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约在46年前写了这本书,这是第七次修订,现在《经济学家到底在想什么: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的“年龄”比我当年写书时的年龄大多了。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如此之长是我始料未及的。写这本书时,我还在读研究生。在谈及第七版,也是最后一次的重要改动之前,我要先谈谈当年的写作经过。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读研究生,那时我以自由撰稿谋生,出于需要或偶然的目的,有时我写的文章与经济学毫不沾边。由于这些文章,西蒙&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的高级编辑约瑟夫·巴恩斯(Joseph Barnes)邀我共进午餐,探讨各种出书的意向,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当沙拉上桌时我有点失望,我想我的第一次出版商的午餐很难以达成签约收尾了。不过,巴恩斯倒没那么容易气馁。他开始询问我在新学院大学 的研究生学习情况,我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一门有关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研讨课。这门课特别有趣,由阿道夫·洛威(Adolph Lowe)教授主讲。在甜点还没上桌时,我们都意识到,我找到了适合的写作主题。等到下一次课结束时,我兴冲冲地告诉洛威教授,我打算写一部有关经济思想史演进的著作。
洛威教授是个典型的德国学者,他惊呆了。他专断地说:“你写不了这个主题!”但我坚信自己能写好,因为我生来就具备研究生的特点:既自信又无知,我在别处也写过这一点。我一边自由撰稿,一边深入研究这个主题,完成了前三章后就惴惴不安地把稿子给洛威教授过目,他读后说:“你一定要写下去。”这就是大家风范(洛威教授102岁逝世,他一直是我最热心、最严厉的批评者)。在他的帮助下,我确定了要写的内容。
既然决定了书的内容,就得起个书名。我认为“经济学”(economics)这个词对提升销量没什么好处,便绞尽脑汁地想找个替代词。我的第二顿重要的午餐是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Frederick Lewis Allen)共度的。他是《哈珀》(Harper’s)杂志的编辑,对我非常友好,也给过我很多帮助,我也为他写过一些文章。其间我向他诉说了取书名的苦恼。尽管我知道“金钱”一词不太合适,但我还是对他说,我打算把书名定为《金钱哲学家》(The Money Philosophers)。他对我说:“你的意思是‘世俗的’(worldly)。”我说:“这顿饭我请。”
我对《世俗哲学家》这个书名很满意,但出版商不这么想。这本书上市后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出版商建议把书名改为《伟大的经济学家》(The Great Economists)。幸好没这么做。可能他们以为,人们不太熟悉“世俗的”这个词,也确实有很多学生在作业中把它误写为“wordly”;或者他们可能预料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多年后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学生在大学的书店里寻找一本书,但他记不清作者的名字,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后,才想起奇怪的书名,即《满是龙虾的世界》。
多年来,本书的销量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人告诉我,它诱使成千上万毫不知情的受害者开始学习经济学课程。我不会替由此产生的痛苦经历辩解,不过听很多经济学家说他们最初之所以对经济学萌生兴趣,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所描绘的经济学愿景,我倒是感到很高兴。
这一版与之前的版本有两点不同。第一,和此前一样,重新审视文稿能使我纠正一些错误,有些错误是当初校稿时未发现的,有些错误是在书出版后的研究中发现的。借着修订的机会,我可以调整重点和阐释的内容来反映我自身观点的变化。这些变化很细微,可能只有经济学领域内的学者才能发觉,也不是重大变化,因此不值得出一个新版。
第二个变化更为重要。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忽略了一个把各章内容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线索,而不仅仅是把思想有趣的杰出人物按时间顺序排列。几年前,我确信这样的线索隐藏在所有社会分析中不断变化的“愿景”概念中。这个想法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是世俗哲学家中最富想象力的人之一。考虑到熊彼特本人没有把这一见解应用于经济思想史中,我希望自己多年来没有想到这一点也能得到大家的谅解。
我不想在序言中进一步讨论这种世俗哲学演变的新观点,否则,就跟在开始写推理小说之前透露剧情一样。因此,尽管我会在本书中多次提及社会愿景的作用,但直到最后一章,我才会讨论它和我们时代的关联。
这就引出了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看过目录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最后一章的标题是“经济学的终结?”这看似有些奇怪。标题中的问号表明,这不是末日宣言,但它肯定意味着我们探讨的主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至于变化是什么,我们必须等到最后才能揭晓答案。我绝没有戏弄读者的意思,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只有到了最后,也就是到了今天,这种变化才对经济学思想的本质和意义构成了挑战。
但这一切都还有待证明。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读者,尤其是细心周到地向我发来订正、异议或赞同意见的学生和老师们。我希望本书将继续为那些想成为捕龙虾渔夫或出版商的读者,以及那些立志成为经济学家的勇士打开经济学的大门。
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
1998年7月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