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竞争、博弈的时候,人们往往将策略、计谋看得很重。特别是那些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角色深深令人佩服。实际上,任何一个计谋背后都有深深的无奈。如果能力比对手强,正面作战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那么运用计谋反而会提高风险。
使用计谋,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逻辑推理,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问题,环环相扣,缩小双方之间的差距,最后奋力一搏,才有胜利的机会。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那么不论用什么计谋,都难以扭转局势。因此,当你有绝对力量上的优势时,堂堂正正地正面作战,远比用计谋方便得多。
古代的皇帝虽然执掌天下,但他们有一件很头疼、难解决的问题——藩王(诸侯王)拥兵自重。
古代信息传输效率低,皇帝不可能坐在皇宫里把天下的大事小情都管好,因此产生了分封制度——皇帝把国家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派自己的儿子或心腹分别治理。这些分封到各地的皇子或心腹,便是所谓的藩王。
当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许多藩王,其中有许多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功臣,如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等。除了这些功臣之外,大多数藩王是刘邦的儿子、亲戚。
刘邦死后,汉朝江山一代传一代,到了刘邦的孙子汉景帝继位时,藩王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大患——这些藩王割据一方,手下有兵、有人、有钱,有些人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于是,汉景帝强势“削藩”,即剥夺藩王的特权。结果,那些藩王不愿意执行皇帝的命令,七个藩王联合起来造反,史称“七王之乱”。
虽然最后汉景帝成功平息了“七王之乱”,但是他的削藩计划也落空了。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继位,他也想削藩,但是有了父亲的前车之鉴,知道靠蛮力削藩是不可取的,很有可能引起国家动荡。这时,汉武帝麾下的名臣主父偃为他献上一条可以兵不血刃解除藩王威胁的办法——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就是将以往藩王的“长子继承”制度改为“多子继承”。以前,藩王死后,他的领地由长子完全继承,而现在,不仅长子拥有继承权,他的二儿子、三儿子都有权继承父亲留下的封地,如此一来,就变成一块封地多个人分。经过几代人,那些疆域广阔的大诸侯国便会分解成为一个个小诸侯国,再也没有能力对抗朝廷、对抗皇帝了。
推恩令就是一力降十会的标准操作,其关键不是皇帝的命令不可违背,而是人心中的贪念。长子继承制度,利益都归长子一人,自然会引发其他子嗣的不满。推恩令给了这些人一个光明正大获得继承权的机会,有了官方背书做支持,自然没人愿意放弃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藩王即便知道这样做会削弱家族的势力,却也没有办法破解这堂堂正正的一击。
因此,当你与人博弈时,如果有足够的力量从正面击溃敌人,就要减少计谋的使用。根据奥卡姆剃刀准则,越是简单,就越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