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都团城今昔

胡瑞峰

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有一座砖砌的城墙,城墙上露出巍峨的宫殿,苍翠的树木,显得那么清幽肃穆,古雅协调,这便是北京有名的团城。

团城的地基,原是辽时挖太液池时的泥土堆成的小岛,称作“圆坻”。金朝最早在这个岛上建造了大宁宫的一部分。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修建大都城时,他很欣赏这个圆形小岛,改称“瀛洲”,并在金时旧殿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圆殿,命名仪天殿,又名瀛洲圆殿。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修仪天殿,改名承光殿,把小岛东边和对面相通的木桥拆除填平,岛的四周砌以城砖,上筑女墙,名曰圆城,俗称团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名乾光殿。明末清初兵戈变乱中,团城殿宇塌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圣祖玄烨重修仪天殿,改圆殿为方殿,仍称为承光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高宗弘历对团城又进行较大的修建,今天团城的规模,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承光殿是团城的中心建筑,是一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的方形大殿,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顶抱厦,飞檐翘角,宏丽轩昂,庄严巍峨,其建筑形式,颇似故宫角楼,是古建筑中很少有的。殿内后厦木龛中,供有整玉雕琢的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洁白无瑕,色泽清润,造像慈祥匀称。一臂外露,头顶及衣褶处,嵌有红绿宝石,极为精美。据夏仁虎《旧京琐记》载称:“殿中供玉佛一尊,高与人齐。相传为嘉庆时西藏所贡,凡三:一供大内,一供雍和宫,一尊则供团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闯入团城,玉佛左臂被砍,至今刀痕犹在;衣饰的宝石,也多被抢走。

承光殿前,有蓝琉璃瓦顶的石亭一座,亭中白石莲花座上,放着一个大玉瓮,这便是闻名于世的“渎山大玉海”。大瓮是用一整块玉石雕琢而成,“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据说此玉出自四川岷山,岷山古称渎山,又因“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遂以“渎山大玉海”名之。瓮口呈椭圆形,高70公分,长182公分,宽135公分,周长493公分,膛深55公分,重约3500公斤。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广寒殿是元世祖忽必烈接见外宾和宴会群臣的地方。殿址在今北海琼华岛上的白塔处。元明两朝变代时,玉瓮流失在外。据《日下旧闻考》载:“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乾隆十年,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这个坐落在西华门外的真武庙,俗名玉钵庵,它所在的胡同,亦以庵名。直到今天,庙址早已不存,可是玉钵庵胡同名仍然保留,现名玉钵胡同(在西华门西南方,百代胡同南)。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命工匠在承光殿前另建石亭,将大玉瓮陈设其中,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并命内廷翰林等40人各作咏玉瓮诗一首,刻于亭柱上,乾隆皇帝自己也作诗额,刻在亭子的门楣上。如今亭柱上的石刻,依然清晰可见。诗中的记述歌颂等,虽早已失去意义,可是这个近千年的巨型浮雕艺术珍品,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承光殿东侧有一棵古松,叶为三针,名栝子松。据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昔有古松三棵,枝干槎牙,如龙奋爪挐空,突兀天表,金元旧物也,今止存其一。”这棵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松,树叶长得特别葱郁,挺秀的树枝,平伸在树顶,其下垂的枝干,则以杉木支撑,看去像一把苍翠的大伞。每当盛暑之季,浓荫铺地,遮蔽了半个团城。乾隆皇帝不仅为它写了一首《古栝行》,还认为它有“盘桓嘉荫抚奉客”之功,而封它为“遮荫侯”。说它“灵和之柳非伦比,沧桑阅尽依然佳”。从而感叹:“种树之人安在哉?”

团城和承光殿是皇家的御园,当年乾隆皇帝就很喜欢它。他在主持隆重的祭礼或朝贺之后,在这里换礼服和歇脚。他的儿子嘉庆皇帝有时也在承光殿传膳和办理朝政。慈禧当年居西苑时也常到这里来,据《清宫词选》中《团城市肆》词注云:孝钦皇后居西苑时命宫监于北海承光殿侧,设列市肆,岁陈百货,亲往问价……光绪十八年即慈禧归政之第三年,光绪皇帝曾于此接见驻华各国使臣,当时光绪皇帝年轻志壮,尚有改革之雄心,此次接见外国使节,实有提高声誉之意。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为了实现他独裁专制的野心,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另外成立一个完全由他亲信的官僚政客所组成的“政治会议”,会议的会址,便设在团城的承光殿。会议议长是袁的亲信李经羲(李鸿章的侄子),在他的领导下,按照袁的意旨,讨论了有关“修改约法”“祭天祀孔的仪式”等问题,为袁的复辟帝制做了准备工作。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团城会议”。其后,作为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总长,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也在团城住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团城经过重新修葺,面貌一新,不时举办各种工艺美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供人游览。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城内交通日益拥挤,从东四到西四这条东西干线,交通更是拥挤,特别是北海前门至金鳌玉桥一带,不但路不直,桥身窄,且有团城和桥头两座牌楼的阻碍,车辆常在这里阻塞。1954年扩建这条马路时,有人主张拆除团城,另建新桥,有人反对。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之际,一天,周恩来总理冒着酷暑,亲自登上团城,他一面察看团城的环境和桥上往来的行人车辆,一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和大家商量决定:保留团城,把中南海国务院的北墙南移,路面加宽,金鳌玉桥的牌楼拆移,桥面加宽,保持原样。这样团城才保存下来,东西干线交通拥挤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5zfhPgOV8IYBAnjHBUJ1FgrMRp0yzrrPxnhZzJFnIDKd5PEGaGLSjDbhTpX6Ct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