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硅谷中心”孕育出的资深科技记者

马尔科夫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在被誉为“硅谷中心”的帕洛阿尔托长大。1971年,他从惠特曼学院毕业,获得社会学文学学士学位,之后顺利考上俄勒冈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并于1976年毕业。毕业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加入了太平洋通讯社(Pacific News Service),成为一名专栏作家,开始进行科技报道。他还服务于多家出版机构,包括泰国《民族报》( The Nation )、美国《琼斯母亲》( Mother Jones )和《星期六评论》( Saturday Review )等。

1981年,马尔科夫加入了后来设计出美国知名科技网站的InfoWorld公司,当时公司刚成立不久,他无疑成了元老级员工。3年后,他转而加入《字节》杂志( Byte )的大本营,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又于次年离开,加入《旧金山观察家报》( San Francisco Examiner ),成为商业版的报道记者,开始对硅谷进行一系列报道。

普利策奖得主,重塑硅谷早期历史的拼图

1988年,马尔科夫去了纽约,成为《纽约时报》驻旧金山的西海岸特派员,报道以计算机产业和科技为主。当年11月,他对世界五大黑客之一、美国国家安全局科学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之子罗伯特·塔潘·莫里斯(Robert Tappan-Morris)进行了报道:塔潘-莫里斯是莫里斯蠕虫病毒的创造者,这一病毒被公认是首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蠕虫病毒,并彻底改变了互联网。1993年12月,马尔科夫凭借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最早对互联网进行了报道,并将互联网誉为“信息时代的藏宝图”。同时,马尔科夫也是第一位对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报道的记者。2013年,他因对苹果公司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颇有洞见的深入报道,且阐释了全球经济对普通工人和消费者的消极影响而获得普利策奖。

多年来,马尔科夫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硅谷会在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旧金山,为什么计算机技术这一奠定了个人计算和电脑网络的技术会在1965―1975年这10年间诞生于这里。2000年秋天,他参观了斯坦福大学格林图书馆的特别收藏室,以阅读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的个人日记,结果令他很失望。直到近20年,马尔科夫才发现了重塑硅谷早期历史和影响的拼图中丢失的那一块。他意识到,那些认为布兰德创办的《全球概览》( Whole Earth Catalog )是硅谷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源的人们将因果颠倒了。事实是,《全球概览》源自同样的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塑造了硅谷。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不是新自由主义理念,而是吸引了年轻的乔布斯的那种精神——一位年轻的搭车者站在加州高速公路上对冒险与机遇同样敞开了胸怀。

“与机器人共舞”革命的引爆者

在对人工智能的报道上,马尔科夫也更加完美地契合了保罗·萨福(Paul Saffo)的评价。在报道过程中,他看到了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正在参与人们的世界,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智能机械臂的问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他曾在一篇报道中分享了自己在荷兰一家电动剃须刀工厂的见闻:“在荷兰乡间的一家工厂里,128个机械臂以瑜伽式的灵活度做着同样的工作。摄像头引导它们进行的操作频率远远超过最灵巧的工人……机械臂每天3班、每年365天不停地工作,不需要歇息。”

这种可能导致工人失业的情况引发了马尔科夫的关注,他不禁产生了“距离机器人解锁你的生存技能还有多远”的疑问。经过长时间的采访与调查,他发现,有些工作仍是自动化力所不及的,比如建筑工作中非重复性的操作,驾驶过程中十字路口处难以预知的一系列复杂交通状况,安装飞机、轮船和汽车的玻璃纤维板时的触觉反馈……这些工作都不能为机器所取代,所以马尔科夫日渐形成了让机器增强人类智慧,而非取代人类的理念,因此掀起了一场“与机器人共舞”的科技革命。

截至本书出版,马尔科夫已出版8本著作,其中《人工智能简史》等已有中文简体字版。

纪念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

斯图尔特·布兰德很早就发现了他的想法所蕴含的价值 yerf+NCXQUWasM2UuVi2MZIVNW2TJb4ApaKk/f3pRabegCpWn1zmgIpRQKMOLg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