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辣子鸡源于民间,来自家庭。群体创造历史,在农耕文明时代,牛为大牲畜,随便杀牛是要被官府治罪的,猪羊的家庭养殖亦不普遍。当时,猪羊肉的市场供应也是有季节和时间性的,一般人多在节日期间才能吃到。而且,百姓家里款待来访客人,杀一头猪宰一只羊也是不可能的。百姓家庭却有养的一群小鸡。母鸡留作下蛋,多出的公鸡天天需要吃食,为了省料,公鸡多作为招待来客或者自食。
目前,枣庄辣子鸡如此普及,其实,这道菜最初叫“辣仔鸡”。这道辣仔鸡有群体记忆,同时,辣子鸡三个字的前两个字“辣子”是川、渝、湘、鄂、陕、甘、宁等省区的叫法,枣庄民间从不把辣椒叫辣子。这样看来,无论是辣子鸡和辣仔鸡,不过都是辣椒炒鸡而已。那么,枣庄人对辣仔鸡的叫法是十分贴切的。仔鸡一定是雏鸡,公鸡尚未与母鸡压绒,过去也叫“一把鸡”。仔鸡一般是鸡苗生长至百天左右,尚不会打鸣或刚刚知道打鸣,性即将成熟或刚刚成熟期的小鸡,不但没有腥气,这时的鸡,还没有皮下、鸡腔、骨间脂肪,瘦肉率高,肉鲜骨软,骨髓尚未长实,所以,枣庄的中老年人都知道过去的辣仔鸡可以连骨嚼食。
随着养鸡业的兴盛和人们食鸡量的增加,养鸡业考虑到料肉比,鸡大体重可多卖钱,民间选用仔鸡做辣仔鸡的越来越少。再加上本地鸡被肉丝鸡杂交,体大肉多,鸡的养殖周期缩短,用饲料圈养,鸡的活动量减少,鸡肉的风味较散养鸡较差,慢慢形成了食用较老鸡的习惯,传统的枣庄辣仔鸡演变为目前的辣子鸡。
枣庄辣仔鸡在什么时间由民间引入酒店经营,形成一道特色菜呢?追溯起来,1886年最初由台儿庄运河码头聚魁园餐馆名厨彭启引入酒店试做,一经推出,大受食客欢迎,一时间生意火爆,逐渐名扬运河南北沿岸城市。彭启应为枣庄辣子鸡技艺第一代专业厨师传承人,之前虽然民间百姓家家会做,人人喜食,但是其味道却千差万别。为什么枣庄辣子鸡会在台儿庄聚魁园启航,了解枣庄历史的人不言自明。原因不再叙述。1938年,聚魁园毁于战火,之后又重建经营至解放后。
彭启带出30多名徒弟,遍布徐州、枣庄各地。其中高徒董守祯在1956年枣庄矿区恢复生产时,矿区各食堂统一在台儿庄招收名厨130多人。董守祯当年已五十多岁,作为特招被分配到矿务局招待所食堂。他来到招待所食堂不久,承担了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来矿区考察就餐的接待任务,为舒同及夫人王云飞烹制了枣庄辣子鸡,舒同夫妇食后赞誉尤佳。董守祯为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第二代传承人。
董守祯徒弟健在的李金斗今年已90岁,未退休前一直在矿务局招待所食堂任员工班长。李金斗按照师传技艺,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枣庄辣子鸡的选料标准和烹制技法,使这道有几代人记忆的辣子鸡菜品发扬光大。
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接力棒传至第四代、第五代传承团队手里。笔者带领传承团队在申报成功枣庄为“中国辣子鸡之乡”后,倾力挖掘总结创建了枣庄辣子鸡文化体系,坚守传统技艺,保持地方特色,本真特色,立志将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发扬光大,同时,集智聚力,激发全市百姓把枣庄辣子鸡产业兴市这把号角吹得更响。
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传承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这道枣庄民间第一菜,连从未学习过烹饪技术的家庭妇女都能做好,酒店不少厨师却没有掌握调味原理,选料不定,味型不定,投料顺序不定,总认为多搞几次促销活动,只要是枣庄人做的辣椒炒鸡,就是传统枣庄辣子鸡,这种认识有些肤浅。举一个例子,望梅止渴这个典故人人都了解。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并不是文化,听到这个典故的将士能口中生津液才是文化。
中医看病开药方都懂得君臣佐使。大家也知道医食同源,鸡肉是鲜香食材,氨基酸呈味物质丰富,炒鸡加放多种味重调料和鸡精味精,只能减少或损害鸡肉的鲜香本真滋味,让消费者吃到口里不是鸡肉鲜香味,却是满口的调味品味,这样做出的辣子鸡,都不属于调味高手而为。所以,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传承是必要的,长期的。
当然,坚持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传承,需要采取渐进方式。实践证明,传统枣庄辣子鸡较枣庄辣子鸡传统,烹制出来的菜肴好吃,谁吃谁说好,好吃是王道。改变乱象需要时间。我们建立了有樊事魁、谢依霖、谢远东、孙恒、冯威、任建强、谢聪、王金秋、陆志松、罗嗣强、陈培利、张建河、邵明江、王培伟、张仰民、邱彬、邱辉、胡海等十多人参加的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传承团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承团队也欢迎更多的厨师加入,共同恢复并坚守传统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让真实的传统枣庄辣子鸡技艺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