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市场结构与市场集中

一、市场势力、市场结构与市场集中

(一)市场势力的内涵

在完全竞争模型中,企业面对的是一条弹性无穷大的需求曲线,其意义在于每一个企业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但在现实中,由于产品差异、需求多样化等原因,企业总是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产品价格具有某种影响力和控制力,这种力量即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具体而言,市场势力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内能够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对比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极端情形是我们理解市场势力的基本方法。

在图3-1中,DD与SS分别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我们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因此,供给曲线为线性函数,并且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相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DD与SS交于 F 点, F 点对应的价格为 P c 和产量为 Q c ,即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完全垄断市场中,由于市场只有一个供给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垄断者会选择在使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时的产量上生产,其结果就是 Q m ,对应的价格则为 P m 。对比上述两种情形就能够发现,垄断均衡价格高于竞争均衡价格,垄断均衡产量低于竞争均衡产量,垄断能够获得 P m P c GE 面积的经济利润。

图3-1 竞争、垄断与市场势力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竞争性企业只能以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而垄断企业可以通过限制产量的办法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这就是其市场势力。因此,市场势力的大小与市场中的竞争和垄断有关。不同的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不同:竞争程度高的市场,市场势力小;垄断程度高的市场,则市场势力大。

拓展阅读3-1
以全球领军企业构建中国的全球市场势力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全球价值链重构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再布局日益明显,在此过程中,世界经济正在形成多国主导并存的产业格局,全球领军企业的作用日益突出,如:美国企业主导的是飞机制造、芯片、信息技术、金融等产业;欧盟企业主导的是医药、化工、精密智能制造等产业;日本企业主导的是家电、汽车等产业;而中国企业主导的是高铁、电子商务及正在兴起的5G等产业。领军企业对于全球价值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跨国“链主”企业成为掌控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力量。这些国际化企业以核心关键技术和规模优势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对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重组。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在多边框架下构建能够抵御全球价值链重构冲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培育全球领军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必须通过创新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例如,在汽车、飞机发动机、手机智能系统等方面,中国制造业可以进行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的技术升级,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行科技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势,使产业链逐渐实现向物流、服务等环节延伸。

另一方面,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中国实际上已开始拥有许多高端技术,拥有一批位居世界前沿的高科技产品和产业,应推动以这些产品和产业为主的价值链“走出去”,通过在全球布局获取更大的全球化收益。

资料来源:张建华.四大着力点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EB/OL].(2020-09-22)[2023-06-01]. 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78518445237686722&wfr=spider&for=pc.

(二)市场势力的度量

由于从长期来看,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能够维持高于边际成本水平的定价,从而获得高于竞争均衡水平的经济利润,因此,利润率是反映市场势力的基本指标,目前广泛使用的用于衡量市场势力的利润率指标主要有收益率、勒纳指数、托宾 q 和贝恩指数四种。

1.收益率

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单位投资盈利多少的指标。收益或利润是指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等于收入减劳动力、物资和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等于如果出租资本财产可获得的总租金,而总租金等于一单位财产的租金率乘以资本量。经济利润与资本的租金率有密切的关系,资本的租金率是使资本的所有者在设备折旧以后所能获得的一定收益率。折旧是资本在其使用期间所减少的经济价值,也可以称为经济折旧。

经济利润为

式中, R 是收入,资本成本是资本的租金率乘以资本价值。资本价值是 P K K ,其中 P K 是资本价格,而 K 是资本量。如果租金率为收益率 r 加上折旧率 δ ,即 r + δ ,那么,经济利润为

赚得的收益率是使经济利润为零的那个 r 。令 π 等于零并求解等式(3-2)中的 r ,则得

因此,赚得的收益率是净收入除以资本价值,这里净收入等于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折旧。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源配置要想实现最优,该市场上所有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并且不同产业的利润水平趋于一致。也就是说,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这是利用收益率指标来描述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

