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人食鸡的历史悠久,而且较山东其他地区的人嗜辣味,普遍喜食辣子鸡。产什么吃什么这是常识。说明枣庄很早以前就有家庭饲养的鸡,吃鸡的方法有很多,而选鸡肉与鲜辣椒同炒,却是明末清初才逐渐多起来的。那么,枣庄人为什么喜欢吃鸡?枣庄人食鸡源于何时?枣庄人何时开始养鸡?枣庄本地鸡为什么名叫孙枝鸡?养鸡吃鸡能做成大产业吗?这些疑问有必要追根溯源,做出回答。
阅读《史记》可知,远古时期,鲁南苏北一带气温较高,雨量充沛,长年湿润,草茂林丰,这里繁衍了大量的野生动物与野雉、群鸟,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在我国的夏代,有多位明君,尧帝就是杰出的一位。他带领东夷族群的人拓疆扩土,研究气候,种植五谷,安抚百姓,测量四方,颁授时令,顺应天时,战野兽,寻食源,废寝忘食,劳心劳力,受众拥戴。一次,尧帝巡视水灾来到徐枣地域,由于他年过半百连日操劳,积劳成疾,身染重疴,不思饮食,日见消瘦,急坏了部族人。
尧帝卧榻难起,不进粟食,如何是好,消息很快传遍部族。部族中有一位世外高人,名钱铿,明事理,懂医术,善制羹,在族群中很有名气,他便召唤众人,在山野中围捉了一只五彩野雉(野鸡),找来几种可用作调味的野草、山果,熬煮汤羹,奉献于尧帝。尧帝多日未进食,嗅到汤羹香味,引发了食欲,便喝下了筏铿熬煮的汤羹,出了一身热汗,精神为之一振,顿觉浑身通泰,有了力气。这就是后世流传在鲁南苏北一带妇孺皆知的“雉羹献尧”民间故事的来历。
尧帝、钱铿都是人群中的长寿者,年超百岁。后世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有诗为证。“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野雉可食,亦可治病强体,一时间鲁南苏北一带的古人便结网邀伴整日在山野遍寻捕捉野雉供食。不几年,当地的野雉几尽绝迹。于是,先祖中聪明的人,便萌发了选雉驯化家养,丰富了人们的食源。
西汉末年至今,在枣庄民间还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刘秀在未登基做皇帝之前,被王莽军追杀到古峄州(现枣庄峄城区)护君山(坛山)北坡,匆忙中刘秀的衣服被山坡上的枣树弯勾疙针挂住,刘秀顺口说出枣树疙针怎么不都长成直勾的。之后,坛山北坡还真有一溜枣树疙针全长直勾的。天近黄昏,眼看追兵快到,刘秀一帮人情急中躲到坛山前坡寺庙里隐藏,躲过一劫。
第二天早晨,追兵已远,刘秀等人便出寺庙寻到峄州城里吃早点,喝到一种汤,感觉味道特别,便问摊主,我们喝的是“啥”。啥,是刘秀家乡的口语问话。后来刘秀做了东汉皇帝,摊主为招揽生意,找人写了“糁汤”匾额悬挂在门头上。糁汤即是鸡肉粥,流传至今,在枣庄更盛。“雉羹”“糁汤”,一脉相承,足以说明“雉羹献尧”遗存在枣庄的传承。
枣庄人养鸡是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开始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人养鸡的方法和喂鸡的饲料也在发生变化。汉代以前养鸡都是放养,隋唐以后开始放养和圈养并存。《艺术品》杂志曾刊登“由滕州薛国出土春秋时期2号墓挖掘出的列鼎内盛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骨骼,分为二式。”1994年,在徐州狮子山西麓也发掘了两千多年前汉代楚王刘戊墓中有厨房,出土了封酒和鸡骨。更早的说法在今邳州市大墩子遗址出土了五千年前陶鸡艺术品,还有一件母鸡孵小鸡的陶制品。据《邳州文史考》一书的介绍,养鸡的始祖是奚仲。
据《滕县志》记载,奚仲是(枣庄)滕州人,夏禹时发明了两轮马车,禹封奚仲为车正。后因族群纷争,奚仲由薛迁邳,建立邳国。邳国人称奚仲为驯雉养鸡鼻祖。
奚仲迁邳是有史可查的。如此说来,中华民族最早驯雉为鸡是多点并存的,然野雉经驯化为家鸡更是可信的。虽然枣庄地区尚未有出土直接养鸡的文物之证,仅从滕州出土春秋时期的鸡骨与徐州、邳州出土的鸡骨和文物可以推断,枣庄一带早在夏代就有家庭养鸡。过去,枣庄与徐州、邳州,政一体,地相连,俗相通,民相交,相距仅有几十公里。
从文史、文献、文物、文化维度看,滕州出土了汉代石刻《斗鸡图》,敦煌壁画中反映山亭出土的《斗鸡图》虽然较滕州稍晚,但足以说明汉代之前,在枣庄地域斗鸡游戏的普遍性。直到目前,枣庄人孵鸡、抱鸡、炕鸡、养鸡、刻鸡、斗鸡、赋鸡、写鸡、画鸡、剪鸡、说鸡、谈鸡、唱鸡、演鸡(王婆吃鸡)、缝鸡、戴鸡、用鸡(祭祀和婚丧嫁娶)、炒鸡、吃鸡、买鸡等等,如此痴迷普遍,难道没有渊源关系吗。
