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现教师”:北京东路小学的样本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突破,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进展。新突破、新进程聚焦在一个重要的命题上:“发现教师”。“发现教师”,既是一个命题,又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法则,同时我期待它会渐渐地发展为一种理论。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个个命题,一个命题就是一个方向;需要一个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一种逻辑;需要一些法则,法则既是保障又是引领。而命题、概念、法则很有可能发展、提升为一种理论。正因为此,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发现教师”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价值。

所谓普遍意义,是基于基本问题的深刻认知和实践操作框架的寻找。基本问题的深刻认知,建构起共同的立意,而共同的立意实质是最大公约数,因而基本问题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的应答与解决当然具有普遍意义。实践操作框架是在对基本问题应答与解决中逐步形成的,它具有共同的要义与规则,可供其他学校借鉴。“发现教师”的普遍意义与实践价值正是为当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寻找到最大公约数,搭建起具有基本要义和共同规则的操作框架。如果作些分析、概括的话,其普遍意义和实践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揭示教育的真义。

何为教育?圣贤们早就作了精辟的回答:教育是对学生的唤醒、激励,是思维火炬的点燃,是对学生进步、发展的鼓舞。不难发现,唤醒、点燃、激励、鼓舞的基础与前提是发现,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唤醒、点燃、激励、鼓舞的过程,因此,发现与唤醒、点燃、激励、鼓舞是同义、等价的,都揭示了教育的本义与真义。

“发现教师”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发现,即唤醒教师内在发展的需求与潜能,激励教师的信心与勇气,点燃教师的激情与思维,鼓舞教师积极互动地发展。假若我们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发现”,那么,教育就回归其本义,提升为真义。教师发展也必将在教育本义、真义上有突破和超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和理解北京东路小学的教育主张:情智教育。情与智的共生、共长,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人。情智教育正是对人发展、对完整人发展深义的发现。发现,正在成为北京东路小学的教育主题,而且成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现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境脉中提出来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发现教师:揭开学校发展之真秘。

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提到任何高度来描述都是不过分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最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曾说过,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也许有人会说,制高点当是文化,当是教育哲学。但是,无论是文化还是哲学,都是关于人的,是人创造了文化,创立了哲学。而教师在学校里正是文化与哲学的创造者,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并非言过其实。同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几个组织共同提出“复兴始于教师”,我们是能理解并高度认同的。教师的复兴才使学校、教育复兴。

问题是,如何让教师站到制高点上去呢?其真秘在哪里呢?北京东路小学的回答是:发现教师。“发现教师”告诉我们,教师发展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这绝不是说教师队伍建设不要“管”,而是怎么理解“管”,“管”什么。“发现教师”让对教师的管理走向对教师的领导,领导的主旨在于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并进行专业指导和支撑。“发现教师”还告诉我们,教师发展也不是被“教”出来的。同样,这绝不意味着对“教”,对教师的培训、辅导的否定,而是说“发现教师”其实是教师发展的“不教之教”。校长孙双金对“发现教师”作了很好的阐释:“发现教师”让教师“认识自己”,“发现教师”是教学的艺术和学校领导的智慧。我的理解是,“发现教师”让教师发展更自主、更积极,在发现中发展,这是办好学校、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真秘,所有学校概莫能外。

(3)相信、解放、引领、成就:让熟知成为真知。

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引领教师,最终成就教师,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熟知非真知”,从熟知到真知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对管理者的领导智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真知,不仅仅是真正知道,而且是从根本上予以把握并付诸实践。真知不在口头,而在深刻的认知和深度的实践中。对认知与实践,孙双金校长归结了九大策略,正是这些策略让熟知成了真知,让真知真正得到实践。

每个策略都有理念智慧的闪光。“地平线报告”:目标在远方,目标不断后退,但不放弃更不抛弃,永远向前,地平线不在远方,而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地平线报告”是发展动力和发展愿景追求的表达。有了发展动力和发展愿景,还怕不发展吗?“教师课程”:学校所有课程都要经教师去理解、整合、调适,所有课程都是教师课程。北京东路小学勇敢地提出这一概念,其旨意就是让教师去创造课程,让教师成为课程创造者。“没有天花板的舞台”:有舞台,意即有平台有机会,没有天花板,意即没有限制,空间无限大,机会无限多,不仅永远向前,而且要永远向上。就是在舞台上,才会锤炼教学艺术,才会冶炼教学风格;就是在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教学主张、教育理念才会自由飞翔,带来无限的未来。

由真知凝练成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发展的结构,这一结构具有召唤性、点燃性、解放性。

(4)教师与课程、与课堂、与管理、与生活:共同的框架却“发现”鲜明的独特性,正是这些鲜明的独特性让教师本性得到发展。

学校,离不开课程、课堂、管理;教师,离不开课程、课堂、管理、日常生活。这是教师发展的框架,也是教师发展的基本元素。问题是在同样的框架中,面对基本元素,为什么有的学校教师发展得好、发展得快,而有的学校却并不理想呢?原因不在框架,而在框架中如何让教师有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让“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从虚拟状态成现实状态。

让我们看看这些题目:“从模仿到重构:国学课程让教学生命焕发活力”“‘3D课外阅读’课程:滋养我的阅读后花园”“数学绘本:跨界整合成就跨越发展”“‘娃娃科学课程’:学科共同体的爆发力”“教学主张:给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变革:一个年轻教师的奔跑与超越”……一个题目就是一个理念,就是一个发展的突破口,就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们都在闪光。这些鲜明的特性,让共同框架成为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教师个性得到发扬,教学风格得以形成。

(5)回应共同的热点问题:用另一种“发现”——转化,让问题成为教师发展的新起点。

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失衡已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学校不能没有制度,尤其在当下法治社会,学校制度建设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但如何对待制度,在物欲不断增强、价值观失序的今天,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减弱,“被发展”现象比较普遍;学校规模的扩大,集团化办学的推进,新教师越来越多,新教师如何培养,究竟怎么让他们站稳课堂,乃至占领课堂……一个个新问题不断涌来,这些都是普遍现象。面对这些共同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教育的热点难题,北京东路小学没有回避,也没有敷衍,而是让这些问题经过转化而得以解决。转化,既是方式,也是策略,是另一种发现。北京东路小学的转化,一是结构的转化——让性别结构转化为优势结果。也许一时改变不了师范招生、教师招考的政策,但可以在性别结构上改善,即发挥男教师的优势,把男教师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年级、各个班去,与此同时,让女教师的优势也“转化”在学生发展上——耐心、柔韧、精致、品质的培养。二是制度从“冷”到“暖”的转化,让制度温暖起来——教师常带着情感和专业在流动中发展起来。三是教师发展动力,从外在转内在——心中有条地平线,永远向着诗和远方。四是新教师发展,从职前的受训转向职后的继续学习——学校成为“后师范院校”。这些特征,破解了教师发展中的难题。

北京东路小学“发现教师”的成果十分显著,但我最想说的是他们所建构的“12岁以前的语文”。因为“12岁以前的语文”共诉我们所有的发现最重要的是教师自我发现,所有的发现最终都是为了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可以说,“12岁以前的语文”已对“发现教师”作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诠释。 qhaYLfWQC3EEG0hHk+K45wzLrrXAXafwaAHRLXrFgQ1UtG5fwM76rHrBk6bIh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