么与之相反者就是“小人”了。“小人”就是指:人类生存思想、求知、识知从而去正确行为作为的低级落后者;而且还应该是指那些特别低级落后者,是指那些特别无知而又不知去求知、识知、正确行为作为的人,而且应该主要是指社会识知。“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人类社会对人类知行的两大粗略品质分类。在我们先秦古人或说《论语》思想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凡是人类社会上层社会中的人自然就应该是君子,凡是君子之人也自然应该进入人类上层社会;这是正常的、健康的人类社会状态。所以,《论语》中所提及的“君子”,有时不仅代表一种人格品质,还代表一种高级人类社会地位,即指那些在人类社会上层社会君子之位上的人。在《论语》中主要是指当时的王臣们。

【现代词新解】

素质:指人的基本高级品质。

求知:指追求知识——指追求人类生存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的时空知识。

识知:指识别知识——指识别人类生存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的时空知识。

认知:指认识了知识——指认识、认可了人类生存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的时空知识。

我们都知道,中华语言、文字、文化思想或说人类语言、文字、文化思想,都是来自于自古以来我们的语言、文字、文化传承的;特别是中华语言、文字、文化思想,主要是以20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为基础的。那么,在这2000多年传承中是否得到了准确传承或说是否有丢失呢?或说我们在整理它的过程中是否表达准确、精准了呢?其实,这里肯定是存在一些不足或说是需要我们去提升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的前辈们也都是有共识的。汉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一字即一词,而且这一字一词意义是非常广阔的。在这里为了更准确表达《论语》的思想和对我们的语言、文字、文化研究有所增益,我想我们应该对我们现代词语的解释去做一些新的尝试。故在此书中设【现代词新解】一栏。在此声明一下,在这里只做尝试,不作为标准。

1·2 有子 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其为人也孝弟(上孝长辈父母、下养晚辈子弟,对上充满爱心责任、对下充满爱心责任),而好犯人类社会上级者可以说太少了。不好犯人类社会上级而好作乱者,可以说根本就不会有,更是少之又少。人类君子都务本,都注重做人根本。做人根本(对人、对人类社会的基本正确认识,基本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品质)确立了,人生道路(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人生思想行为作为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基本确立产生了。那些孝弟的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其为仁与其根本是相一致的。(他们到社会任何领域中为社会做事,也同样是负责任的。)”

【评析】

有子这段话,其实也是针对当时的腐败王臣们说的。有子认为:看一个人、观察一个人,你就要去看他在家庭、家族以及其他社会合作领域中平日的行为作为的方式方法中也就可以基本判定了。他在家庭中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在乡邻朋友面前是个讲信用、有责任心的人,那他到社会任何领域中为社会做事也同样是负责任的、有仁心的;怎么会好犯上作乱呢?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社会在社会用人、识人中,观察人、考察人、对一个人的基本判定与洞察。可是,当时周朝社会主要王臣们其实已经腐化堕落到了相当程度,他们把持政府、自私自利、完全忘记了社会利益,特别是在社会用人上就更加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对社会、民众、特别是青年人要求社会民主权利和公平合理地去参与社会管理、政治活动心存戒心、置之不理。

从以上两段,可让我们初步看出:其实,当时周朝社会主要王臣们实际上是处在一个非常腐败的状态。他们腐化堕落、失职渎职,完全丧失了一个人类社会君子本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职能、高级思想、德知德品;而且还不知去与社会及其他人对话交流、互相学习、接受谏言、协商政治,合作识知、合作作为,以至于才造成当时整个周朝社会运行运作的极度混乱、社会极端贫困、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其实,这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真实现状。其实,这也就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当时的春秋战国混战、社会极端动荡、各种社会思想兴起和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都在从事讲学、游历、交谏,而一生又不得志的实际境遇相吻合了。于是,当时孔子及其优秀弟子们,也包括其他有识之士们,也才不得不与当时的腐败王臣们展开了一场社会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与斗争。其实,这才是孔子及其优秀弟子们当时的主要思想作为。我们以前对孔子及其优秀弟子们,以及对《论语》当时主体思想的认识可能是存在一些浮浅和偏颇的。那么《论语》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还是让我们接着往下研读吧。

