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图书馆的沧桑巨变

金人

受欧风东渐的影响,戊戌变法前,一些有识之士倡言仿效外国,建立公共图书机构,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在《上清帝请大开便殿,广陈图书书》中,奏请搜罗图书,培育人才。次年,梁启超撰《论学会》,论及“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学部参事罗振玉上《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条陈,指出:“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若设图书馆……鄙意此事亟应由学部倡率,先规划京师之图书馆,而推之各省会。”并提出五条具体办法。他们的这类主张得到枢要重臣张之洞、封疆大吏刘坤一的赞同。二人曾三次联名上疏,倡议进行改革,将西方科学引进中国,大力改进中国教育、行政和军事体制,通称“江楚会奏三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兴学校,废科举,湖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图书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以体仁阁大学士兼掌学部,次年为筹建京师图书馆购湖州姚觐元“咫进斋”和扬州徐乃昌“积学斋”私人藏书入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雇人把若干种书抄成副本,原本供于京师。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9月9日被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任命缪荃孙为监督,徐坊为副监督,杨熊祥为提调,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次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是为北京图书馆之前身。

广化寺为元代名刹,现为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寺前原有守门双石狮和红色大照壁,寺址宏大,原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御赐司礼监太监曹化淳草书诗碑,今已不见。清末,恭亲王奕是此寺的大施主,每天下朝后常来寺中休憩。20世纪40年代,奕之孙、有“南张北溥”之誉的名画家溥心畲与广化寺结缘,常来寺中消夏,寺内僧人多得其翰书墨宝。1932年9月3日,有“狗肉将军”之称的军阀张宗昌在济南火车站被仇人之子郑继成等刺杀身死,死后灵柩运至北京,移灵广化寺,一度大办吊唁、出殡仪式,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京师图书馆初建时,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总计不到10万册。拟请调拨《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典籍均未办移交手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京师图书馆筹建工作暂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5月,教育部任命江瀚为京师图书馆馆长,馆址仍为广化寺。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开始接待读者。

1913年江瀚离职,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任馆长。

鲁迅供职教育部期间,曾为京师图书馆付出很大精力。早在1912年2月,鲁迅应绍兴同乡、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4月,临时政府北迁,鲁迅和大小官员离宁随部北上,继续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任科长兼教育部佥事,负责管辖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开馆之初,为充实馆藏,鲁迅在1912年秋季以教育部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将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拨予京师图书馆。1916年4月,通过政事堂取得内政部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需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庋藏,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同年,鲁迅又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经鲁迅据理力争,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

在《鲁迅日记》中,有多次将中外书刊捐赠京师图书馆的记载,还有他为京师图书馆及其分馆择定馆址和拟定年度预算、改组方案的记述,如1912年12月19日:“大雪终日。午后同夏司长赴图书馆,途中冷甚。”1913年10月29日:“在部,终日造三年度预算及议改组京师图书馆事”,以致累得“头脑涔涔然”,可见鲁迅先生为搜求与保护中华文化典籍的一片苦心。

1913年6月,因广化寺地处偏僻,低洼潮湿,不利于储书,来馆读者寥寥,经教育部批准,在另觅新馆址的同时,设分馆于宣武门外前青厂,1914年分馆迁至前青厂西口永光寺街。10月,京师图书馆停止阅览,暂时由广化寺移至国子监,总馆停止阅览期间,由分馆承担对外开放业务。1915年,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重新开放,鲁迅与教育部部分同人出席了开馆活动并留影纪念。在1912年7月制定的《京师图书馆暂订阅览章程》18条的基础上,陆续修订,1917年开馆前又制定出《京师图书馆暂行图书阅览规则》19条,其中第四条规定:“妇女阅书者,至妇女阅览室阅览。”当时男女分室就座阅览,可谓新颖而别致。此时的京师图书馆已初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

1918—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京师图书馆更是经费短绌,难以为继,十年间更换了14位馆长,其间经历了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1924年成立的保管和处置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机构)与教育部合办、分办而又合办的曲折过程。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另设国立图书馆于南京,京师图书馆改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由方家胡同迁往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1月对外开放,马叙伦一度任馆长。

居仁堂在皇家禁苑中海西岸。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撤帘归政”前夕,乘机修葺西苑三海,大兴土木,新建仪銮殿,作为她颐养天年的寝宫。1901年夏,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慈禧携光绪等皇族大臣仓皇外逃,仪銮殿成了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住所,他挟名妓赛金花在仪銮殿居处半年之久。不久之后,深夜火起,仪銮殿及福昌殿和东西配殿化为灰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回到北京的慈禧不惜斥巨资500万两,在原址废墟上重建一组两层洋楼的建筑群,为讨好洋人,取名海宴堂,作为接见、宴享外国女宾之地。辛亥革命后,海宴堂更名居仁堂。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居仁堂登极称帝,做了83天皇帝梦,于1916年6月6日在居仁堂一命归西。延至1928年,历经太多政治风云变幻的居仁堂改作国立图书馆,终于能为文化事业服务了。