采用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方法表明:收益率越高,则意味着该产业获取了越多的超额利润,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收益越接近正常利润,市场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实际上是将超额利润的产生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的形成必然会导致市场结构偏离完全竞争状态。但是,引起超额利润的因素绝不仅仅是市场势力,至少还包括:①作为风险投资报酬的风险利润;②有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料外的利润;③因成功地开发和引入新技术而实现的创新利润。显然,把超额利润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是较为片面的,因此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由于收益率的度量使用的是经济利润,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包括:①收益率作为一个会计定义被引入经济分析当中,作为经济学定义的资本成本往往很难被恰当估价;②经济学中的折旧通常没有被适当地衡量;③由于广告、研究和开发的影响是跨时期的,对它们的估价较难准确反映;④通货膨胀的影响;⑤计算的收益率可能不恰当地包括了垄断利润;⑥可能计算了税前收益率而不是正确的税后收益率;⑦收益率可能没有经过恰当的风险调整;⑧有一些收益率没有恰当地考虑负债。

2.勒纳指数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收益率计算中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使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市场绩效,这就是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价格-成本加成是以价格 P 和边际成本MC的差额为分子,以 P 为分母而得到的。

式中, 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MR=MC,那么勒纳指数可写为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帕累托最优条件得以满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换句话说,价格是否等于边际成本也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基本定量指标之一。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反之,数值越小,表明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小,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小,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必须指出的是,勒纳指数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 (在这两种情况下,勒纳指数虽然为0,但并不表示该市场是竞争性的)。另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边际成本的数据难以获取,常常会使用平均成本来代替边际成本,这会导致两个指标之间出现较大偏差。

3.托宾 q

托宾 q 是1969年托宾(Tobin) 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投资假说,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已经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q 表示托宾指数; R 1 表示股票市值; R 2 表示债券市值; Q 表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托宾 q 是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的高低。

托宾 q 的初衷是使用该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子部分可视为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入现值,分母部分可视为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出现值, q 反映的是在同一时点上每单位投资(现金流出现值)所带来的收益(现金流入现值),表达的是利润率或收益率的含义。后来经济学家发现,托宾 q 能够用于市场绩效的估量。

q >1时,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 q 值越大,企业能获得的垄断利润越多,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经济绩效越低。

使用托宾 q 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但是,必须准确计算企业的市值和重置成本。企业的市值可以用其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值来计算,但计算企业的重置成本则比较复杂,除非存在一个比较成熟的二手设备市场。而且,广告、研究和开发的费用产生了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而在 q 值的计算中忽略了这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 [1]

4.贝恩指数

贝恩指数是由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之一贝恩首先提出的用于考察利润以确立垄断势力大小的指标。贝恩认为,一个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则该市场具有垄断因素,且超额利润越高,市场垄断性越强。贝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V 为投资总额; π 为经济利润;( R-C-D )为会计利润, R 为总收益, C 为当期成本, D 为折旧; i 为从投资中可以获得的正常收益率,即资本的机会成本。

贝恩指数实际上代表的是行业的超额利润率。贝恩指数越高,表示行业的垄断势力越强。

贝恩指数与勒纳指数在两个方面比较相同:一是平均成本的测算相对比较容易;二是它也是建立在对价格和平均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因此,其优点是基础数据相对容易得到。但贝恩指数把超额利润等同于垄断,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可能导致贝恩指数反映的市场情况与垄断结果存在差异:一是由于技术水平或经营水平高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并不是垄断的结果;二是没有超额利润也并不能说明市场没有垄断势力,因为如果市场对某类产品需求不足的话,即使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厂商也可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甚至一些垄断企业可能会出于驱逐竞争对手和阻止新竞争者进入的目的而制定低价格策略,从而使得行业市场无利可图。

(三)市场结构与市场集中的内涵

1.市场结构与市场集中的概念

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买方之间的关系;二是卖方之间的关系;三是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四是市场内已有的买卖方与市场潜在进入的买卖方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各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对市场运行的影响程度。

