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曹妃甸是渤海湾港城兼具的崭新都邑,是投资兴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之地,同时也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滦州志》记载的曹妃甸,在数百年前:“滦境滨海之地,……皆斥卤不毛,如场之涤。远或十数里,近亦七八里,间有人烟。蛎墙草屋,村止数家,晒盐捕鱼,外无生业。沿海之地数万顷,故以其五谷不生而弃之也。”

迁居于此的先民,熬盐晒盐,安居建庄,挑坨置地,从事种植业,兼及渔业,聊以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兴建大型农场,垦荒拓野,修渠引水,涤盐沥碱,播谷植稻,把昔日的盐碱荒滩建成了“北国江南”的鱼米之乡。

欣逢盛世,不负时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原农场建制的基础上建立唐海县,继之撤县建区,翻开新的历史篇章。经济是发展的主体,文化则是进步的主线,共同传承社会基因和生命印记。

滦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渤海潮起潮落,生生不已。历经沧海变桑田,如今的曹妃甸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一路高歌,向海而行。

经过历史嬗变留存下来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器物以及文化遗存等,与现代文明进步和环境提升相融合,既有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有包容递进的成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农耕文明。这是曹妃甸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曹妃甸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秉持“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宗旨,曹妃甸区政协文史委注重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深溯传统民俗的古老文脉,倾心关注这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背后的历史支撑,引导人们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找回乡愁,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曹妃甸打开一扇人文窗口。通过回望历史,提炼、修复和光大传统文化,助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体现人民政协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光荣传统和责任担当。

《在民间》,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化精品。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民间》是过去百年的民间历史遗产的全面梳理。这一系列文稿,视角向下,着眼于曹妃甸地区乃至整个冀东和环渤海区域,劳动人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传统手艺及儿童游戏等等,全方位展示农耕时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让读者从中窥见曹妃甸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认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底蕴。老物件、老手艺、老游戏等曹妃甸“老”字号,正是历史延续、文明传承和凝结乡愁的生动鲜活的记忆符号。

李克东是一位优秀的文史工作者,以非凡的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恪尽职守,孜孜以求,策划、主编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史书籍。近年来,他从为人作嫁的幕后编辑走向文字写作一线,投入全部的业余时间,遍走乡里,行摄不辍,寻觅散落民间的老物件、老手艺等,再与伉俪王娟联袂,寻根溯源,爬梳剔抉,精雕细琢,历时数年打磨出图文并茂的系列书稿,让人重温历史,重拾记忆,并令人省思,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存史价值。

由于时间紧迫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误和纰漏,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12月 NMEIHJfMcNMv19QrmlN5H1Az5DpSKIsrjyPlEuBDryjCuMhYynoEYtbMA9meMZ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