【注释】

① 有子:孔子的弟子(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子是尊称。从前面对子的解释看,当时真正被称为子的人都是些社会精英。有子是孔子的优秀弟子(学生)之一。

对于《论语》中古人的姓、名、字的解读,因为它只是一个名字、一般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们也只能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去考证他们。这一点,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在此书中我们就多数暂取前辈们的一些说法,而局部去做一些新的探知。好在古人的姓、名、字对《论语》主体思想的影响不是很大。

② 孝、弟:我在研读古典籍的过程中发现,中华古代词一般同音即近意,它们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华古代词的一大特点。所以,我们在解读古代词、字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从它的同音词、同音字中去联系;我们可称它为“音解”。我们看“孝”音同“效”,“弟”音同“递”,“孝”有“效仿”之意,“弟”有“传递”之意,意思是:人类对上要“效仿”承接,有“效仿”承接之责;对下要“传递”延续,有“传递”延续之责。效仿、承接、传递、延续什么呢?当然就是要去效仿、承接、传递、延续人类生存优秀的思想文化知识及其正确作为;所以,这里也就包括人类要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之职责之责任,也就包括以往人们所认识的“孝”就是要孝敬老人长辈、对老人长辈要尽赡养义务等等。由此看,中华先秦古人这个“孝”概念也是非常深刻而宽广的,我们以前对孝的认识只是认识到了孝的一部分意义。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后面孔子与弟子对“孝”的讨论中得到证实。“孝”的“效仿、效学”之意,其实还会让我们联想到:人要想让下辈孝敬你,你就必须要给下辈做出榜样,让下辈向你效仿、效学;你现在对上辈做得如何,也将直接影响下辈将来对你做得如何;其实,人类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识知,包括效仿、效学,靠识知、知识从而才能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的思想文化传承知行动物、产物、时空。我们都知道,解象形古字也可以从字形上去解;我们可以权且称它为“形解”。在这里我们就再从字形上去看一看“孝”这个字。“孝”由“老”的上半部和“子”构成,是老与子的关系,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子要承接托起老。综合以上所述,“孝”我们就可基本解为:人类社会合作生存、运行运作、发展进步过程,子对老、个人对人类、人类社会下对上(下级、下辈对上级、上辈)的一种效仿、效学、承接,一种效仿、效学、承接人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文化活动的职责责任;当然也就包括要孝敬、孝顺老人。“弟”就可基本解为:人类社会合作生存、运行运作、发展进步过程,老对子、人类对个人、人类社会上对下的一种传递、延续,一种传递、延续人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文化活动的职责责任。其实,在中华古文化中“孝”与“弟”才是互为反义词的。过去人们认为“孝”与“悌”是互为反义词,这是不正确的。“悌”的本意我们在后面再去讨论。

③ 上:上,一般就是指上边、下边的上。但在先秦却已经延伸为是指人类社会健康运行发展进步时空的前锋、先进、上行力量,一般也就是指人类上层或说上层社会;它扩指人类社会上层社会、上层建构,(也可称上层建筑,因其为初级建构,所以我称它为上层建构以与现代的上层建筑相区别。)以及官员、王臣,也包括人类社会上级、上辈。在《论语》中多数是指上层建构、王臣。犯上:在这里就是指触犯人类社会上层、上级、上辈。

④ 作乱者:指人生乱行、乱作者。是指那些不按照人生或说人类社会正常、健康之有限本质、规律、运行秩序、层级、规则行为作为者。在这里主要是指那些无理扰乱社会公共权力者。者:指某一具体时空,它有时指某人、某些人,有时也指某物(某时空)和某事(某时空过程)。

⑤ 仁:“仁”在《论语》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会看到,《论语》始终在讲仁,历代也始终在解释仁,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仁”也是我们先秦古人思想中一个非常实在的概念。“仁”由“人”“二”构成,古人当时认为:作为人,在高度合作的人类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考虑第二个人(其他人)的存在,因为人类社会中不是只有一个人,一个人也无法生存,就必须要考虑与其他人合作,也就必须要考虑其他人的生存利益,就必须要有人类社会整体思想意识、大局观念。其实,仁就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思想意识,大局观念,社会共同共和责任之心,及其正确思想行为作为,及其德品。古人当时其实还认为:“仁”是人在高度合作的人类社会中合作生存必须要具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正确思想行为作为、德知、德品;是人就必须要有仁;所以古人造“仁”词时,音也就同于人。这也许是我们古人造词的一种方式,即同音就近意,近意就同音。但有时同音,但不同调。

