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简介

许畅,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教育部“101计划”编译课程建设专家。200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得CCF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软件工程、智能软件测试与分析,以及自适应与自控软件系统。发表了180余篇学术论文,工作被包括 TOSEM TSE 、ESEC/FSE、ICSE和《中国科学》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收录,曾获ACMSIGSOFT杰出论文奖4次和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3次。服务于ESEC/FSE、ICSE和ASE等程序委员会,担任 JSEP JCST FCS 和《计算机科学》等期刊编委。

冯洋,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研究员。2019年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软件系统的质量保障及可信程序设计语言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包括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质量保障问题及可信软件基础设施构建与工程技术问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专项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近年来在软件工程领域的ICSE、FSE、ASE、ISSTA、 TSE TOSEM 、《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ACM杰出论文奖两次。申请发明专利多项,部分专利成果已经在华为、百度等知名公司转化应用。

郑艳伟,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201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目标驱动的视觉导航、编译器构造。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课题;主持多项横向项目,曾参与华为昇腾芯片算子和众智项目开发,曾在RPA中设计了一种脚本语言并开发了解释器。近年来在ICDE、 Com-Com IoT-J 、WASA、《中国科学》等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担任 IoT-J JMLC SPL CIT 等期刊审稿人。

本书是在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编译原理”课程组的组织下编写的理论教材之一。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导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其中,理论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编译器运行过程中的核心算法,而实践技术则帮助学生掌握理论方法及算法在代码实现层面的设计与编码要点,最后结合实践内容对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进行巩固。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研发人员了解编译技术的参考书。 orPpHmcAxOnglROKZontjixZAuE6DF9xvDsTXROxZu5KrM2x39bCEnOE6k/QC1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