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大学教授——陈国安,文学博士,任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大家喜欢称他“安子”,或是“安子先生”。称呼中略有一点戏谑,但更多的是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尤其喜爱他到小学上语文课,课前评价教材,甚或是批评;课后,一定会和老师互动,作些热烈的评点和深度的反思。2014年,他把所上的语文课汇集成书,书名是《语文的回归》,还有一个精彩的副标题:“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
这是课改后的一种现象。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交流、互动,使得以往一堵厚厚的墙被打开,一种神秘被打破。这种现象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定要开放,让小学语文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这种现象也意味着,小学语文并不小,即使在大学教授面前也不小;大学教授在小学语文面前也不应居高临下,更不可居高临下,相反,应当有一种敬畏和紧张感。大学语文原本就是从小学语文开始慢慢长大的,从大学语文到小学语文,这本身就是回归,回归就是回到源头去,回到语文的故乡去。从另一个角度说,小学语文教师听大学教授上小学语文课,不只是一种好奇,也不只是一种仰视,更多的是一种倾听和了解,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上小学语文课究竟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向自己提问,反思自己,改进自己。当然,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师也会质疑大学教师。这是不是一种回归呢?是的,是向研究回归,向尊重和平等回归,共同向语文的本义、真义、深义回归。这种大学与小学的双向回归,带来的一定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繁荣。
其实,这种双向互动、回归,一直是存在的。比如,叶圣陶教过小学语文,又当大学教授教大学语文,后来又编写小学语文教材。这种从小学到大学,又从大学到小学,来回走一遭,探索了语文世界的完整性,理清了各学段、各年段语文教学要求的梯度。这在今天算是改革、创新,在过去却早已存在,这不是一种回归吗?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当提倡这种回归。
在一次沙龙中,台上坐着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不知怎的,中学的那位特级教师信心满怀地说:我可以到小学上数学公开课。从他的语气和神情看来,这是没问题的。我问那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你有勇气到初中上数学课吗?他说他敢,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上好。我又问:敢上高中的数学课吗?他坦诚地说:没把握。这很有趣,台上台下一片热议。大概是两年后,我问那位中学数学老师:去小学上过数学课了吗?他说:上过,但是不好上啊,上不好啊!我相信他不是谦虚,而是内心真实的感受。这说明什么?说明互动、互换、回归,绝非易事,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各有各的规律和特点。可见,安子先生到小学上语文课多么可贵。
安子先生在书的前言最后这么说:“我的人生梦想是办一所实践自己对教育理解的学校,编一套蕴含自己对汉语理解的母语教材,从幼儿园到高中,这是我如梦一般的理想。”我相信,在回归中,这理想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