对于市场结构的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中定义了市场集中度的概念,并通过计算市场集中度指标来测量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一般是指在特定产业中若干家规模最大的企业所具有的经济支配能力。这个定义是从市场中卖方角度出发的,因而市场集中常常被称为产业集中。但市场不仅包括卖方,还包括买方,市场集中也可以指若干个最大买方所具有的经济支配能力,只是买方集中仅在少数特殊的产业中出现,如军火产业,因而若无特殊说明,下文所说的市场集中均指卖方集中。

市场集中与市场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结构是指同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根据厂商数目、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因素来划分市场结构,一般可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一般而言,在市场趋于集中的过程中,寡占成分逐渐增加,市场结构相应地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再向完全垄断演变。

市场集中度用以刻画市场集中程度,也是市场结构的一种常用的度量方式。相应地,市场集中度也可分为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但同样出于买方集中仅限于某些特定的产业的缘故,产业组织理论往往将卖方集中度视为市场集中度。理论中常常用同一市场中少数几家规模最大企业(一般是前4位或前8位)的市场份额来度量市场中企业的集中(寡占)程度,作为市场集中度的量化指标。一般而言,市场集中度越高,则市场中的寡占程度越高,按照市场集中度从高到低,上述四种市场类型可依次排序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

2.市场集中的决定因素

在影响市场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中,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等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平均成本趋于降低的情形。其意义在于,在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里,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就越高,竞争的结果是大企业将占据更大的份额,大企业打击弱小、低效企业,以及阻止潜在企业进入的能力也就越强,市场也就越趋向集中。

规模经济效应首先来自大规模生产对固定成本的节约,也可能来自其他方面成本的节约,如:原材料、零部件购买方面由于大规模采购带来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在融资、广告营销方面带来的良好信誉和谈判能力增强;在技术研发、生产、运输及存货方面带来的成本优势;等等。

(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程度决定了产品的替代性。如果各家企业生产的是同质产品,那么这些产品具有完全替代关系,任一企业都不能左右市场,因为任何提价行动只能导致其全部市场份额损失;反之,如果产品之间存在性能上的差异,则产品之间就不能实现完全的替代,单个企业的提价虽然会导致购买的转移,但并不会损失全部的消费者,因此,每家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都有一定的弹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小,在位企业就越容易维持和巩固其市场地位。

总体而言,工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于消费品行业,且从中间品到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其产品差异化程度对市场竞争的影响逐渐增强。

(3)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

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对于市场结构及由此产生的企业行为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在位企业相比,同样有效率的企业不能很容易地进入市场,那么在位企业就会拥有并可以行使市场势力,在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定价,这样的市场就是不完全竞争的。关于企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内容我们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

3.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

已有的研究表明,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势力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如贝恩(1956)根据进入壁垒程度对不同产业进行了分类,详细分析了进入壁垒、产业集中度及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进入壁垒在集中度越高的产业中越容易形成合谋,从而增加利润。随后,Mann(1966)等人的研究都发现主导性厂商(尤其是前4位或前8位的厂商)可以保持比平均水平高的收益率。Strickland和Weiss(1976)则利用产业平均每美元销售额中的广告支出及其对市场势力的影响,发现广告强度对市场势力存在强烈的正效应。此外,Domowitz等人(1986)还考虑了商业周期变化对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势力的影响,发现商业周期内的市场结构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更加显著。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规模可以含有高利润,但高利润不一定有高效率(Martin,1988),且来自小企业的竞争使大企业行使市场势力的能力受到限制。

二、市场集中度的度量

市场集中度是对企业市场力量的度量,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测度方法,各有利弊。一个好的度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要灵敏地反应如下两个因素:一个是市场中厂商数目的多寡;另一个是市场中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分布情况。 按照这两个因素对市场集中度指标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综合反映厂商数目与市场份额分布的指标和只反映市场份额分布的指标。

