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留浩气在人寰
——辛亥先烈范鸿仙

寿魁成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陵墓,它由墓包、墓碑和墓道三部分组成,四周绿荫葱葱,宏伟壮观。辛亥革命先烈、铁血军总司令、陆军上将范鸿仙的忠骨就安放在这里。

鼓吹革命

范鸿仙,名光启,别号孤鸿,生于1882年,系安徽合肥人士。1908年,范鸿仙在上海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于右任、陈其美、宋教仁等同为反清讨袁志士。同年5月,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呼报》,范鸿仙任主笔,常以“孤鸿”为笔名,在报上发表文章,反对专制,提倡共和,鼓吹革命,在江浙一带颇有影响。

由于《民呼报》不断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败,被中外反动派视为眼中钉。1908年8月,上海公共租界查封了报社,拘捕了于右任。范鸿仙闻讯,四处营救,并挺身而出,前往租界会审公廨投案,自己承担责任,使于右任得以获释。

1908年10月,范鸿仙、于右任又以《民呼报》为基础,创办了《民吁报》,范鸿仙任社长。报纸发行后,他在报上组织了一个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高潮。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以“煽惑破坏,有碍日中邦交”为辞,控告《民吁报》,使该报又被迫于11月9日停刊。

但是,范鸿仙、于右任等并不气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1910年10月又创办了《民立报》,范任总理,于为社长,继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成为同盟会的重要喉舌。

组建武装

为准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武装起义,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成立,范鸿仙被推举为候补文事部部长及安徽分部负责人,领导长江各省的革命运动。辛亥武昌起义后,范鸿仙立即在《民立报》上发表文章,热情歌颂革命,称辛亥年为“诞生革命之岁”,“诚有史以来所未有”,敦促清政府悬崖勒马,缴械投降。同时,范鸿仙积极策划长江下游各省起义,先后参与安徽、上海、江苏的独立光复。苏沪光复后,张勋率清军江防营盘踞南京,严重威胁苏沪安全。

为了光复南京,范鸿仙积极动员驻扎在南京城郊秣陵关的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率部起义。他对徐绍桢说:“满清无道,百姓分崩。今义师奋起,海内响应,此天亡之时,将军明德英才,总兹戎重,苟动桴鼓,扶义征伐,孰敢不从?以此诱锄胡虏,匡救华夏,诚千载一时之机也。”并指出:“张勋兵临阵前,倘不奋起杀敌,必然被他宰割。当今之时,只有征召将士,众擎协力,击败江防军,才能顺人心,振士气,而为天下之倡也。”徐绍桢闻言大受鼓舞,立即动员士兵进攻雨花台,但终因缺乏弹械而败退镇江。

第九镇秣陵起义失败后,范鸿仙又奔走于沪镇之间,组织江浙联军力谋光复南京,并以大义说服联军各将帅,推举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使军事复振。徐绍桢在新败之余,得范鸿仙如此推重,十分感激,率领联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终于击败清军江防营,光复金陵。

张勋退出南京后,江浙联军内部出现了一场新的权力之争。镇军司令林述庆首先入城,自恃功高,驻军两江总督衙门,遍贴布告,自称苏军都督,引起各友军的严重不满,纷纷公推徐绍桢为苏军都督,与之对抗,大有水火不容之势。范鸿仙闻讯,又与宋教仁等奔赴南京,向联军各将领会商调解。经多方协商,大家一致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徐绍桢为南京卫戍司令,林述庆为北线军总司令,使联军内部避免了一场自相残杀的内讧。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国内一片和平声中,范鸿仙仍保持清醒头脑,他认为清廷仍在,大局未定,不可轻敌,必须有革命武装保卫共和。于是,他请示孙中山允准,亲赴安徽招募江淮健儿5000余人,编为两个支队,号称“铁血军”,自任总司令,以北定中原,谋求统一。是年4月1日,南北议和,孙中山先生从国家利益出发,让位于袁世凯。范鸿仙极力反对,他慨叹地说:“伪孽虽去,袁贼未枭,北庭诸将,各仗强兵,跨州连郡,人自为守,而无降心。今权一时之势,以安易危,共和之政,不三稔矣!”并愤而辞去总司令之职,退居上海,重执笔政。袁世凯窃位后,以重金征聘,均遭范氏拒绝。

