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凤仪
手捧灵牌拜天地
1912年9月4日午夜12点,辛亥革命烈士、安庆马炮营起义军总司令熊成基的灵柩,从吉林运抵扬州。
熊成基奉孙中山、黄兴之命,从日本赴东北筹集革命经费,被奸人告密,清政府将其杀害。1912年3月12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参加了苏、皖烈士赵声、熊成基等人的追悼会。会后,熊成基的亲属和友人专程去吉林将烈士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因为沿途各界群众纷纷举行公祭,延缓了行程,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灵柩才抵达扬州康山码头。
扬州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当夜传知扬州各界,次日9时集中康山,集队出城迎接熊成基的灵柩。熊成基灵柩抵达康山码头的消息很快在扬州传开。顿时全城沸腾,万人空巷,纷纷出城相迎。
简短的公祭仪式过后,人们肩抬灵柩,在排成长龙般的人群中缓缓前行。在灵柩前面导行的是一顶扎满白色玉兰花的花轿。轿内坐着的一位身着彩服的妙龄少女,就是熊成基的未婚妻程舜仪。她专程从海安娘家,赶来迎接未婚夫的灵柩。
灵柩缓缓走过长街,在史公祠停放下来。熊成基生前对史可法十分崇敬,他曾手捧《扬州十日》捶胸顿足,悲愤交加,立志要做史可法那样的民族英雄。熊成基的灵柩设在飨堂内,大江南北、四乡八镇的人们纷纷前来,公祭这位英雄。
庄严的灵堂挂满了挽联、孝幛。穿着大红大绿的程舜仪,跪在熊成基的灵柩前,手捧熊成基烈士的灵牌,哭诉道:“舜仪自幼许配与你为妻,未结婚而你已英勇献身。舜仪钦佩你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不愿毁约,今日与你成亲,志愿守寡,与你灵牌相伴终生。”
说完,手捧灵牌拜天拜地拜亲友。
拜堂之后,程舜仪卸下喜庆红绿嫁衣,换上一身孝服,默默守在熊成基的灵前。
扬州各界,公祭三日。
夫妻没有见过面
舜仪5岁那年,父母做主,将她许配给比她年长两岁的熊成基。
本来,老天爷是给程舜仪和熊成基一次会面机会的。
1908年秋天,时任安庆马炮营起义军总司令的熊成基在起义失败后,遭到清廷悬赏捉拿。他化装成和尚,星夜逃到海安角斜,一来想避避风头,二来想与未婚妻程舜仪见上一面,然后去日本找孙中山,再谋大计。谁知他人未到,舜仪寄居的姑父汪芷洲家,已是密探四布,受到暗中监视。
一天深夜,装扮成和尚的熊成基轻轻敲开汪家大门,汪芷洲不禁大吃一惊。此时,安庆起义的消息,汪家及舜仪已有所耳闻,他们都在为熊成基的命运担心。熊成基的突然到来,令汪芷洲又喜又惊。汪是前清秀才,对清廷的腐败无能极为不满,对熊成基的革命壮举深为钦佩。见到熊成基安然无恙,当然欣喜。可是,密探就在他住处附近日夜游荡,为防不测,汪芷洲没有把熊成基到来的消息透露给家中任何人,也没有让熊成基在屋内居住,而是叫他在天井的紫藤架下的躺椅上过夜,自己坐在旁边望风守护。天刚放亮,汪芷洲又悄悄将他藏到一间隐蔽的阁楼上。为了掩人耳目,汪家当天大张旗鼓地请来和尚念经,超度亡人。木鱼声声,诵经喃喃,密探和邻居当然是不会注意的,就连程舜仪当时也不知道,夫婿就在身边。
熊成基本来想见一见舜仪,可当时处境太危险了,他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夜幕降临,月黑星稀,汪芷洲打着灯笼,将依旧化装成和尚的熊成基送出城外,送上了东渡日本的征程。
程舜仪没有见到这位名声赫赫的未来夫婿,是非常惋惜的。熊成基临走前,姑母悄悄告诉她:“熊家相公来了。”她真想壮起胆子求姑母帮她去见见熊成基,出于少女的羞涩,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但她还是趁天黑的时候,偷偷躲在屏风后头,听到熊成基和姑父的一段感人肺腑的简短对话。
汪芷洲心思重重地低声说:“安庆起义,震惊朝廷,他们是不会放过你的。”
熊成基慷慨陈词:“清兵入扬州,屠城十日,血流成河,味根(熊成基,字味根)永不忘记。只有推翻当今野蛮专制之政府,重行组织新政府,才能使我国同胞永享共和之幸福,以洗涤我国历史上莫大之耻辱。味根愿以一腔热血,浇灌中华自由之花。”
汪芷洲点点头,深表同情地说:“可我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怎么办呢?”
