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御门听政

正如孝庄所预料的那样,作为康熙的岳祖父,索尼虽然因各种原因在苏纳海案中与鳌拜保持了一致,但事后也感到十分忧虑:鳌拜权势日张,与苏克萨哈水火不容,而遏必隆又一味附和于鳌拜。自己年老多病,时日无多,如果有一天不在人世,还有谁能遏制鳌拜的势力?辅政机制岂不成了鳌拜的一言堂?

1667年,康熙十四岁,索尼策动“三辅臣”与他共同上书康熙,请其按照顺治十四岁亲政的先例实行亲政。归政虽不是鳌拜的本意,但迫于舆论和索尼的压力,却不能公开表示反对,只能跟着一道上书,至于苏克萨哈、遏必隆,则更无理由不参与奏请了。

康熙收到奏疏后,担心时机还不成熟,怕自己“年尚幼冲,天下事务殷繁,未能料理”,同时考虑索尼在辅臣中尚能起到牵制鳌拜的作用,因此提出要“四大臣”继续辅政数年。此后尽管索尼等人仍屡行陈奏,但康熙只将奏疏“留中不发”。

索尼确实可以牵制鳌拜,有他在,鳌拜再能蹦跶也很难跳到天上去。可惜的是仅仅几个月后,索尼就不幸病逝了,索尼一死,鳌拜更加张狂,他甚至自我提升,以首席辅臣自诩。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遵旨上条奏,指出有人急功近利,“趋目前尺寸之利以便其私,而不知无穷之弊已潜倚暗伏于其中”。鳌拜见疏后像被打到七寸的蛇一样跳起来,大叫着说:“这是在参劾我!”他要求对熊赐履予以治罪,同时让康熙下旨禁止言官上书。康熙立即毫不客气地驳斥道:“他(指熊赐履)自陈国家事,与你何干?”

眼看辅臣机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康熙遂以辅臣多次奏请为由,率辅臣一同去向孝庄请示亲政事宜。

实事求是地说,在辅政期内,包括鳌拜在内的几位辅臣作用还是很大的,没有他们,在幼帝登基的情况下,政局不可能保持基本稳定。孝庄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既希望康熙能够早日亲政,但又觉得康熙终究还是太小,怕欲速而不达,于是对三位辅臣说:“皇帝尚年幼,如果你们都谢政,把天下事交给皇帝,皇帝恐怕不能独自料理,是否缓一两年再说?”

鳌拜并不肯轻易放弃既得权力,只是康熙亲政已是大势所趋,他无法逆潮流而动罢了,现在发现孝庄对康熙亲政不大放心,就赶紧抓住机会表态:“皇上躬亲万机,臣等仍行佐理。”也就是请求在康熙亲政后,继续保留辅政体制。

一方面是感到康熙年幼,仍需鳌拜等人辅佐,另一方面,鳌拜以往所为,也尚在孝庄可以宽恕和容忍的限度之内,其貌似诚恳的态度更给孝庄制造出一种假象,让她认为鳌拜在康熙亲政后会改弦更张,不至于再像辅政期内那样肆意妄为。在这种情况下,她表示鳌拜提出的方案两全其美,作为过渡未尝不可,于是当即表示赞成,命礼部择吉日为康熙举行亲政大典。

1667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亲政大典如期举行。这一天,康熙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至太和殿接受王以下的庆贺礼,同时“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当年顺治在亲政时,定于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三天在太和殿视朝,平时则不定期到乾清门(乾清宫的正门,离皇帝所居内廷最近的正门)听理政务。大典一结束,康熙便立即前往乾清门听政,直接与政府官员见面,嗣后他打破父亲上朝的规矩,“每日听政,必御正门”,且寒暑无间,风雨无阻,这就是“御门听政”。

辅政时期,奏章总要拖到次日才能处理,汉大学士又均不入值,只有辅臣等少数几个人在内廷议定朝政。康熙如此热衷于御门听政,就是要改变这些弊病,以便尽可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鳌拜等人的专权越轨行为。

亲政后的康熙经过前期的磨炼,在观察问题或处理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主见和能力。盛京缺一个兵部侍郎,朝廷一再更换人选,不到十天已奉旨三易其人。冯溥上疏称:“朝廷处理国事,在没有正式下旨前就应当慎重,不应该在下旨之后再随便改动。”鳌拜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把冯溥的奏章压下不发,康熙知道后专门把冯溥的奏疏要过去仔细阅读,看后认为他说得很对,遂命相关部门予以采纳。

对于鳌拜本人,康熙在加以戒备的同时也毫不迁就。鳌拜企图主持起草皇帝亲政大赦诏书,借以捞取政治资本,康熙未予理睬,而是另用他人,密拟赦诏,“临期颁行”。又有一次,朝廷明令冯溥调任左都御史,内阁已有康熙批示的红本,调令的文件也已抄发,可是鳌拜仍力图取回改批。冯溥不同意,理直气壮地阻止说:“本章既批发,不便更改。”鳌拜大怒,欲加罪于冯溥,康熙连忙出面对冯溥表示支持,并且严肃地告诫鳌拜:“辅臣待人处事,理应详尽慎重。” Fpe43MBGoR45Be0r2IkWwEHLPcMaFsvDAcQ/WPIGwrDnAEFrXWdRfByFltziI0j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