(一)综合反映厂商数目与市场份额分布的指标

综合反映厂商数目和市场份额分布的指标主要包括绝对集中度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熵”指数(entropy index,EI)、罗森布鲁斯指数(Rosenbluth index,RI)等。

1.绝对集中度指标

绝对集中度指标是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其直接将同一市场中最大的 n 个厂商的市场份额进行加总,反映最大的几家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R n 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前 n 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一般来说, n 在4到8之间,最常见的是CR 4 ); s i 为第 i 家厂商的市场份额; X i 为按市场份额大小排名的第 i 家厂商的规模(可以是销售额、资产额等指标); N 为该市场中厂商总数目。

n 较小而CR n 较大时,说明市场中规模最大的 n 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因而市场集中度高,一般而言,此时市场中寡占程度也较高,如当CR n 等于1时,说明该 n 家企业完全占据了市场;反之,则说明市场集中度较小,市场中竞争成分较多。

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是最为常用的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优点在于在实际操作中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中的市场集中情况和寡占程度。贝恩最早运用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对美国各行业的寡占程度进行分类研究,其根据CR 4 、CR 8 两个指标与行业内厂商总数,将美国各行业分成了六种类型:极高寡占型(CR 4 ≥75%)、高集中寡占型(65%≤CR 4 <75%,CR 8 ≥85%)、中(高)集中寡占型(50%≤CR 4 <65%,75%≤CR 8 <85%)、中(低)集中寡占型(35%≤CR 4 <50%,45%≤CR 8 <75%)、低集中寡占型(30%≤CR 4 <35%,40%≤CR 8 <45%)、原子型(CR 4 <30%)。

但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只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几家厂商的市场份额加总,难以反映所有厂商的规模分布状况,这是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的一个重要缺点。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反映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它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除了HHI,其他字母含义与绝对集中度指标一致。

当一家厂商独占市场时,HHI等于1;当行业内所有厂商规模相同时,HHI等于1/ n ,因此HHI在1/ n ~1之间变动。HHI越接近于0,表示产业内厂商之间的规模越接近,厂商数量越多,市场中厂商规模分布越均匀;HHI越接近于1,表示产业内厂商所占市场份额分布越不均匀。并且,HHI对产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称为“上位企业”)市场份额变化较为敏感,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市场份额变动不太敏感。

HHI综合反映了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美国司法部1984年公布的《横向合并指南》就是用HHI对市场进行区分,以辅助决策是否对行业内企业间的横向兼并进行干预。

3.“熵”指数

“熵”指数(EI)借用了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S i 的含义同上。EI值越大,表示市场中寡占程度越强;而EI值越小,则表示市场中竞争较为激烈。

HHI与EI都有较好的理论背景和实用性,二者之间相似却也存有差异。二者均利用了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并都对大企业分配较大的权重,属于综合指数。EI与HHI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两个指数分配给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权重不同,HHI的权重是市场份额,而EI依据的是市场份额的对数。

4.罗森布鲁斯指数

罗森布鲁斯指数(RI)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除了RI,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RI主要强调了规模较小的企业的作用,因而RI值大小的含义与HHI相反。

(二)只反映市场份额分布的指标

上述市场集中度指标均难以完整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可以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作为补充。

洛伦兹曲线最初是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他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计算经过排序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占有的收入累计百分比,并将二者描绘成曲线,从而得到洛伦兹曲线。反映市场份额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原理相似,其将产业中的企业按照市场份额大小由低到高排序,计算经过排序的任意百分比企业所占有的累计市场份额,并描绘成曲线。

洛伦兹曲线清晰地反映了产业中企业市场规模的分布情况。如图3-2所示,洛伦兹曲线位于均等分布线下方,其越接近均等分布线,则表示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分布越均匀,当其与均等分布线重合时,表明产业中每一家企业占有同样的市场份额;反之,洛伦兹曲线越偏离均等分布线,则说明产业中企业规模分布越不均匀。