惨遭暗刺

在孙中山先生发动以护国讨袁为中心的“二次革命”时,范鸿仙站在斗争的前列,曾策动驻芜湖的原铁血军一部起义,被推举为安徽都督。由于革命军内部分化,连战不利,“二次革命”失败,范鸿仙亡命日本,继续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华革命党”。

1914年2月,范鸿仙受孙中山先生之命,再次返回上海发动反袁斗争,策动北洋军内部一些倾向革命的将士为内应,准备攻打袁世凯在上海的大本营——上海镇守使署。当时,袁世凯悬赏重金10万块银圆,缉拿范鸿仙。范鸿仙不顾个人安危依然进行革命活动。不料,事机泄露,9月20日凌晨,范鸿仙在戈登路总部起草军书,袁世凯派遣的一伙匪徒突然从窗口跳入,向范的腹部和腰际连刺七刀,临逃时还补开两枪,子弹直穿胸膛。当侍卫人员闻声赶到,只见范氏大张两目,紧握双拳,已死于血泊之中。时年32岁。

范鸿仙遇害的噩耗传出后,全国震惊,革命党人悲愤不可言状。孙中山先生在日本获悉后,十分关切,立即电邀范夫人李真如前往东京,并指派原铁血军支队长龚振鹏护送,以策安全。当李真如携带八岁的幼子范天平来到孙先生的寓所时,孙中山向范夫人详细询问了烈士遇难的经过,十分悲痛地对范夫人说:“二嫂,你要节哀保重,好好抚养儿女。将来只要我孙文回长江,我吃饭,你们也吃饭,我吃粥,你们也吃粥。待革命成功,定将为鸿仙国葬。”说罢又抚摸范天平的头,慈祥地对他说:“孩子,你要好好求学,继承父志。你父亲一生所作所为,顺乎时潮,合乎民心,是虽死犹生的。”李真如听了孙先生的一番肺腑之言,极为感动,声泪俱下,表示一定要铭记孙先生的教导,把孩子抚养成人,以期为国效力。

浩气长存

范鸿仙遇难不久,孙中山先生在《民国三年致邓泽如述范鸿仙被杀事》一文中写道:“前月范鸿仙君在沪被刺。范君系安徽旧同志,办事甚久。此次担任上海事,已运动北军过半。袁贼一方知其势不可遏,乃悬红暗杀之花红6万元。其死与宋教仁相类。”又说:“革命不患成功之迟早,而患死事之无人。有此影响,有此模范,及于各省,则革命之成,当甚近耳……范君流血,以种将来之果,断非徒死者也。”对范鸿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第16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于右任、叶楚伧的提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附葬于孙总理陵区内,增拨葬费,明命褒扬,事迹宣付党史。蒋中正、蔡元培、林森、张继、于右任等28人发起“征碑启”。

1936年1月3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祭奠。楠木灵榇上覆盖着“范鸿仙先烈精神不死”的绸带,祭堂中悬范鸿仙遗像,厅内陈列烈士血衣,四壁高挂各界挽联600余轴。于右任先生写了祭文,冯玉祥将军亲题挽联:“为民救命,为国尽忠,溯华生经武整军,懋著奇功光史乘;此头可断,此志不屈,痛先烈成仁取义,长留浩气在人寰。”安葬时,送榇行列长达里许,礼仪庄严隆重,为民国建元后举行国葬之第二人。 /wsY+hCWZIh8Me9jS+3u9zifMq29NSQR0+rh6XJa+kTO6t7ZE+s8g7mARd3HU7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