熊成基坦然地说:“东渡日本,求见孙中山,以图再举。”
熊成基走了,远远地走了。可他的话却深深打动了一个少女的心。她想,与这样的有志青年结为终身伴侣,无疑是美满幸福的。一个五光十色的五彩光环,在她的眼前熠熠闪耀。
她深深感到遗憾,那次没能与他见上一面,谈上一句话。
空房苦守60载
程舜仪穿着一身重孝,住进了熊家。她是名正言顺的熊家媳妇了。熊成基排行老三,扬州人的习惯,都称程舜仪为熊三太太。
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追认熊成基为陆军上将,抚恤金是相当可观的。第一次抚恤金就是十多万元,尔后每年都是上万元。作为熊成基的夫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这笔钱。但是熊家的管事人在处理这笔抚恤金时,除部分留作建造“熊园”外,其余都贴补家用,仅给舜仪一点少得非常可怜的零用钱。因此,这位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熊三太太,日子过得相当窘迫。但是她非常坦然地说:“靠烈士的鲜血去求安乐,图享受,于心何忍!而今还是国弱民穷,烈士遗愿,远未实现,粗茶淡饭足矣!”
程舜仪依照扬州风俗,按时按节给丈夫的亡灵上香长烛、烧钱化纸,清明节还要到远在五六里外的熊成基墓地祭扫。她给他的坟地锄草,给他的坟上添撮新土,将墓碑上的灰尘揩去,低声细语向他祷告:你这个“家”太寒酸了,待熊园建成后,你就可以搬“家”了,搬到瘦西湖畔,搬到城墙边了,离家近了,我就可以经常来看你了。
她终于得到一张熊成基的相片,那是他在东北狱里照的。他虽身陷囹圄,镣铐叮当,却是处之泰然,目光炯炯有神,显出一种大气凛然、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她随即托人将照片放大,小心地安放在镜框中,挂在卧室里,让她和他岁岁年年、朝朝暮暮在一起,寂寞时,还可以跟他说上几句话,得到一点快慰。
1937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扬州城,人们扶老携幼,纷纷出逃,程舜仪带着熊成基的照片,逃到海安娘家避难。她不愿增添娘家人的负担,便开了爿小酱园店。因为没有坐本,进不了货。酱坊的老板可怜她,赊给她一点酱菜酱油,等卖出去了再结账。一天,好不容易来了个“大户”,要买10斤酱油。可她店里总共不足5斤。她怕失掉这笔大生意,便请人想方设法“稳”住这位顾客,又从后门悄悄溜到酱坊赊来10斤酱油,终于做成了这笔生意,赚了几文钱,让她高兴了好些日子。含辛茹苦赚了几文钱,她不吝啬,全部用于补贴娘家生活。
扬州局势稍许平稳之后,思念熊成基的舜仪又回到了扬州。熊成基的抚恤金断了,日子越来越清苦。好在她常年吃斋,又会做甜酱,用甜酱蒸干子,打发那清贫的岁月。
在姑父汪秀才的教诲下,舜仪识得一些文字。平常,她总是家门不出,把《三国演义》《西厢记》都看烂了。她有个好记性、好口才,人缘又好,周围的邻居尊敬她、喜欢她。闲来无事,就挤到她的卧室来,坐在床边上,听熊三太太讲《三国演义》《西厢记》的故事。她讲得有声有色,人们总是百听不厌。
扬州解放了,人们沉浸在欢庆之中,国家百废待兴,新的政府还没有来得及照顾像熊三太太这样的烈士遗孀。她没有经济来源,境况越来越糟,善良的表弟不时从上海寄点零用钱来,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她的生活问题。表弟也曾把她带到上海过了些日子,可她舍不得离开故乡,舍不得离开熊成基安息的地方。再说,表弟子女多,生活负担也重,更不忍心再牵累他们。于是,她执意回到扬州那个空荡寂寞的小屋。她没有任何收入,生活极其困难,有时一天只吃两顿稀粥,半饥半饱,打发时光。