【现代词新解】

洞察:应该是喻指人隔空隔物察知、穿洞察知;一般是指人对某复杂时空事物概括、总观,同时又是深邃的察知;是喻指人通过表面能看到其本质。

德、德知、德行、德品:我们在上面提到了德知、德品。其实要知道什么是“德知、德品”,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德”。我们在这里就提前讨论一下。其实,德,也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个古代词,也是一个现代词。其实对5000年中华文明来说,说它是一个古代词或现代词也没有太大区别和意义,因为自先秦以来2000多年我们中华语言文字也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什么是德呢?我们都知道,人类要主动生存就要有知、就要求知,从而才能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其实,人类生存求知、识知、获得知识,从而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这一时空的获得过程时空,古人就称之为“德”;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思想获得”。但“德”还不仅仅是指思想获得,它还包括其后的人要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等过程时空;所以古人造词造字时也就另立其意、另造其形——德,以表此意境时空。“德知”就是“德”的前半部分:求知、识知、获得知识;其后半部分: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称“德行”;“德知”、“德行”在人身上固定下来形成品性、品质就构成人的德品质,简称“德品”。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子说:“那些净说虚假好听的所谓美言和那些在强令面前就变得卑躬屈膝,就会去顺人说多变玲珑话的人;是很少有人类社会仁德的呀!”

1·4 曾子 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们每一个人类社会人,每天都应该要三次或说随时随地都要去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我们的思想行为作为。为合作共和的人类社会谋事,而不忠心于人类社会,行吗?与人类朋友合作共事、交流、交往、共和幸福生存,而不讲信用,行吗?承接传递人类社会伟大思想文化、伟大事业时空,不到实际时空中去演习、习练、习用、习创,行吗?”

【注释】

①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鲁国人。曾子也是孔子的优秀弟子(学生)之一。

② 吾:相当于现代词“我们”。

③ 人:中国先秦古人所说的“人”词,其实统括个人、他人、人类、人类社会之意。

④ 忠:过去人们对忠的认识仅仅限于臣子忠于皇帝,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古人当时已认为:作为一个有限生命组合物——人,在无限自然时空和人类社会时空中生存作为就要组合、合作、合和生存,就要有整体意识、中心意识,也就要有忠于意识;它是一个广阔概念。从忠字在《论语》中众多的应用看,其实我们古人“忠”概念的初始提出或说强调,其初始用意主要就是指每一个人类社会人都要忠心于人类社会;当然这里也就包括要忠心于人类社会公共权力、上君、上级。忠,也是《论语》中一个重要概念。

⑤ 信:此段中的信,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要讲信用。

⑥ 传:这里的传,就是指传承人类社会伟大思想文化、伟大事业时空。有人也许会疑问,这个“传”就一定是指传承人类社会伟大思想文化、伟大事业时空吗?其实,孔子时代我们许多优秀古人当时的思想是已经站在了整个人类社会这个高度上去讨论问题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后面慢慢去品。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

子说:“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道法才能去治理好作为好一个千乘之国,就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恭敬做事,而且还要讲信用;就要去充分调节、调动、节用自然和人类社会资源、物资、物力、人力为人类社会所有效利用,而且还要去爱护人;以使人民以时生产、以时生存。”

【注释】

① 千乘之国:千乘是指一千辆战车或车辆;千乘之国,其实就是寓指,能谈得上的或说具有一定规模和建制的较大的国家或邦国。

② 时:古文中的“时”其实不仅指时间,还包括空间;一般应解为:时空。

1·6 子曰:“弟子 ,则孝;出 ,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译文】

子说:“人类社会弟子,入,(进入人类社会教育,)则就会孝行于人类社会;出,(不接受人类社会教育,)则就会长不大、不成熟。要使人在人类社会中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正确做人,就要使其具有谨慎之心、敬畏之心,从而才能去相信、崇信人类知识和人类社会;就要使其去泛爱人类社会大众、广大人民,而且还要去亲行仁。要想使每一个人或说整个人类社会行进有余力(有强劲之力、长足之力),则就必须要去学文。”

