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日本大阪、神户等地提起吴锦堂,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他不仅是日本关西实业界的巨头,而且每当日本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扶危济困、慷慨解囊。在国内,旅日华侨吴锦堂的名字与陈嘉庚、缪云台相齐,是著名的“华侨办学三贤”之一。特别是在浙江三北(慈溪、余姚、镇海三县北部)地区,人们对吴锦堂更为熟悉,他造福桑梓、启迪民智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人民中流传。
弃农经商
吴锦堂,名作镆,字锦堂,是浙江省慈溪县观城镇东山头人,1855年11月14日(清咸丰五年十月初五),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两年私塾,从小就随父亲务农。16岁时,母亲去世,年事已高的祖父母和年幼无知的四个弟弟、两个妹妹都需要他照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他与父亲的耕种维持。一天,耕作疲劳的吴锦堂到东山头的一爿小店里想赊点烟丝,谁知却遭店主拒绝。这件事刺激了他,从此萌生了改业的念头。加以当时“三北”农业萧条,农家日见破敝,1882年,吴锦堂28岁时便辞别亲人,先奔宁波,到一家豆腐店帮佣,旋即又到上海,进“萃丰油烛店”(一说“萃丰烟纸店”)学徒。在这里,吴锦堂带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勤恳、忠厚,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又练习珠算、写字,很快就显示出他的才干,不久,便升为店员,并到苏州主持分店。
1885年,友人李遂生派吴锦堂到日本经商。他首站长崎,从事贩卖日用杂货生意,以后又赴神户,开设“怡生商号”,并同时在上海的棋盘街开设“义生洋行”(由杜炳卿任洋行经理),以此作为连号,把中国的棉花、蚕丝、茶叶等运到日本去;把日本的火柴、肥皂、雨伞等运到中国来。十几年间,他克勤克俭、生意兴隆。时值日俄发生战事,日本初战败北,国内证券狂跌,吴锦堂尽其所有购买国库券,待日本胜利时,国库券飞涨,吴锦堂因此获得巨利。
1897年,吴锦堂在日本兵库县尼崎市初岛创建了“东亚水泥株式会社”,聘任日本人川角荣藏为经理,自己任董事长。明治时代是日本工业的勃兴时期,尼崎邻接大阪,濒临海湾,水陆交通方便,是新兴工业的基地。水泥厂总资本为150万日元,名义上是股份公司,实际上90%的股金属于吴锦堂。全厂150多名职工大部分是日本人,其中从事厂务工作的中国人先后有:吴启祥、吴启梅、吴启坤、吴启震、沈文溥、洪聘良等。工厂每天产水泥2000吨左右,主要原料石灰石、硅石等由广岛县运来,黏土由德岛县运来,往返运输原料的机帆船达40多艘。由于该厂水泥质量好、价格公道,产品(以花鼓桶为商标)畅销日本、中国和南洋各地。“东亚水泥株式会社”是当时唯一的华侨创办的工厂,吴锦堂便也成了首屈一指的旅日巨商,并成为这一时期(明治、大正)日本关西(京都、大阪、神户一带)实业界的十大巨头之一,曾任日本大纺织厂镜渊纺织公司董事、东洋瞜寸(火柴)公司董事、神户总商会会长等职。这期间,吴锦堂又在国内镇江金山河一带开设燧生火柴厂,生产龙船牌火柴,产品盛销江浙两省。
华侨的“福星”
吴锦堂在日本办了不少公益事业,神户的百姓们都称颂不已,华侨们称他是旅日同胞的“福星”。
1904年11月25日,吴锦堂为了有利经商、保护财产入了日本籍,保留中国国籍,以示爱国之心。就在这一年(一说1909年),吴锦堂为神户的小束野农民办了一件令日本人民难以忘怀的好事。