当时,除国立北平图书馆外,还有一所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26年创办的北京图书馆,地点在北海,租借庆霄楼、悦心殿、静憩轩、善安殿等处,馆长由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兼任,李四光为副馆长。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海的北京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蔡元培,直至1940年蔡去世后,由副馆长袁同礼接任。当时开始编纂全国书刊联合目录,进一步履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1931年,北海西侧文津街新馆告竣,并加入世界图书馆学会。早在1925年,由教育部与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协议,筹建新馆。经过1926年选定馆址,提出设计方案,征募设计图案,1927年选定美国人莫律兰绘制的图案并聘请他为新馆的建筑师,1928年拆迁。

1929年5月11日开工奠基。从圆明园遗址移来一些文物;主楼前一对华表,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极为相似;还有一对小石象、一对铜仙鹤和一个大型蟠龙石刻台阶;圭形昆仑石一块,上刻乾隆御制诗;大门内左右各一通石碑,一为乾隆御制《教谕骑射碑》,一个文渊阁前的树碑,均为满汉文合璧;大门外一对石狮原为长春园东大门旧物。馆前街道无名,因馆内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而得名文津街。

新馆于1931年7月1日正式开馆,文津阁《四库全书》全部迁入新馆庋藏。迁入新馆后,废除了以前实行的购票入馆的办法。新楼内的阅览室有200多个座位,环境幽静,花木扶疏,是当时国内乃至远东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馆长袁同礼与十余名职员秘密南下参加抗日。与日方交涉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出面。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被日军逮捕,日伪政府的教育总署接管了新馆,易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一度由附逆下水的周作人任馆长。八年沦陷期间物价飞涨,经费匮乏,职工生活艰难,图书工作陷于半停顿状态。南下的袁同礼及其随行职员们历尽艰辛,坚持在大后方派出机构的工作,先后在长沙、香港、昆明、重庆设立了北图办事处和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艰苦备尝,工作卓有成效。

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派沈兼士接管北图,原馆长袁同礼也于11月赶回北京,主持馆务工作。

国民党政府日趋腐败,物价飞腾,民不堪命,北图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日趋萎缩,惨淡经营,藏书仅140万册,维持而已。

新中国成立,北图迎来了新生。1950年3月6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北京松坡图书馆的藏书也并入北京图书馆。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在云南发兵讨袁护国,病逝日本。国人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弘扬他一贯倡导的读书明理思想,由其恩师梁启超发起,先后在北京和他的家乡邵阳倡办了两所“松坡图书馆”。1923年,在北京先后创办两所松坡图书馆,第一分馆在北海公园内的快雪堂,因三希堂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而得名,专藏中文图书;第二分馆在西单石虎胡同7号绵德府东侧院,专藏外文书籍。梁启超的高足、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一度在此供职。徐飞机失事后,其父把徐志摩在北京的藏书全部捐献给松坡图书馆。1949年,北京解放后,经管理馆务的常务干事叶景莘向朱德总司令建议,报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松坡图书馆并入北京图书馆。

随着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并批准,1983年11月18日在海淀区白石桥路兴修新馆,其地原为元大护国仁王寺旧址。1987年10月6日建成开馆,邓小平为新馆题写了馆名。

新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连同文津馆分馆,共17万平方米。新馆为通廊连接的13幢民族风格建筑,双塔型藏书主楼22层,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高达6.1米。两翼由2~6层楼房组成,外墙为乳白色面砖,中间饰以蓝琉璃瓦,庄重典雅,气势不凡。馆藏极为宏富,古今中外,册府恢宏,品类齐全,高达2000万册(件),居世界第五,藏书及馆舍面积为亚洲第一。1998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为国家图书馆题名。

从毛泽东的第1号借书证,到周恩来对新馆建设的批复,从邓小平亲笔题写新馆馆名,到江泽民亲临国家图书馆视察、题写馆名,充分反映了北京图书馆新中国成立直至今天非凡的发展历程,称得上“苟日新,日日新”。人们常说,一个国家的图书馆可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兴衰和文化、文明程度,北京图书馆近百年的沧桑巨变,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YwK8ZwQlYjyf5m68qs0uVHw9CS21WZzqWrzIzQJOzs0kNNmQFx6fTNpGGYcGO0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