【注释】

① 弟子:在这里是指人类社会所有子弟。

②、③ 入、出:其实,入、出这两个词是很宽泛的。孔子在这里所说弟子入、出,是指入、出什么呢?这就要根据孔子当时要说的、要阐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去前后联系地综合判断分析,去把握孔子或说《论语》主体思想地去综合判断分析了。如果我们抛开孔子或说《论语》的主体思想和前后联系、逻辑,孤独地去解,肯定会产生很多偏差。其实对于我们2000多年前的语言文字,由于语言精练、资料极缺、缺少旁证,我们也必须要去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猜测力。想象力、猜测力其实也是判断事物的一部分。通过想象、猜测、联系,那么最后就要去看是否符合逻辑了。我们会看到,孔子或说《论语》在这里前后段所说的都是社会学习和教育问题,所以我做出以上所解。

④ 悌:此字由“心”“弟”构成,意为总感觉自己是个小弟弟;此字其实是喻指:人心智不成熟,没有人类社会责任担当之心。

⑤ 信(二):此段中这个“信”意义可就广泛了。其实,古人认为:作为有限时空生命物——人,在无限变化的自然时空中生存就要知,知了就要信。信,是人类知的后续产物,是人类知的后续人为概念产品。所以“信”总体就可解为:相信人类知识。古人同时还认为:人只有去相信了人类知识,而后才能去相信人类社会;相信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这条正确道路,相信人类社会高度合作生存,相信人类社会高知思想、文化作为。从而也才能去相信他人、相信人类兄弟,与他人与人类兄弟去建立高度的互信、信任,去共同讲信、为信、守信;也才能去高度合作、信用幸福生存。我们也可以从字形上去看一看,“信”由“人”“言”构成,意为人就必须要去听人言。当然,往更大、更远讲,人还要去相信天(相信大自然时空),相信天(相信大自然时空)运行的原本性、强大性、规律性。这也就应了我们平常所说的那句名言:作为一个人没有信仰是不行的,没有敬畏之心是不行的。

⑥ 余力:在这里是指人或人类社会行进的强劲之力、长足之力。

⑦ 文:孔子在这里是概指人类社会所有优秀思想文化。

1·7 子夏 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有些人做人处处都做得很好,都很出色。对父母的事能尽其力,对社会君王的事也能投入其身心,与朋友交往共事也能言而有信。虽然说此人没有经过现代正规学习,我们是不是也必须承认他也是学到了做人知识了?”

【注释】

①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 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

【译文】

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特别崇尚学习、重视学习,则做人就无威力;学到的做人知识也就不全面、不厚重、不牢固。作为主持人类社会忠信事业的人,如果都不去喜好攀比那些比自己做人差者,(都喜好向那些比自己做人强者学习、追赶、看齐,做人都积极、主动去做强者,做人识知、思想、德品都厚重)那么每一个人,也包括人类社会产生过错也就不用去担心得不到改正了,也就不会去忌讳改正了。”

【注释】

① 主:人类在思想识知,从而去正确思想行为作为过程中,确立的正确思想行为作为的一系列基础思想理论称“主”;一般可解为:主见、主意、主义、主张、主持等。

② 惮:此字由“心”“单”构成,意为总感觉某个事不太把握、容易出问题;可解为:担心、忧心。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文】

曾子说:“(如果人类社会人、特别是君子们)都能去善于慎终追远;(都能去善于始终坚持一个慎重的、审慎的、精细的、追远的思想求知识知,以及正确、准确思想行为作为的做人思想态度、品性)那么,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正确思想行为作为、德知、德品也就会越来越厚重了!”

【注释】

① 矣:指一种慢条斯理的感叹语气,一般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或一种观点的结论;一般可解为:了。

1·10 子禽 问于子贡 曰:“夫子 至于是邦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于子贡说:“夫子到那些看似非是的邦国,必闻听其极端糟糕低级的思想行为作为品性和时政。夫子是想哀求于他们呢?还是想去直接抑制他们的思想行为作为呢?”子贡说:“夫子以温和、良善、恭敬、谦俭、礼让的高级做人思想态度去与他们对话,是想让他们得到人类社会高级思想的召唤,使他们的人生思想能有所悔悟、改进、提升。要说夫子是想哀求于他们或说是想去直接抑制他们的人生思想行为作为,这可能吗?他们是异类吗?做人是求的吗?”

