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老北京有一首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离离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除了喝腊八粥、祭灶、除尘、除夕守岁,祭祖拜年、看灯等活动外,老北京过年还有很多特有的庆祝活动。
送财神爷 飞片拜年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天老北京人家家都要祭灶,就是人们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民间传说讲,因为灶王爷在主家工作了一年,这天就要到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了,所以要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并希望他三十晚上回来后,能“下界保平安”。人们借此祈求来年平平安安,过上好日子。
到了三十晚上,有些穷人家的孩子,会拿上几张财神像,到商店、居民门前高喊:“送财神爷来啦!”店铺的掌柜和居民们赶紧出来恭恭敬敬地把财神像接过来,然后给小孩点儿零钱,这就是“送财神爷”。那时,财神是最受欢迎的,不论到谁家送财神爷,谁都不能说不要,这也是图个吉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借此得到点收入。
老北京的商家过年时还兴用年片儿(相当于现在的明信片)拜年。每年进了农历腊月门,印刷作坊就忙着为客户赶印拜年片儿。年片儿上印有字号或经理、掌柜的名字,有的还印有松竹梅等背景图案。那时的商家从大年初一到初五过年休业,过了破五才陆续开张,互相交往的厂家、作坊、银号、钱庄和面铺、油盐店等,则讲究大年初二拜年。那时人们拜年很有意思,不去家里去店铺,但是家家商铺都关着门板儿,哪里见得到主人?就派学徒拿着成沓的拜年片儿,每到一处便往人家店铺门缝里塞,好让人家知道自己来拜过年了。家家如此,因此门缝里拜年片越塞越多,实在塞不下了,有的就把年片儿扔在门外台阶上,被风一刮满街都是。孩子们高兴了,都上街整兜子捡来玩耍,有的还被拿回家生炉子。因此,那时此类拜年被称为“飞片”。虽然派出去的是学徒,减少了掌柜的烦劳,但是拜年的形式主义一点儿都没改变。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对此很是感慨,曾写诗讽刺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吾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寥寥数语,将飞片拜年的情景描写得很生动。他十分反感飞片,还特意写诗贴在家门上拒绝:“拜年一节事,实在有要事。谁人除此事,赛过做好事。”到了民国初年,大词人况惠风对此类拜年则另有看法,他写了四句:“新年无所事,专门做歹事。与其做坏事,还是拜年事。”
热闹的庙会 祈求福佑
老北京春节期间的庙会那是空前的热闹。那时,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700多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都向香客、游人开放,并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作“庙会”。
五显财神庙借元宝是重要的庙会活动。五显财神庙位于广安门外六里桥,这里供的财神既不是黑虎玄坛赵公明,也不是文财神比干丞相、武财神汉寿亭侯关羽,而是相传为五个强盗,他们专门杀富济贫,深受穷人们的崇敬,立庙祀之,俗称“五哥庙”。明英宗朱祁镇在发动“夺门之变”时,传说这五位财神曾出了大力。英宗复辟之后加封这五位为元帅,因每位封号中都有一个显字,故称“五显元帅”,所以五位财神的塑像都是一身戎装。这座庙的后院西殿为库神殿,供库神,殿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金、银纸元宝。香客在财神殿烧香布施之后,到库神殿参拜库神,可以拿到几个纸元宝回家珍藏,预示着来年能够发大财。据《旧京文物略》载:“新年之二日,则于广宁门外武显庙祈财,争烧头一炷香。倾城男妇,均于半夜,候城趋出,借元宝而归。”如果今年日子过好了,第二年要加倍还愿;如果不应验或更差了,人们也“不疑神之相欺,徒责己之欠诚”,而是相信心诚则灵,明年会再来烧一炷香借元宝求发财。
