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第一等的研究

科学研究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永远做第一等的题目。比如林家翘,他挥舞着应用数学的“魔棒”,横跨流体力学、天文物理学、理论生物学三大领域,永远追求着“第一等的题目”。当年导师冯·卡门给他的题目是“湍流问题”,此问题号称“只有到天堂去问圣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才可能有答案,可见之难之深,然而,林家翘在博士毕业时解决了。他说:“我要‘永远追求第一等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有意义的突破。”

做第一等的题目,就是要做第一等的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是这样,教育科学研究包括教学研究也应有这样的追求。有这样的追求,才有可能深入改进教研工作,提升专业本平,提高教学质量。

做第一等的研究,不只在于研究内容的艰深,更在于研究的立意和价值。十多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宗旨始终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基,而这一旨归具体化后就是以课改为载体、为突破口,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显然,教研工作应当坚定地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下,在课程改革的框架里展开,必须有宏大的视野和崇高的目标,超越学科研究,建立课程意识与教学文化研究。这首先应当有第一等的立意和价值追求。

做第一等的研究,必然要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探索和贡献。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和薄弱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薄弱学校改造,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研工作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教研工作如何真正面向农村、面向薄弱学校,从教学研究的特点出发,找寻提高课程开发实施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和规律,这是第一等的题目、第一等的研究。教研部门应当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应当大有作为。

做第一等的研究,应当在重要问题上取得突破。近来有不少关于教育研究的批评,由不列颠教育和劳动就业部资助的“希利奇报告”就这样指摘:“教育研究没能在诸如阅读教学、学生分组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业实践给教师提供帮助”,“没有形成相关可积累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缺乏系统”,“因此没有办法为教育实践和教育决策提供一个一致的和可靠的基础”。我们国家的教育研究存在同样的问题,缺少深入的实证研究,缺少真正的行动研究,缺少系统的持续的跟踪研究。上海市教研室提出的“用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正是对以上问题的有效克服,江苏省常州市教研室以及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进展,可惜,从总体上看,还相当薄弱。第一等题目、第一等研究应当是有突破性的研究,这是对教研工作者的极大挑战。

做第一等的研究,需要第一等的品质。第一等的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说,应当是科学的品质。教研工作常常以某个教研员为主进行学科教学指导,很可能带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色彩作判断、作指导,难免偏颇,难免狭隘,难免不科学,教研员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责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理论学习,并且向实践学习、向教师学习,构造学习、研究共同体,锻造自己的科学品质。永远记住:以科学而不是个人经验来作出判断,做第一等的题目,做第一等的研究。 w90coQFgKUCLHgB2/JLIf2XLAC1wYKZV3wze1uy5va31Ra8WuvpOF0+/IYecFu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