【评析】

子禽对当时孔子的行为是不理解的,所以问于子贡。子贡则对子禽做了回答。

【注释】

①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据说是陈国人。

②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③ 夫子:一般是对成年、老年男子的尊称;在这里指孔子。

④ 邦:“邦”有社会集团之意;在这里是指邦国。

⑤ 也:是表示一种时空状态,或说是一种确定时空状态;或说是对某一时空状态的确定。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子说:“一个人,其父亲在其身边时,可以继续去观其志;其父亲不在其身边了,或说完全成年、独立、自主去生存做人了,也就只能观其行了。三年不改变其父辈的叮嘱、嘱托、正确人生指导,也就可以称之为是孝了!”

【评析】

此段话可让我们看到,孔子当时其实是认识到: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时空的,这个时空是不间断变化的,是无限变化、无限广大的。每一个高级人或说成年人的人生,终归要靠他自己去走、去行、去应变、去应对。作为一个高级有知的人类社会成年人,在无限变化的自然时空和高级合作的人类社会时空中高级、独立、自由、自主地去生存做人,也必须要形成或说具有他自己的、独立的、自主的、自觉的、正确的、合作合和的、也是智慧的人类高级生存、幸福生存的这种基本高级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做人的基本高级能力、基本高级品质,完全依靠别人去指点,是行不通的、靠不住的,也是无意义的。作为一个人、成年人,他也是不会完全去听从别人摆布的。其实,这也是我们有限人类面对无限自然时空的无奈和必须。其实,这段话是孔子针对那些成年了,而还没有成年人的基本做人知识和敬畏之心,以及正确思想行为作为、主动自觉进步性的人类基本高级品质的人而发出的感叹。

1·12 有子曰:“礼 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人类社会人为发明、设立高级人类社会共和礼仪、礼制(也包括法制)的目的、作用,就是认识到人类的和为贵,就是要让人们都要自知、自觉地去追求和为贵。我们先王(尧、舜、文王、周公等)的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思想道法,美就美在这里。人类社会大家共同共和的高级紧密合作生存、共和生存、幸福生存伟大事业、共和利益,小事尚可,如果大事也都由着某些个人去随意乱为,那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使其知和而和,(能通过我们人类社会人为的主动交流、对话、事先告之、说教提醒、先知先行引领,以达到整个社会整体、共和、合和、幸福、健康地去生存运行)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社会君子们,不共同以人类社会高级、先进、文明、理性的人类社会礼仪、礼制去节制、约束、控制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作为,那也是不可行的。”

【注释】

① 礼:除了前面的学、习、知、君子、孝、弟、上、人、仁、忠、信等,“礼”是《论语》中又一个重要概念。礼这个概念,以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解读都仅停留在“礼仪”上,这是不全面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或说我们古人所说的礼到底应该如何去解读呢?我经过研读认为,先秦古人所说的“礼”其实就是指:人类社会合作、共和、合和、幸福生存,人与人之间为了表示表达相互尊重、实现相互尊重,以达到合作共和合和幸福生存,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思想行为作为都应该或说都必须要遵循、遵守的人为设定的或说自然约定俗成的人类社会共识共和思想行为作为规范;它包括人类社会合作生存所有的共识共和思想行为作为规范;它不仅包括礼仪(礼的仪式),还包括礼制(各种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人类社会合作生存运行运作大家必须要遵循遵守的制度、规制、法令、法律、规章等)。其实,这就是我们先秦古人所说的礼概念广阔含意。我们也可以从字形上去看,“礼”的古体字写作“禮”,由“示”“曲”“豆”构成;示——表意为示告人们、他人、对方,曲——表意为要尊重、谦让、曲身求全,豆——表意为共同合作、幸福生活生存;加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示告人们、他人,或向人们、他人表示、表达、体行,尊重、谦让、曲身求全、顾全大局;以达到人类共同、共和、合和、幸福生活生存的目的。从以上这些认识可让我们看到,礼也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大概念。它是人类思想识知、主动正确作为的东西、产物,当然也是一种人为作品。它代表着当时的人们思想识知和社会正确行为作为水平,不是死板的。这些,我们从后面孔子对礼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得到。