将分布不均匀的程度量化,则可以用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初也是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在衡量市场集中度方面,基尼系数用于量化企业市场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其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 S A 表示均等分布线和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 S B 表示洛伦兹曲线之下的面积。

基尼系数在0到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示产业中企业市场份额分布越不均匀。当基尼系数等于0时,意味着产业中所有企业占有相同的市场份额,而当基尼系数接近于1时,表示产业中企业市场份额分布极不均匀。

图3-2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相对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市场中企业市场份额的分布状况,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只要各曲线与均等分布线所围成的区域面积相等,则同等大小的基尼系数可以代表形状不同的洛伦兹曲线。因而基尼系数不能代表特定市场中唯一的企业规模分布。此外,同一条洛伦兹曲线也可能代表不同的市场结构,例如,两家各占据50%市场份额的企业所构成的市场,与100家各占据1%市场份额的企业所构成的市场,洛伦兹曲线都与均等分布线重合,但很明显,两个市场的结构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案例3-1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动态变化(2010—2021年)

利用Wind数据库,我们采用HHI、CR 4 等两种市场集中度指标,分别计算了2010—2021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如表3-2所示。

表3-2 2010—2021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

注:CR 4 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CR 8 除上述四家银行外,还包括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招商银行。

资料来源:编者根据Wind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从总体上看,2010—2021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仍然属于中(高)集中寡占型(50%<CR 4 <65%,75%<CR 8 <85%),其中CR 4 一直处于50%以上,2021年仍然达到53%。CR 8 虽然在2015年及以后已经低于75%,但仍然高于70%,2021年为71%。HHI则长期处于0.1附近,资产分布总体均衡。

另外就是2010—2021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下降趋势。CR 4 从2010年的57%下降到2021年的53%,CR 8 从2010年的82%下降到2021年的71%,下降速度较快。可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可能主要集中表现为中小银行资产结构变化,大型银行结构变化不大,这也可能是商业银行HHI一直处于0.1附近的原因。

三、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某一产业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是由该产业的企业规模与市场总规模的相对关系决定的,因而影响企业规模和市场总规模的因素也就相应地能够影响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产业自身的特性(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其他进入壁垒)、市场总规模的变化、经济政策等。

(一)产业自身的特性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主要是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带来的单位平均成本下降,但一般而言,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界限后,则呈现出规模不经济(关于规模经济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三节)。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行为的基本目标,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其大小由生产技术特点决定。因而企业将根据最优的生产规模来调整自身的生产规模,以期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总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若最优生产规模水平高,则单个企业将在一个较大的生产规模上生产,市场集中度也将较高;若最优生产规模水平低,相应地,市场集中度也将较低。例如,在自然垄断行业,规模经济在极大的企业规模下仍然存在,因而这类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往往也十分高。

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对市场集中度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占领各细分市场的一种手段,如通过改进质量、改变外包装、大量做广告等,这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进而提高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化为新进入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则市场划分越细,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多,因而新进入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越大。

3.其他进入壁垒

简单来说,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市场面临的障碍。除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外,各个产业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其他进入壁垒,如产业中已有企业为阻止新企业进入而主动实施的策略性行为(限制性定价、生产能力过剩投资、空间填占战略等),以及因制度而造成的行政进入壁垒,等等。进入壁垒越高,则新企业进入越难,已有企业在进入壁垒的保护下越有可能实现稳定的增长,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

(二)市场总规模的变化

市场总规模的变化会造成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当市场中企业规模一定时,市场总规模越大,则市场集中度越低。

从静态来看,市场总规模越小,则市场集中度越高的可能性越大,少数几家企业扩张自身的生产规模就能够迅速引起市场集中度的大幅提高;反之,若市场总规模较大,少数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较弱,市场集中度因而难以大幅提高,这类市场的集中度往往不高。从动态来看,市场总规模的扩大速度将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当市场总规模的扩大速度快于产业内企业的规模扩张速度,市场集中度降低;反之,市场集中度提高。

