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姜树华迈出的重要一步

姜树华,这位特级教师,终于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把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进行淬火,凝练成一个核心概念——言意共生,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言意共生教语文。

这是从感性经验走向理性思考、概括的一步。姜树华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没有丢弃,但也没有止于经验。对经验的超越,使他走向了理性思考的深度。这一步意味着提升了学术研究的含量,他已从实践者逐步走向实践家。

这是平面描述走向立体建构的一步。平面描述,往往只有一个维度,单一,不断重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立体建构,开发了其他维度,把握了其他的向度,因而有了立体感、厚重感,这也是一种超越。这一步,让姜树华成为一个语文课程的建构者。

这是从引用名家名言走向综合研究的一步。我们很少关注同一话题的文献,即使关心,也只是摘取一些名家名言,而很少进行综合、梳理,从中生发自己的见解,因而,有时候,我们很难准确地知道:现在,我在哪里。姜树华对言、意、言意等作了很好的爬梳,这是很大的进步。这一步,让姜树华开始成为文献研究者。

言意共生,是对语言与意识、与观念、与思想关系的准确概括。马克思在论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以后,还说:“语言与意识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语言和意识一样,正是由于需要,由于有了和他人交往的迫切性需要才产生的。”“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同样久远的历史”,“不可能单独存在”,其实是言意共生的一种含义。言意的确是共存的,从来就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言意共生教语文,建立在语言与思想关系深刻联系的基础上,是语文教学特性的一次重返和强调。

不仅止于此,言意共生还是对言意兼得的提升和超越。兼得,说的是二者不可偏废,都要关注、都要追求,这是一种并存、平行的关系,更多的是接受、得到。言意共生则不同。它不仅强调了言意的互存,更强调了共生,从发生学上阐明了言意是哪里来的;不仅告诉我们,对言与意要认真接受,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要发现,要发展。

姜树华还大胆地指出“文以载道”的欠缺。他说:“‘道’不能代表全部的‘意’,‘意’却包含了‘道’。”这一观点能否站得住脚,关键是对“道”的理解。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学界对“道”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将“道”解释为路径,那“道”当然不能代表全部的“意”。如果将“道”解释为规律,解释为生命的创造力,解释为哲学上可生一、可生二的那个“一”呢?很难说“道”不能代表全部的“意”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姜树华是经过一番广泛的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不是随意提出来的。他有勇气,也很有实力。正是这样的勇气和实力,姜树华才能超越。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实力,学术才能不断繁荣和发展。为此,应对姜树华表示敬意。

共生的理论开拓了姜树华的视界,而且他作了很好的迁移和嫁接。言意共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言与意的对话,用巴赫金的话来说,这是语言的狂欢。巴赫金对狂欢有个解释:“严格地说,狂欢也不是表演,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儿的生活”。言意共生,产生了新的语言、新的意境,产生了新的语文生活。而这一切都在对话之中。言意共生提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

姜树华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没有丢弃自己的实践。相反,学术研究改善了他的实践,提升了他的实践,实践丰富了他的见解,校正了他的一些想法。可以说,在他那儿,实践行动与理论探索也是共生的。实践与理论的共生,让他对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有了大体的框架建构,包括价值追求、实施策略、操作路径,以及理想状态。这一框架的建构与展开很不容易,而且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此外,他深入到对不同文体的言意共生教学,作了具体的探索,初步概括出不同文体教学的共同特点,这就将言意共生教语文具体化了,可操作,也可推广了。研究与实践到这个份上,难能可贵。

这几年,姜树华的进步很大。这固然与他的天赋、勤奋分不开,也与如皋、南通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分不开,与南通名师导师团朱嘉耀团长以及唐铁生、施建平、许友兰、袁炳飞等老师的指导分不开。希望姜树华永远不要忘了这些,不要忘了他们。

教学研究与实践上的一步,意义很大,有时候一步意味着一个阶段,甚至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教改实践上,学术研究上,人生之路上,还有很多的“一步”要走。姜树华,你的下一步在哪里?怎么走?希望姜树华不断地去走好每一步,永远走向前去,前面的风景会更美好。 +bZQbu1Q1FBblfeRI+ZoKI0GCQxW4L+oQXxh+gpacmeQuFBVUUfCQcjcdottF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