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黄庭经》对东汉《周易参同契》及金朝全真派内丹修炼法门的影响

摘要

《黄庭经》外景、内景二经,都有涉及内丹修炼的章节,对内丹修性、修命说有影响。《黄庭经》把老子的养神、养形,改称为养性、养命;《周易参同契》沿承其说,至隋唐而成修性、修命。《黄庭经》谈到以意念为媒介,引坎离阴阳二气相交媾,结为金丹;也说明坎离阴阳气在身中运行所宜遵守的方向,所谓“经历六府藏卯酉”,阴虎西行,阳龙东运,坎离由南北而成东西,然后由五行相克而相辅相成。其说影响《周易参同契》的内丹修炼法门。而《黄庭经》以脐后肾前的黄庭为积精累气之处,也影响了金代全真派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为玄关一窍,是元始祖气所在处,也是内丹鼎炉安立处。《黄庭内景经》为扶桑太帝(东华帝君)所传,而全真派也以东华帝君为该派之创立者。

一、《黄庭经》养性(养神)说对《周易参同契》养性修炼法门的影响

《周易参同契》一书,为东汉桓帝时魏伯阳所撰,以书名看,是用《周易》来结合黄老思想及炉火丹鼎修炼,将三者契合为一体,所以称为“参同契”。亦即是其书以炉火丹鼎修炼为主体,用《周易》卦象及黄老思想来说明阴阳消长之理及内丹修炼之事。其修炼,包括养形与养神两者。书中以《周易》卦爻来表示阴阳火候之消长进退,用坎离变化来说明阴阳二气之修炼方式,此是养形修命之理论;至于养神修性方面,则用黄老清静恬澹、自然无为为说,以耳目口三要为入手修炼之方。

《周易参同契》的修行理论,深受《黄庭经》的影响。《黄庭经》外景、内景皆有谈及内丹修炼者。今将二者之关系,列述于下。

《文子·下德篇》说:“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文子》把老子的修身理论分养神、养形,《黄庭外景经》称之为养性、养命,《黄庭外景经·中部经·作道章第十》说:“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文中的“养性命”,可以把“性命”看成一体,养性命即是养性,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养性、养命;换个名词,以养性、命来说养神、形二者。以养性代替养神,在东汉魏伯阳也是如此。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将欲养性章第六十二》说:“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周易参同契·务在顺理章第八十九》说:“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文中都是以养性代替养神,其说应是沿承《黄庭外景经》而来。隋唐后,将养性、养命称为修性、修命。隋代苏元朗《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云:“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唐代吕洞宾《敲爻歌》:“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是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物(握)家财无主柄。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由《文子·下德篇》的养神、养形,至《黄庭外景经》称之为养性、养命,《周易参同契》沿承养性、养命说,至隋代苏元朗、唐代吕洞宾而称之为修性、修命。

(一)《黄庭经》养性(养神)说

养形,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为主;养神,以恬淡寡欲、清静无为、忘我忘物为主。《黄庭经》将养形称为养命,养神称为养性。养性的法门,以顺物自然、垂拱无为、恬淡无欲、清净不离为主,其思想主要来自老子。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中部经·作道章第十》: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

文中谈到扶养性命,要以守虚无为主。此处的性命,可以看成一体,性即命,天赋为性,人所禀为命。也可看成养性、养命,而以养性为先务。此章文义为:修道须悠闲自得,独居深山。扶持培养上天所赋予的性与命,坚守虚静无为。淡泊名利,能自得其乐,何必忧思谋虑?羽翼已形成,身中清轻仙气正盛。长生久存,于是飞升而去。

此章旨在论述修道者须悠闲自得,独居深山以养性命,固守虚静而无为,如此才能长寿久存。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上部经第一·物有章第九》说:

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旷然口不言。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存,修德明达道之门。

事物有顺自性而发展,便不会烦琐。垂衣拱手,不以私心造作,身体就能安适。清虚无为的神明居所,就在内神宫室的帷幔间。寂静无声,广阔远大,口中不再言语。修行惇和,独立在内神宫中,面见宫中神祇。淡泊清心,不杂私欲,便能遨游于道德境域。能修行自身,使清净香洁,存思六丁玉女现前护卫修行人。修养德行,明白通达,这是进入大道的门户。

上文把老子的清静无为、恬淡寡欲,用来和存思身神相结合,以为修养自身,贵在处事顺物性自然,清虚无为,才能自见神祇现前,独自与言,使玉女现身侍卫修行人。由老子的无为思想,带入玉女现前,才能进入大道之门。