20世纪初,日本神户还有不少郊区农村自然条件极差,当时小束野就是这样,天稍晴则旱,天稍雨则涝,农田十年九荒,瘠薄不堪。当地农民由于水利设施匮乏,能耕种的土地又极少,常常颠沛流离。1904年,吴锦堂出资在神户市垂水区神出村的小束野开垦荒地100公顷,买下山岗建设小水库,把可耕地分给21户农家种稻谷。当时,吴锦堂在小束野设立“吴锦堂开垦事务所”,由中国人叶绥业、日本人石阪整一等处理具体事务。受益农民感恩不尽,命名小束野为“吴锦堂村”,在村口还建立了“锦堂显象碑”以资纪念。自此,农民生活有了保障,稻谷逐年丰收,人丁日趋兴旺。现在,吴锦堂村已发展到70多户人家了,吴锦堂的名字也为华侨赢得了光荣。
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地震,由于正是午饭时间,东京、横滨等地大火蔓延,继而又出现海啸和多次地震,受灾人口400多万,物质损失达55亿日元。这次地震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震灾,许多华侨也遭受劫难。吴锦堂得知后,立即抱病电嘱华侨领导人杨寿彭,提议马上组织救灾团,并关照道:“要多少款,请告诉我!”救灾团成立后,受灾的和死伤的侨胞被陆续送到神户,神户华侨医院住满了,不少人无家可归,吴锦堂又抱病赶到神户中华会馆,向难侨一一慰问,并尽量安置他们。
神户郊区的一座小山上有一个“中华义庄”,是华侨安放棺椁的公墓,由于当地农民经常到这里挖取泥石,以致棺椁有曝露的危险。吴锦堂为保护华侨的利益,出面与日本当局交涉,并自己出钱买下了这座坟庄,砌了石级以加固山丘。同时,在坟庄南面设立了一所医院,以改善华侨的就医条件,医院内还设有暂栖灵柩的房屋。神户“中华义庄”松林耸翠、气象宏伟,对此,华侨们无不感戴吴锦堂的公德。
原神户华侨会馆非常狭窄,送往迎来、集会议事很不方便。吴锦堂又出资扩大了会馆地基,增建了客厅及办公室、宿舍。他还改建了十间平房,租给当地居民,以所得租息供会馆使用。
在日本,不论是对日本人民,还是对华侨,吴锦堂总是慈悲为怀、急公好义,几乎动辄出资,处处捐款。诸如:华侨同文学校、中华学校、华强学校、同仁会、万国病院、赈济会以及一些孤儿院、养育院、盲哑院、红十字会等单位,都接受过他的捐助。因此,日本政府给予吴锦堂特别高的礼遇。日本天皇曾三次接见他,两次赐予银杯,一次赐予金章。吴锦堂成为20世纪初,日本人民和旅日华侨交口称誉的人物。
整治“二天”
浙江慈北地区,俗称“山北”,位于四明山麓,背山面海,濒临白洋湖、杜湖。两湖号称“二天”,慈北十多万百姓的衣食全凭这两湖的蓄泄受益。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乡民们为争筑堤塘经常发生械斗。开始,这里只有一个大塘,逐渐围垦成地,至晚清已发展到11个塘,垦地40余万亩。因水利年久失修,百姓们又常常受到“二天”的威胁。
1905年,吴锦堂51岁时首次荣归故里。适值秋雨滂沱,“二天”湖水陡长,湖堤溃决,通海泄水的河浦阻塞,几十万亩棉田全被大水淹没。加以几年来海啸、水泛灾患频仍,每逢春上总有人饿死,慈北百姓的确无力抗拒这场灾害了。见此情景,吴锦堂悲从中来,决心要“拼上性命与金钱”来整治慈北水患。他从日本请来铁道工学士工程师岛彦总负责水利工程设计,自己亲自督修水利。工程于1905年秋后开始筹划,历时七年,疏浚了杜、白二湖,修建了竺民、淹浦、古窑、淞浦四浦以及一些水闸、桥梁、道路和漾塘等,使慈北20余万亩农田受益。工程全部竣工后,计银7万多元,全由吴锦堂独立承担。
为敦促清政府采取措施,吴锦堂还亲笔上书浙江省巡抚增韫,指出“二天”潜在的破坏性,并提出根治水害的具体意见。
在整治慈北水患的几年间,吴锦堂曾两次罹难,均安然无恙。一次是1907年初夏,他亲自冒雨巡视湖浦工程,忽然被大风连人带伞刮进湖中,幸而被民工救出。另一次发生在1910年冬天,承办慈北水利事务局事务的沈增辉中饱私囊被吴锦堂发觉,当吴锦堂责令他公布账目,并决定予以撤职查办时,沈增祥大动杀机,趁吴锦堂宿在东山头的学校之际,派人去搞暗杀。这个阴谋被老校工阿刚看破,抓住了刺客。第二天,沈增祥带领一二百人包围校园,企图劫走吴锦堂,又是阿刚挺身而出,用扁担把沈增祥打入河中,群徒溃散,吴锦堂才又一次脱险。