② 和:其实,在时空的推动下万物皆在合(组合);包括人类社会的组合合作。“合”是时空运行的基本本性之一;这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时空、生命时空和人类社会时空的基本正确认识。“和”音同“合”,其意应该近于“合”,但又不同于“合”。如果说“合”包括所有物质时空被动的合,而“和”则可能就是古人指人类为了幸福生存而更加主动地去合了。如果说“合”是处于人类合作生存的初级状态,则“和”可能就是指人类的高级合作及其结果了。“和”应该是古人指,人与人、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与大自然时空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不可分割的合、整体有机运行运作的合、主动的合、生命的合;所以就不能再称之为“合”,而要另立其词“和”了。这应该就是我们先秦古人或说更早的古人“和”概念的初级产生。其实,人类要幸福生存就必须要去和;人类也只有在合的基础上“和”了,达到了“和”,也才能走向强大,也才能更加强大地去把握自然时空,也才能说是真正达到了更加强大地把握了自然时空了;也才能真正走向幸福。所以说,“和”也是人类这个有限时空在无限大自然时空中幸福生存的智慧认知,也是根本认知。

③ 道:我们都知道,中华古文化中这个“道”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子在讲道,孔子也在讲道。在古人思想中似乎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来源于“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或说我们古人所说的这个“道”概念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解读呢?对于“道”这个概念、这个词,它首先会让我们联想到人、车,或说动物行走的道路,这应该就是“道”的普通意义。但从中华古文化典籍中“道”的应用看,“道”在当时古人思想中已经不仅仅是指这样普通的道路,而其思想又延伸为是指时空中所有的“道路”,也就是指所有时空的运行轨迹、规律——“道路”。中华古文化中这个广阔“道”概念的提出,可向我们透露出:其实,古人当时是已经认识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时空的,而且这个时空是有规律运行的,不是乱行的;这个延伸“道”其实就是指所有时空运行规律或说规律运行时空的总称。由此看,我们古人所说的这个延伸“道”是非常广阔的、概括的、哲学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广义道”。这也是目前人们对“道”这个概念比较一致的认识。其实,在我们先秦古人思想中,当时还清醒地认识到:任何“道”——时空规律又都是需要人去识知的,否则我们去谈“道”、规律也是无意义的;人类知道的“道”才是对人类有用的;所以先秦古人当时还认为:“道”对于我们这个有限却又能知的人类来讲又首先是指“知”,或说包括“知”的时空内容在内,又是指人的思想识知、求知的所有成果及其这一时空过程、这一基本能力;所以,我们现代又首先应该把它解为“知”或叫“道知”。比如说“道理”“道道”“道法”等词汇的道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应该去看得到的,也是应该强调的;因为过去人们对古“道”的认识和解读可能有点神秘化了、不可知化了,忽略了人类主动思想识知、求知这一基本根本能力。此段中的“先王之道”,其实就是指先王的思想识知、道法。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 也。”

【译文】

有子说:“我们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要去高度互信,其互信、信任程度都要接近达到义,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作为、行动都首先应该要考虑到社会、他人、大家的利益,都应该要为社会、大家、他人去着想作为;这样,才能有可能去对话、去交谈、去合作。我们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要去主动尊敬、恭敬他人,其尊敬、恭敬程度都应该要充分表现、细化作为在人类社会高度合作生存的每一个共识共和礼仪、礼制上,都首先要按照人类社会先进的共识、共和、细作礼仪礼制去思想、去行为、去作为;这样,人类社会也才不会轻易产生误解、对抗、矛盾,也才能远离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打斗以致耻辱。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亲缘、亲情,(我们是人类兄弟,我们是高度合作、不可分割的一家人,)而且以后也不可能再失去这种亲缘、亲情关系;所以,如今我们才要在一块谈,来谈论我们共同的祖宗来源,来谈论我们可行的合作方式、人类共和事业前程,由此也才能真正谈到一块去。”