位于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更是著名的庙会大集,从正月初一到十九开放,十分热闹。这主要因为这里有几项活动很吸引人。正月初八有个活动叫“顺星”,又叫“祭星”。道家有个说法,每年在正月初八晚上,天上诸星宿要光临人间,人们燃灯而祭之,期望得到当值星宿的保佑。据《燕京岁时记》载:“初八日,黄昏之日,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人们有的在家里散灯花顺星,有的则到白云观元辰殿去参加顺星祭典。元辰殿俗称“星宿殿”,也叫“顺星殿”,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60位星宿神像。凡是到元辰殿顺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岁金辫大将军的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之后,再到今年当值的星宿参拜。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岁卢程大将军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顺心顺意。正月初八为“人日”,傍晚白云观的方丈率众道士举行祭星仪式,在元辰殿的香案上燃灯108盏,众道士着法衣,吹笙管、击钟磬,鼓乐齐鸣,诵经祈祷,祛灾求福。这一整天白云观内外亦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那时,凡是到白云观逛庙会的人都要摸一摸山门上的石猴,据传说可以保佑一年平安。白云观重建时,为了防止火灾,山门等建筑均以巨石和汉白玉筑成,匾额也是铁打制而成的,因而有“铁打白云观”之说。在山门的石壁上雕刻着山水、花草、树木等图案,在山门中间门洞的圆拱右侧,刻着一个小石猴浮雕,被摸得乌黑发亮。另外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影壁底座上还有一个石猴,一般人很难发现。此外,在庙后东院雷祖殿前的九皇会碑底座上,也刻有一个小小的石猴。这三个石猴相距很远,人们又很难一一找到,所以有“三猴不见面”之说。
白云观最热闹的还是正月十九的“燕九节”,观前除有出售各种衣物、小吃的摊贩外,还有秧歌、高跷等,人们称为“耍燕九”。清代有《竹枝词》说:“京师盛日称燕九,少年尽向城西走。白云观前作大会,射箭击球人马蹂。”正月十九是长春真人丘处机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善男信女都到白云观为他祝寿,故叫“燕九节”,也称“筵丘节”。传说这一天丘处机要下凡超度众生,来时形象变幻不定,或变为官宦缙绅、富商大贾,也可能是贩夫乞丐、老妪幼童,有缘者就能相会,故曰“会神仙”。这天白云观内外游人如织,许多人正月十八日便夜宿观内,有的彻夜不眠,到处游逛,以期会见“神仙”,但不能如愿。《京都竹枝词》中就说:“绕过年宵未几天,白云观里会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个个真人只要钱。”
庙会催生节日经济
那时,人们为了趁早赶庙会,也为了赶到开山门挤进去烧头炷香,讨个一年吉利,四面八方的人都要早早地出门,然而交通十分不便,于是骑驴逛庙会也成了一大景观。城内还有人做起了租驴生意,从和平门雇毛驴去白云观,雇毛驴的人把钱交了,驴主往往不跟着,毛驴自会将客人送到庙门,自己再顺路回到和平门,从未听说过丢驴的事情,真是奇事。白云观春节庙会也吸引了京郊的农民,他们把自己的毛驴打扮一番,起早贪黑,往返接送游客。只见毛驴背上搭着整齐的土布褥子,褥子两侧下端挂着脚蹬,驴脖子上系着铜铃,走起来铃声悦耳。有时驴跑起来,尘土飞扬,驴主步其后尘紧紧追赶,严冬风寒料峭,湿透衣衫,倒也知足,因为可以挣些小钱养家糊口。清末《光绪都门纪略》中的“脚驴诗”有了生动描述:“一城三里踏沙尘,十个猴头受雇缗,来往最多天下士,也应驮着作诗人。”诗中说的缗,就是那时成串的铜钱,当时每串铜钱一千文,就是载客走三里的路程,可得到价值十个猴头蘑菇的收入,在当时已经很是可观了,因此京郊的农民乐此不疲。
精明的城里人还打起了冰上的主意。过年时,东直门到朝阳门之间护城河中的冰冻得很厚,他们就发明了冰排子作冰上交通工具。它用木方子钉成,底的两侧钉着铁条便于滑行,上可以乘坐四五人,由排主牵引滑行。乘坐冰排子从东直门到朝阳门三里路程不过一刻钟,赶庙会很方便,价钱还不高,因此很受欢迎。
正月十五灯节时,不仅大街上灯火辉煌,格外热闹,各大商号也都打起了看灯的主意。大栅栏、廊房头条、鼓楼前等处的大药铺、大绸缎庄等都在内部展出各样灯彩,把人们吸引到自家的商号里来,生意非常火爆。人们从正门鱼贯而入,人挨人地沿着灯路从后门出去,热闹得很。住在老北京北城一带的居民,还喜欢去北海后门不远处的旧宛平县城看火判儿。所谓的火判儿,就是一个丈余高的泥塑判官,一手举抓笔,一手托着生死簿,威严地站在那里。这个泥判官是空心的,口、眼、耳、鼻也是挖空的,肚子里点燃柴炭,七窍呼呼冒出烟火,煞是好看,引得许多人看热闹,自然带动了这里的节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