流传在枣庄的民间俗语代代相传。老太太有三宝,外孙、母鸡、破棉袄。芋头干子是细粮,鸡脏眼子是银行。鸡吃骨头,鱼吃刺。老牛吃嫩草,食鸡要趁早。珍馐堆满桌,无鸡不成席。还有枣庄佚名赞美公鸡的一首诗:一朵芙蓉头上戴,美衣不用裁坊裁。虽然不是英雄将,叫得千门万户开。
可能枣庄人商品意识没有外地人灵敏,对养鸡食鸡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成书于明代,清代重修的《峄县志》对鸡的记载非常简单,仅在物产略记有:“羽之属,首家禽,其属三:鸡、鸭、鹅。”再也找不到只言片语。《枣庄市志》行业风俗条载:“养鸡:主要是主妇的事情。”没有更详细对养鸡与本地鸡生物特征的文字表述。但是,枣庄人普遍养鸡的事实古今是存在的。
其次,枣庄自古至今就有一个本地鸡种群,21世纪初之前,一直为家养,受外来鸡种的侵袭不多。枣庄本地鸡善斗善跑善飞,体型娇小,具有野鸡特性,肉蛋兼用,夜宿树枝上,自我保护能力强,寅晨鸣叫早,鸡肉剪切力强,吸水性大,基因纯正,肉质鲜美,属枣庄本土固有鸡种群。二十多年前,由养鸡专家张仰民采取保护性措施,并将其鸡送到国家认证的检测机构测检,属独立种群,证实了本地鸡的生物特征。前几年,枣庄本地鸡在浩繁的古籍中终于找到了文载依据,现被命名为“孙枝鸡”,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严令保护,今后将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世人都知山东人主食煎饼卷大葱,同时也知道,齐鲁人口味以咸鲜为主。并不知枣庄是煎饼的发源地,也不知“齐鲁一辣城”枣庄为食辣区。枣庄十菜九辣,辣咸鲜是枣庄菜的灵魂。
那么,先来分析枣庄煎饼与山东其他地区的异同。煎饼是由铁鳌烙制而成,在山东是相同的。从前,以煎饼为主食次主食的地区,最盛在枣庄,而且枣庄煎饼是由水磨磨原粮成糊子,烙制而成。临沂、济宁煎饼多由粮食类粉状物加水调糊烙制。泰安多食酸煎饼。淄博煎饼多为加料烙成作为点心食用。山东其他地方主食多为烤、烙、蒸、煮、贴的饼、馍、卷、面条之类,煎饼并非民间主食。
煎饼在食用时,一口咬不断,咬下来又不能直接吞咽,需要费时多次咀嚼而食,累牙又劳腮肌。所以,枣庄为硬食区。民间流行着“煎饼卷辣椒,越吃越添膘”的俗语,还有啃煎饼的说法。江南人吃米饭,为软食,米饭几乎不用嚼食,甚至可直接吞咽。黄河以北全吃饼子、面条,咬嚼都不费劲。况且整鸡剁块,加鲜辣椒炒食,还需要啃食鸡骨,不符合以枣庄为中心的南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因而,唯有枣庄人普遍食直接炒制的辣子鸡,属自然天成。
当然,枣庄人吃鸡渐盛,是由四个条件叠加而成的。一是古代的枣庄大部地域曾两次归属古楚国管辖,而且时间较长,楚人食辣;二是明代山西众多移民,山西人食辣又嗜醋;三是回民兄弟由泰安、济南迁来,居枣庄大分散小集中,他们的先祖多为宁夏、甘肃人,西北有油泼辣子算道菜一说;四是台儿庄大战,国军投入兵员29万之众,将士多为川、桂人,其家乡有三天不吃辣腰杆疼的说法。看似简单的四个条件叠加在一起,又适逢南北运河在枣庄穿境而过,物资交流频繁,明代中期枣庄就有辣椒种植,机缘枣庄主食煎饼,天时地利人和,有食材,才会有加工食材的方法,形成了民间饮食习惯。所以,枣庄才会有源于民间,来自家庭,家家会做,店店供应,人人喜食的辣子鸡,并形成了群体难以忘却的记忆。谁又能说饮食与物产、人文没有关系呢。
鸡是与人类伴生的一种生物,人类认识鸡,饲养鸡,食用鸡,开始是十分简单的。在火中取栗、石上燔谷时代,食鸡最初只能用火烧和烤食。人们发明了陶器之后,便可在盛器内加水煮和蒸食。有了青铜器之后,君主与贵族,对食鸡的烹饪加工方法便多了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炒鸡技法是在人们发明了铁制炊具之后,才逐渐兴起的。最初当然炒的不是辣子鸡。
炒鸡而食大概源于汉代。而枣庄辣子鸡却是在明代中后期才形成的民间美食。至于养鸡吃鸡在枣庄能否做成大产业,反正美食是重复消费品,一道辣子鸡涉及近百个业态。枣庄地产食材充足,民间有热情,百姓有期盼,炒鸡有技术,文化较完善,只要有引领,运作方式正确,相信前景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