以上《黄庭外景经》和老子无为思想相关的经文,在《黄庭内景经》中也都有相对应的章节相呼应,如《太上黄庭内景玉经·隐影章第二十四》:

隐景藏形与世殊,含气养精口如朱。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录除。三神之乐由隐居,倏歘游遨无遗忧。

此章文意为:隐藏自己的形影,不逐名争利,和世人的行为相异。涵摄元气,培养元精,可以令人口唇像朱砂般红润。禀持上天所赋予的性与命,坚守虚静无为。名字登入上清仙籍,地狱刊除死籍。镇守三丹田之神祇悦乐,乃是由于人能隐居不追逐名利。迅疾遨游天界,心中没有任何忧愁。

此章叙述修炼之法,首要韬光养晦,不逐名争利,然后含气养精,执守清静虚无,可以遨游无忧。

又,《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治生章第二十三》:

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高拱无为魂魄安,清静神见与我言。安在紫房帏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烧香接手玉华前,共入太室璇玑门。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

此章说明养生以养性为主,进而和存思身中诸神相配合来进行修炼。全文大意为:养生的道理清楚明白,不会繁琐。只要修炼玉晨大道君所说洞玄灵宝经和《黄庭内景玉经》即可。同时兼修存思镇守身中三部八景的神祇。身中二十四仙真,都是自然道气所形成的。高坐拱手,不以私心刻意作为,魂魄自然安宁。清虚寂静,自能感应神祇现身,与我言谈。神祇安坐在充满紫气宫室的帷幔中。诸神置立坐席在玄妙的三丹田及五脏的宫室外。双手相接拿起香,在眉间前礼拜。共同进入紫房等玉帝君宫室,进入司掌世人生死的北斗之门。深入研究淡泊清静,这是大道的所在。向身内观照,密切盼望,可以看到身内所有的仙真。仙真都在自己身内,不必向旁人来询问。何必到远处求索、寻找相见的因缘呢?

《黄庭经》的养性,以恬淡寡欲配合存思身神来进行修炼;至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则以恬淡寡欲等养性来和坎离内丹相配合修炼。《黄庭经》《周易参同契》二者,皆用养性代称养神。

(二)《周易参同契》的养神养性说

周秦修道治身有养神、养形二者,《黄庭经》称为养性、养命,魏伯阳沿用其说。魏伯阳认为修炼内丹,除注心在坎水离火的龙虎交媾借以养形外,也须配合恬淡寡欲、清静无为来修炼心性,以涵养精神。但魏伯阳之修炼心性,旨在使精气充盈于身中,不仅仅是修炼心性而已。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将欲养性章第六十二》说: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

文中说明要用“养性”来延命。养性即是养神,以恬淡寡欲、清静无为来涵养精神,其法先由“无”着手,由无而入有,犹如由道而生一,“元精云布”,是万物之始初,所以须能涵养万物初始的元气。然后由无涯的元气,来接续有限之形躯。五代彭晓注云:

“喻修还丹全因元气而成,是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无涯之元气者,天地阴阳长生真精,圣父灵母之气也。有限之形躯者,阴阳短促浊乱,凡父母之气也。故以真父母之气,变化凡父母之身,为纯阳真精之形,则与天地同寿也。”

文中说明用“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的重要性。其法由养性做起,然后再着手养命养形的修炼工夫。

又,《周易参同契·务在顺理章第八十九》说:

务在顺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服食,雄雌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

上文的“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是援引黄老思想的自然无为来涵养心性。“养性”出于《黄庭经》,即是老子治身法门中的养神。

全章文意为:《参同契》的修炼法门,重在顺应天地的道理,用来阐扬内在的精神,使精气流通于体内,而充塞于全身。按历法阴阳消长来进行修炼,万代可以遵循。用黄老自然无为、恬惔寡欲的思想,来涵养心性,使道德淳厚,再返归于大道本源。这些修炼方式,不离我心我身,配合身中阴阳气、坎离雌雄之变化来进行修炼,可以抛弃武都县所产的雄雌黄矿石,捐弃丹砂、雄黄、雌黄等八种矿石的外丹修炼。可以看出魏伯阳的内丹修炼,重在涵养心性的养神及配合天地阴阳气的消长,来进行龙虎交媾,取坎填离。在此情形之下,可以“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外丹的修炼可以弃而不用。