好心的亲友劝她说:“熊三太太,那个叫冷遹的当江苏省副省长了,他是熊成基的同事和部下,你找找他,不会不帮助你的。”
程舜仪淡淡一笑,说:“人家当省长,要忙国家大事,何必去打扰他。我是烈士的遗孀,更不能打着烈士的招牌去讨吃讨喝讨钱用。”
她有个在外地读大学的姨侄女儿,知道姨母的艰难处境,便给扬州市政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熊成基遗孀程舜仪的艰难处境,请求政府给予照顾。市政府接到这封信非常重视。不久,街道办事处每月补助她15元生活费。在20世纪50年代,15元生活费是绰绰有余的。逢年过节,市里和街道的领导还带着礼物登门拜望。后来,她年岁大了,街道上又雇了一个中年妇女帮她做点杂事。
街道按月补助,大学毕业的姨侄女儿也不时寄点钱来,本来生活就很俭朴的程舜仪,吃穿零用不用愁了。谁知好景不长,1966年初夏“文革”兴起,年轻幼稚的“红卫兵”甚至提出熊成基是不是“革命派”的奇谈怪论,让熊三太太着实提心吊胆了一阵子。远在福建工作的姨侄女儿担心“文革”中姨母的生活没着落,硬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出十元八元按月寄来。好心的邻居,生怕红卫兵批到这位国民党的陆军上将熊成基头上,牵累到孤独而可怜的熊三太太,无情地将姨侄女儿寄给她的生活费扣压起来,便帮她出主意,将钱寄到隔壁邻居家中,由邻居再转给她,这就万无一失了。可是,时隔不久,姨侄女儿也在劫难逃,受到审查,当然无法顾及远在扬州的姨母了。姨侄女儿不寄钱来,也没有信来,更是弄得她寝食不安。从“文革”开始,到她去世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程舜仪就是在坐卧不宁、焦虑不安中熬过的。
生不同居死同葬
1973年4月5日,清明节。程舜仪在寂寞中离开人世,时年85岁。
生前她曾托亲友汪明写过遗嘱:在世时没有和熊成基在一起,死后要与他合葬,永不分离。
遵照熊三太太的生前遗嘱,亲友打算将她的骨灰与熊成基合葬。但当时有关部门不同意将程舜仪的一捧骨灰,葬到熊成基身旁。理由不外乎两条:第一,夫妻合葬是“四旧”,不能死灰复燃;第二,熊成基是不是烈士还要审查。一位烈士遗孀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能够实现,夫妻依旧天河相隔。
姨侄章丽廷将她的骨灰捧回百里之外的南京,葬在母亲的旁边,让她们姐妹两个相依为伴。
云散天开,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1981年10月,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大会上,胡耀邦特别提到了功勋卓绝的黄兴、廖仲恺、秋瑾、熊成基等人的名字。他声情并茂地说:他们为革命奋斗牺牲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辛亥革命的这些杰出人物,将永载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光耀千秋!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令章丽廷看到了希望。他找扬州市的有关部门,请求让程舜仪、熊成基夫妇合葬。几经交涉,民政局答应了。章丽廷高兴地回到南京,将程舜仪的骨灰盒挖出来,又将骨灰移装到一只瓷坛里,并在坛口扎上一条红绸,姨母的愿望实现了,她将和丈夫熊成基永远在一起了,这是件喜事,应当给她披红挂彩,以示庆贺!
1984年春天,人们掘开熊成基墓穴,让程舜仪如愿以偿安详地躺在丈夫的身旁,夫妻双双永远安息在平山堂东侧松涛滚滚、风光旖旎的万松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