【评析】

从有子这两段话可让我们看到,有子对我们人类社会已经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有子认为:我们人类或说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有机生命合作整体,我们有共同的祖宗、来源,我们有亲缘、亲情;我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家人。不仅如此,有子还认为:既然我们是一个整体、一家人,那么我们就要去高度合作生存,就要去主动讲信、为信,就要去主动求合作、求合和。而有子更细作的认识则是:我们还要去共同按照人类社会共识共和礼仪、礼制——共和的高知、细目、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行为作为规范、准则去行事;谁也不能超越人类社会共识共和礼仪、礼制、规范。有子在上一段还认为:人类社会不仅要重视礼制,但也首先应该从礼仪上来解决问题;如果能从礼仪上解决的,就不应该动用礼制。从以上两段以及前面多段中会让我们初步看到:《论语》或说我们先秦古人当时的思想或说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分析其实已经是相当科学和先进了。

【注释】

① 义:义应该是仁的后续概念。其实古人当时已认为:人有了仁思想(人类社会整体思想意识)了就要去行义了,就要去为整个社会、为大家、为他人、为人民去主动共和思想行为作为了。“义”应该就是指:人主动去为人类社会、为大家、为他人、为人民去主动共和的思想、行为、作为、行动、做事这一时空。其实,我们现在去看,我们现代所说的义务的义、行义的义、义不容辞的义,就是这个意思。

从上面对义的解释看,其实,我们先秦古人所思想、所说的很多词、很多概念,我们后期古人或也包括现代人也是理解、传承、应用的很好的很准确的。但现代我们对这些词的解读,却是存在不够准确的。关于义这个词,以往人们对它的解释是: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于周礼的。现代字典对它的解释也只是从它的分意上去分别局部做解释;而没有从它的本质上去解读它。由此看,我们对古代词、概念的解读还是需要去用力的。

② 宗:应解为一种时空的来源、轨迹、过程以及方向;在这里是指人类祖宗、祖源、传宗这个时空。其实,中华古人的很多概念、词汇的产生确立,都是从时空角度上去思量的;它的每一个词、字意义,都相当宽泛;所以才出现我们现代字典中每一个字后面都有众多的词汇相缀。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 ?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

子说:“做知行君子,只要吃饭不要贪食,生存不要贪安,能敏于做事而慎于言行;就有希望做好一个君子,就有希望归正到一个君子;不是这样吗?如果能做到这些,也就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注释】

① 正:正也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那么,什么是正呢?其实古人当时已认为:世界是时空的,万物都是在不断组合的,而且是有规律运行运作组合的;作为有限时空组合物,也包括人类,是不能乱行的、乱组合的;要不偏不倚地正好行驶在其中正、正确、有条件的时空轨道上,才能保持其组合的存在,或说才能行得通、行的顺;否则就可能会造成毁亡,或说行的不通、行的不顺。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正”概念。正,一般可解为:正好、中正、正确、正符合、正义、归正等。

② 焉:此字由正、与构成,有针对某一时空之意,多有感叹、疑问意;一般可解为:不是这样吗?不应该是这样吗?不正是这样吗?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不是这样呢?等。

③ 已:表示思维、识知及其时空,很确定、被确定的意思。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如果社会清贫者而无谄媚,富贵者而无骄横;这样的人类社会如何?”子说:“可以啊!起码不要像现在这样贫困,(起码每个人都能保持其正常生存)而仍然能保持其人生快乐、快乐地追求;富贵了、富贵者,也能继续喜好、坚持、按照人类社会共识共和礼仪礼制去思想行为作为;这样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啊!”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类遇事研讨、商讨的情境吧?”子说:“赐啊!你现在都能与我来共同讨论《诗经》了!就这样,告诉那些有人类共同志向的人们都来吧!让我们来共同切磋、共同商量、对话交流、合作和谐地来共同作为我们这个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注释】

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为《诗经》中的一句话。此段话其实是古人形容人类社会中的人们高度合作、对话交流、共同商量研讨人类社会共和事业,共同正确作为的情境。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子说:“(目前周朝社会啊!)还不仅仅让人忧患某些人自己无知;而更让人忧患的是,人不知整个人类社会有知,不知向整个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文化学习,不知与社会与他人对话交流、互相学习,合作识知、合作践行,不知人的本质啊!” KnaQhP+TbJy4X/XFKVe5j/fyuAImzwR1N001HPi2rkLE4HTjxQafuSq7BIzEgC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