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人相隔

按照清代官制,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钦天监(即汤若望主持的那个被认为通天通神的部门)都要挑选特定日子,让各衙门封印,不办公事,等到次年正月再开印重新办理政务。

1661年2月6日,农历是正月初八,这一天是钦天监选好的开印之日,京官张宸一早洗漱完毕,正准备穿着朝服入署办公,随从却跑来告诉他:“今天衙门的大门开了但马上又关上了,朝廷只传中堂(大学士)及礼部三堂上朝,而且他们都摘掉了帽缨。现在百官皆已散去,大人您不用去衙门了!”

张宸一听大为错愕。“摘缨”是满人的丧礼习惯,说明有帝后去世,他虽然知道顺治皇帝生了病,可是顺治毕竟还那么年轻,才二十几岁,不太可能吧?

张宸疑惧重重,吃完早饭后便亲自出门探听,但同僚们都和他一样茫然,无法得到确凿消息。此时北京的外城城门已被全部关闭,城防部队实施戒严,大街上寂寥无人,这让大家更加惶恐不安。

中午宫里传诏,让百官穿朝服到户部领帛,然后至太和殿待命,众人这才知道顺治已经驾崩。张宸看到同僚魏思齐,忙向他打听嗣君是谁,回答是:“吾君之子。”

先前顺治提出传位于堂兄弟,廷臣中已有所耳闻,当然也听说了由此产生的争执。有争执,就可能产生政治动荡,包括张宸在内,无不对此感到担心和疑虑,如今听魏思齐一说,张宸松了口气,说:“我的心安定了。”

顺治是在前一天,也就是2月5日凌晨去世的。死前他听从了孝庄和汤若望等人的建议,决定舍去福全,以玄烨为储君。这其中,汤若望的直抒己见起到了关键作用,时人对此倍加称赞,认为汤氏“最后则直陈万世之大计,更为举朝所难言”。

二更天后,朝廷向百官发布顺治遗诏,遗诏中明确宣布玄烨为皇太子。接着宣诏官又让百官勿退,等候新天子登基。

整个紫禁城都被笼罩在一片幽暗哀戚,但又让人有所期待和希冀的氛围当中,宣诏的时候,还颇有呜咽失声者,如今官员们全都擦干眼泪,集体露坐于午门之外,在漫漫冬夜和凛冽寒风中等待着新君的到来。

除了继承祖父和父亲的基业外,身为新君的玄烨必须同时接受父亲去世的现实。按照皇帝丧仪的要求,宫人们剪去他的发辫,给他穿上全白的缟服,带着他前往乾清宫。顺治的灵柩就停放在那里,隔着上绣九龙的黄色帐幔,父子已然是天人永隔。

玄烨在顺治的灵前行礼受命,刹那间,丧钟齐鸣,无数低沉的声音在冬月的京城上空进行穿越,仿佛都在做着最后的告别。

在得以返回皇宫前,玄烨没有多少关于父亲的印象,等到回宫,与父亲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站在人群中默默注视,如今连这种默默注视也变得不可能了。从此以后,他只能在童年的零星片断记忆中竭力搜寻父亲的身影,其中也包括那段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的避痘岁月。

直到晚年,玄烨还无限感慨地对身边人说起:“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尽管话语中仍不胜凄凉之感,但显然并没有对父母亲的任何抱怨,有的只是歉疚和遗憾。

怀念父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遵其所嘱。2月7日寅时(凌晨三至五点),八岁的玄烨登上了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即皇帝位”。百官向他叩头行礼,随后新君颁诏大赦天下,改明年为康熙元年,玄烨成了康熙皇帝。

登基典礼由其祖母孝庄皇太后亲自主持。孝庄是个很节约的人,顺治遗诏十二款,有两款都是关于生活浪费的自我批评,“无益之地,靡费甚多”,它们其实都出自孝庄的意思,是孝庄借顺治的口气在责备儿子。不过孝庄为康熙登基所安排的卤簿仪仗,却没有一件是顺治用过的旧物,看上去焕然一新,于哀戚中尽显皇家之富丽。显然,孝庄一方面要以喜气来冲淡丧子的悲痛,另一方面也对康熙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寄予厚望,所以在他的登基大典问题上绝不肯草率。 f+ZD4ZD+UkicWDqSBBTv0B21dFofF666Dig71IUqLFGt2LN/jMmMk0BINNNaDL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