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命运

失去父亲,让康熙更加珍视与母亲、祖母相聚相处的日子。1662年10月,康熙尊祖母孝庄为太皇太后,尊生母佟佳氏为皇太后。佟佳氏从前在宫中受尽丈夫的冷落,如今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地位得以大大提高。只可惜她并没有享福的命,仅仅几个月后就染上了重病,而且日渐恶化。

佟佳氏生病期间,康熙早晚陪伴在母亲身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凡是煎制好的汤药,都要自己先尝一口,觉得不烫了才用汤匙送到母亲嘴边。一个尚不满十周岁的孩子反过来服侍大人,未免让人觉得心疼,但对康熙而言,却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因为从小到大,唯有在这段时光中,他才真正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母爱。

不光是要照料母亲,康熙每天还要数次到慈宁宫去向孝庄请安。见自己最疼爱的儿媳病情严重,已年过五十的孝庄同样忧心如焚,为了不让祖母过分担心,康熙在她面前总是“强敛戚容”,装出言行自若的样子,可是一出慈宁宫,便忍不住泪如雨下。

1663年3月20日,农历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佟佳氏就在这一天撒手人寰,她和顺治死的时候都只有二十四岁。

什么叫悲剧,就是上天假装把你最珍视的东西还给你,然后又当着你的面把它们统统揉烂撕碎!在佟佳氏的丧礼上,康熙捶胸顿足,哭得肝肠寸断,根本停不下来,其间连水都不肯喝上一口,近侍见了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佟佳氏去世后,孝庄将康熙收养在了慈宁宫,她对康熙的保护非常周全,不允许孙儿再出现任何一点闪失。当年夏天,康熙将佟佳氏附葬于顺治所在的孝陵,本来他要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但孝庄因担心发生意外,再三加以劝阻,康熙这才没有出京。

康熙登基时,安徽桐城县有个叫周南的秀才跑到京城,上条奏提出十款建议,其中一款是按宋代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请孝庄垂帘听政,但遭到了孝庄的严词拒绝。

孝庄屡经政治变更,具备极高的政治手腕,然而并无政治野心。当初顺治也是六岁即位,如果孝庄愿意,早就可以垂帘听政了,归根结底,做女皇从来都不是她的人生目标。

顺治突然病逝,是孝庄难以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结局。青年时代,她失去了丈夫,人到中年,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人生之伤心事莫甚于此。顺治遗诏中写道“子道未终,永违太后膝下”,这既可以看作年轻皇帝临终自道的追悔和遗憾,也可以被视为孝庄的痛心之词。顺治大丧的那天,她穿着黑色素袍,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乾清门的台基上,当“遥闻宫中哭声,沸天而出”时,这位一向非常善于掩藏自己情感的女人终于再也控制不住,“扶石栏立,哭极哀”。

命运从此把孝庄和康熙这对祖孙牢牢绑在了一起。事实上,从顺治病危起,孝庄就已经开始扶持康熙,只是她很少直接发布谕旨,更多地还是像当年扶持顺治那样,对幼帝进行教诲和训诫,以帮助他尽快度过辅政期,学会亲自执政。

在孝庄乃至苏麻喇姑的影响下,康熙平时不饮酒、不抽烟、不登墙、不看无聊书籍,可以说没有任何不良嗜好。1663年,某将领率部在外,于某地得一罕见的黄鹦鹉,为讨幼帝喜欢,便以黄金作笼,献给康熙。康熙不但予以拒绝,而且对将领此举进行了责备。其实以他那样的年纪,正是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之所以“却其献,严饬之”,就是因为祖母曾经给他讲过祖父皇太极拒收进贡铁雀的事,使他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玩物丧志的道理。

辅政初期,康熙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四书五经是中原帝王的必修课,也是满人入关后学习汉文化的重点,原本汉大臣一再建议为小皇帝配备学问高深的老师甚至是大儒,为他做系统讲授辅导,但因为辅政大臣们都不太支持,迟迟未予实行。

无奈之下,康熙只好拜身边的宦官为师。当时的宫廷宦官主要收容自前明,明朝自万历以后,宦官即有“多学能书”及“宛然有儒风”的传统,比如教康熙句读的张姓、林姓两名宦官就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也使得康熙在不影响公事的前提下,与身边的亲近宦官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关系,几百年后清朝覆亡,清宫里发现了数百封康熙的书信,其中有一些就是他写给宦官的私人信件。

康熙对自己要求很高,“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有一段时间因学习过于刻苦,影响了健康,甚至不得不进行针灸治疗,医生在针灸时,常会用点燃的艾条来温灼皮肤表面,这导致后来他最怕针灸,一闻到艾味,就会条件反射地感到头痛。

刻苦学习为康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晚年提到,“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岁犹不遗忘”。有一次,他接见一名总兵,得知这名总兵学过儒家经典《大学》,便让对方背诵一遍,总兵背了一半就背不下去了,康熙当着他的面从头背起,且一字不误地背到结束,把个总兵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说:“皇上乃天纵英才,非小臣所能及。” IFyQCIfI+J1yhYAFq2nh8E9rHdc0KqCF6ZEmhqIE5C7SG3KODga9hDd94zp0c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