(三)经济政策

对于产业中的市场集中度变化,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政策中既有限制市场集中的政策,又有促进市场集中的政策。例如,高集中度意味着垄断,维护竞争的反垄断法的出台,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垄断和集中,不仅对企业间的合并做出了限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直接拆分大企业。与此相反,一些经济政策往往有利于市场集中。例如,许多国家为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对大企业实行优惠的扶持政策,这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

此外,从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随着产业从诞生、成长到成熟再到衰退,市场集中度常常呈现出逐渐提高至某一长期稳定的状态后继续提高的态势。在产业成长初期,市场集中度往往较低,并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渐提高,而到成熟、繁荣期则将处于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状态,之后随着产业衰退期的来临,部分企业破产退出,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案例3-2
“一带一路”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给茶叶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红茶。红茶是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的主体,但中国红茶进口超过出口。“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后,中国进口集中度越来越高,2020年中国从斯里兰卡和印度进口的茶叶超过总进口额的50%,尤其是斯里兰卡常年居于首位,且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国中,斯里兰卡、肯尼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均为“一带一路”签约国。中国的红茶出口在“一带一路”签约后正在由竞争型转向低寡占型。

(2)绿茶。绿茶一直是中国出口茶类的主要品种,占全球的75%。中国绿茶出口市场主要有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越南、德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除中国香港与德国外,均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国。绿茶进口的集中度不稳定,但在“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后呈现出由寡占型向竞争型的转化,印度和斯里兰卡占比较高。

(3)乌龙茶。国际上将包括乌龙茶在内的其余半发酵茶统一称为特种茶,国际贸易中特种茶占比约为5%左右。乌龙茶的生产基本在中国(包括中国台湾)。乌龙茶进口市场为高寡占型市场,主要的进口地为中国台湾,其余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甚微。乌龙茶出口市场集中度趋于分散,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度有增加的趋势,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成为乌龙茶重要出口地。

(4)花茶。花茶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俄罗斯等国,2020年中国花茶出口日本一国的出口量占比高达43.9%。花茶进口量少,主要来自泰国、越南、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20年,从泰国、越南两国进口花茶占比约为65%,市场集中度高。

资料来源:刘文敏,杨方,刘少明,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变化研究[J].福建茶叶,2022,44(7):4-8.

四、市场集中度与企业利润

市场集中度高意味着少数大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支配力,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市场中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许多实证研究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大部分得出了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贝恩(1951)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了在美国42个细分产业中,CR 8 大于70%的产业税后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比集中度较低产业的平均水平高7.5%。此后,有实证研究表明,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正向关系要在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开始显现。例如,罗德斯和克里弗(Rhoades,Cleaver,1973) 分析1967年美国352个制造业数据时发现:当CR 4 小于50%时,市场集中度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而当CR 4 大于50%时,平均利润率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此后,盖特曼等人(Geithman,et al.,1981)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平均利润率之间的显著正向关系开始显现的最小市场集中度有着不同的临界值,其认为原因在于不同产业的不同特性使得产业内企业进行合谋的能力存在差异。

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的某种正向关系获得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但为什么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伴随着较高的利润率?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高市场集中度意味着少数占有高市场份额的企业容易利用其垄断势力,获取高额的利润,如进行合谋,提高产品价格。另一种观点则对此提出了批评,其认为高利润率很可能不是高市场集中度的结果,而是其原因。只有高效率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存活并得以发展壮大,因而在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下,高效率的企业获得了较大比重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因此得以提高。进而,存在高效率的企业才促使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高效率的企业自然能够获得高利润率,这就造成了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正向关系。 NI/CLE1SRXXRenYjSg2dAKfuRlo58CIGrn4V/0gacADso8Uo4+fDaj0vCBsVTd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