吴锦堂时时惦念着祖国人民,关心着国家的兴亡。1911年,我国部分地区遭水灾,他捐款38000多日元,另外捐给中国红十字会32000多日元以赈济灾民。就在这一年,吴锦堂怀着对国民革命的极大热情加入了同盟会,并担任了同盟会神户支部的支部长。当时同盟会缺少经费和办公场所,吴锦堂带头为同盟会捐款,并把神户的一部分私邸腾出来,供同盟会使用。1913年,孙中山到达神户,吴锦堂在欢迎会上代表旅日华侨致词。会后,吴锦堂还与孙中山等人一起在吴锦堂别庄前合影留念。他后来还参加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并高兴地对人说:“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1913年7月,浙江三北沿海发生海啸,粮棉无收,哀鸿遍野。投机商趁机抬高米价,囤积居奇,农民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米。吴锦堂得知后,先后捐银38000元,并从外地买来500万斤大米。发放或平粜给农民,缓解了天灾人祸给农民的打击。
办“锦堂学校”
吴锦堂自己仅读过两年私塾,深知科学文化知识对祖国前途和个人事业的重要。1906年,他出资21万银圆,在故乡浙江省慈溪县观城镇东山头村创办了“锦堂学校”。学校设在环境优雅的玉凤山南麓,校舍和操场共占地110亩,是日本式的“口”字楼房,共有140多个房间。学校附设的桑园、农场共占地100亩。1909年农历正月正式开学,学校首任校长由奉化名儒江起鲲担任。开始,学校为两等(初小、高小)小学堂,次年,学校改为“初等实业学校”,分设农艺、蚕桑两科,同时兼办小学及“蚕业讲习会”、“缫丝传习所”,倡导农家养蚕致富。学校课程设置和一切规章制度一概遵照中国教育部门规定执行,毕业考试时,本县教育官署还派专员莅校监考。
为使学校有自立能力,开学时,吴锦堂又加造二层楼房五间,供学生育蚕之用,旁边附设平房五间,作桑农的起居室,并建食堂、厨房等大小平房多间。另外,吴锦堂又捐土地1260亩、浙路股票67000元、汉冶萍公司股票5万元、现金2万元作为学校长年经费。
为鼓励农家子弟入学,吴锦堂曾施行种种优惠措施:本村吴姓子弟来校读书,减免学费,赠文具书籍,并供应一餐中饭,读一天书,还可以领到一担柴钱。平时师生员工用膳的菜蔬均由学校的农场供应。农科毕业的学生,成绩优良者,由吴锦堂资助赴日本、美国深造等等。该校这样雄厚的基础、完善的设施以及优秀的师资、严格的制度是全省其他同类学校所不能比及的,因此一时名溢浙东,誉为“全省私立学校之冠”。
1916年,吴锦堂将捐助学校的全部资财一揽子献给学校,并嘱下代子孙不得干预、动用。为办妥此事,吴锦堂请该校校长楼琴五经办,开具详细的资产清单,具文报省府备案(一说移交事宜,是吴氏后嗣遵吴锦堂嘱托于1926年献给省政府的)。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在日本神户病逝,享年72岁。他遗有一子(启藩)、一女(梅先)。子女遵照他的遗嘱于1930年6月扶柩回国,在风景秀丽的慈溪县白洋湖畔建立了吴锦堂墓。墓联系吴锦堂自撰:“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在白洋湖畔的鸣鹤场金山寺召开了吴锦堂先生追悼会,届时,参加的民众达两千余人。同时慈北淹浦乡崇寿宫前,还建立了他的铜像及由章太炎书写的“吴公福乡碑记”的石碑。
1929年,锦堂学校改称“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1938年抗战时期,学校颠沛内迁经嵊县、东阳至缙云壶镇。1946年,又迁回原址办学,吴氏后嗣及各界人士再次给予捐助。1984年10月15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锦堂师范”校名,并举行了复名大会。这一天,吴锦堂的嫡孙吴伯瑞、吴伯蠧也特地从日本赶来参加大会。
光阴流逝,时代沧桑,然而中国人民仍然没有忘记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夏修整了吴氏的故居,设立“吴锦堂爱国事迹陈列室”,修复了吴锦堂的坟冢,重塑了吴锦堂先生的铜像,重新刻写了(因旧墓碑损毁)“吴锦堂先生墓记”。吴锦堂“不欲以多金为子孙计”的美德,将永远为人民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