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全十美的皇太子

胤禛九岁那年,首次随康熙“秋狝”,以后康熙几乎每年都会“秋狝”,每次也都要指令几位皇子侍行。

所谓“秋狝”,是在塞外与蒙古王公一道打猎。法国传教士张诚深得康熙信任,他曾先后八次随康熙或大臣出行蒙古和关外。在1691年的一次,康熙不但把胤禛等年龄较大些的皇子(胤禛此时已十四岁)带在身边,打猎时,还叫另外四个皇子随同前往,其中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九岁。

在整整一个月里,皇子们风吹日晒,和康熙一起终日狩猎于草原,“他们身背箭筒,手挽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健”。在那些天里,皇子们几乎每天都能捕获几只野味回来,就连最年幼的皇子甫一出手,也用短箭猎获了两头鹿。

狩猎只是形式,“非以从禽,实以行武”。提高骑射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和锻炼意志,才是康熙执意让儿子们参与秋狝的真正目的所在,当然,他所希望的还远不止于此。

秋狝名为狩猎,其更大的意义是为了密切与蒙古王公的关系,用以加强北方边防。1691年那次,康熙在关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举行多伦会盟,在会盟中他成功地调解了蒙古各部的纷争,并慑服众心,彻底解决了蒙古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胤禛在侍行过程中亲眼见证了康熙的作为,他发自内心地对父亲表示钦佩:“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对于康熙来说,让胤禛等人通过观察揣摩,提高处理政事的能力和获得一些经验,无疑是他带儿子们出塞的一个重要意图。

所有良苦用心都没有白费。1697年,胤禛二十岁,在这一年,法国传教士白晋得知皇子们在学业上进步极快,别说胤禛,就连年龄最小的皇子也已学完四书中的前三部,并开始学习最后一部。1707年,胤禛三十岁,皇子们大多除学业大进,还通过随皇父巡阅四方以及奉命参与社会活动,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拥有了“进得书房,出得厅堂”的自信。

康熙望子成龙,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些逐渐成器的儿子,却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穷困扰。

事情还得从立储说起,与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满人原本的习俗多为传爱传少,而且他们在入关之前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储君制度。入关后清代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能够即位,乃是各派政治势力交锋过程中相互妥协的结果。

顺治在位时,按照传爱传少的传统,曾有立爱妃董鄂妃所生之子为太子的打算,但这个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死了,不久董鄂妃也得病去世。福临伤心欲绝,自此便再未立储,待到顺治临终弥留之际,才由孝庄太后做主立康熙为皇太子,所以史书上说,假使董鄂妃母子尚在,“母爱子抱,神器恐非圣祖(指康熙)所能有”,江山就不一定是康熙的啦!

当年顺治即位,不过是个六岁幼童,实权完全操于摄政王多尔衮之手。康熙登基时,也仅有八岁,须由四大臣辅政,四大臣中的鳌拜独擅大权,使得康熙形同傀儡。顺治父子均不甘于充当泥塑木偶,两人都对架空他们的人恨得牙痒痒,亲政后不约而同地展开反击:顺治毫不客气地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甚至下令毁墓掘尸;康熙设计逮捕鳌拜,并将其予以禁锢。

毫无疑问,顺治父子都不希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顺治欲立董鄂妃之子为太子,康熙自然也会做这方面的考虑,尤其他在除掉鳌拜后,三藩之乱又起,政局动荡不安,出于安定人心的需要,建立储君变得更加势在必行。

康熙是个深受汉文化熏陶,同时对汉文化也相当推崇的君主,他认识到,要想“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就必须摈弃过去传爱传少或不立储君的习惯,学习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众皇子中,胤禔是长子,可他是庶妃所生,在清代宫室中,庶妃是指地位很低、没有正式封号的妃嫔,这样胤禔就先被排除在外。皇次子胤礽比胤禔小两岁,他是康熙的原配妻子孝诚仁皇后的儿子,足称“嫡长子”。除此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背景,孝诚仁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索尼没有附和鳌拜擅权之举,后来又领衔奏请康熙亲政,孝诚仁也因此备受康熙宠爱。不幸孝诚仁皇后刚生下胤礽就难产死了,这种痛心与怜惜互相交织的感情,使得康熙在自己二十二岁时,就决定立尚不满两周岁的胤礽为太子。

“朕为上天之子,朕所仰赖者,惟上天所倚信者,惟皇太子”。自胤礽被册立后,康熙寄予了无限期望,对他的关注和关心也远超过其他皇子。白晋在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一份秘密报告中透露,康熙的主要培养对象就是皇太子胤礽。

自胤礽六岁进学,康熙就专门为他挑选老师,胤礽的老师熊赐履、汤斌等人都是康熙朝著名的理学家。康熙自己平时不管政务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来亲自给胤礽讲四书五经,有一个阶段,甚至在每天临朝御政之前,还要让胤礽当着他的面,将前一天所授的功课内容背诵复述一遍,直至熟记和融会贯通为止。 X84r4A+H4tk3joxura8ka/r4ZI6Oo4fBShjBbtrHGwXcChFh5xatAt0zCK96Kg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