此章甚重视养性,以为用养性配合养命,可以修道,摒弃外丹黄白八石的烧炼门。

魏伯阳在内丹修炼上,重视坎离交媾,引离火下与坎水相交而成丹;此说近于周秦时期吹呴呼吸的养命。其养性,旨在恬淡虚无,使心不囿物,而其着手法门,则从外修耳、目、口开始,然后进而由无入手,以虚心来致气,以气来卫身。

魏伯阳认为修性以耳、目、口为修性之三宝。坎为耳、离为目、兑为口,修炼心性,不外于以此三者为基。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耳目口三宝章第六十六》说:

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气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楗,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耘锄宿污秽,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这一章是魏伯阳谈论养神修性的重要章节。上引是说耳、目、口三者,是修行时之三宝,这也是道家的共识,《老子·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上文谈到耳、目、口三者,系人和外物接触最主要之感官,而心则因三者而有所感应。人之耳、目、口易受色、声、味之外诱,心则易奔竞而外驰,为外物所囿。此章旨在教人耳、目、口须戒除五色、五音、五味等外诱,而心要戒慎,切勿徇物而丧己。教人戒除嗜欲,学道贵为腹不为目,充实内容而减少外诱。

受老子的影响,道教即将耳目口三者,称为三要。《黄帝阴符经·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伊尹、李筌等七家《黄帝阴符经集注》云:“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赤松子等撰《黄帝阴符经集解》云:

葛仙翁曰:“三要者,眼、耳、口也。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故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也。’《五千言》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夫视、听、言,人之先也,故在九窍之中,惟三要焉。此三者可以养人,可以害人。养人者,原于静;害人者,域于动故也。盖动者,人之为;静者,天之质。人为之谓伪,天质之谓真。”

《阴符经》以为人的心性,有的灵巧,有的笨拙;但都能加以修炼,制止自己的心性,使欲念潜藏不露。能引诱人体九窍感官使它做出邪恶事的,是在于口、耳、鼻等三重要处。口言事,耳闻声,目视色,何时该动,何时该静,都可以由我们来加以操纵。

正因为如此,所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耳目口三宝章第六十六》说:“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要我们须谨慎于自己的耳听、目视、口言,三者宜闭塞不可发扬,要如真人潜藏耳目口三要,游心动志,皆以规矩,视听开合,与道相合。不可使己迷惑于外物,而妄发之目视、耳听、口言。离目之气内守,可以营卫气血之流通;坎耳不外听,兑口闭合不语,“希言”以顺鸿蒙元气。耳目口三者已关闭,可使身心虚静缓泰,而“委志虚无”,心不起杂念,“无念以为常”,不为外物推移。专注心念,昼夜皆使心神相抱,醒时也须留心元气存亡。这样,自己的容颜会逐渐润泽光滑,骨骼日益坚固,去邪气而存正阳。如此修行不辍,才能使正阳之气充盈身中,从头顶下流至足,再往上逆升,循流不已,所谓:“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可以除秽浊,致昭明,返道而柄德。

魏伯阳文中,由外修耳、目、口开始,不使外物惑己,使心虚无空寂,而气来盈身。修性的目的在去欲虚心而后能存气。

周秦两汉的养神、养形,到了唐宋内丹性命之说,以修炼心性之“养神”为“修性”,以炼化精气神之“养形”为“修命”。但魏伯阳的养性则已兼及修命,即是藉由修性以致气,以气卫身,不是纯粹的恬淡寡欲而已。

魏伯阳糁合恬淡清静等养性,及坎离交媾等养命的做法,在《周易参同契》中常可看到。如《周易参同契·辰极受正章第二十》说:

辰极受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周易参同契·上德无为章第二十二》: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

上引的“内以养己,安静虚无”“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上德无为”等,都是从养性的清静无为入手,其后使身内根基稳固,耳口目隐没不用,所谓“筑固灵株,三光陆沉”。使坎离两穴交会,干金坤气相资,即“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都是由养性入手而以养命为用。

二、《黄庭经》养命(养形)说对《周易参同契》的影响

养形是藉由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等存思导引之法,使形体能长寿永驻,其中《黄庭经》和内丹说相关者约有下列数处。

(一)《黄庭经》三五合气要本一,对《周易参同契》的影响

1.《黄庭经》三五合气要本一说

《黄庭经》修行法门有“三五合气要本一”的说法,其法是将坎为水为一,离为火为二,两数相合为三;而土为五为意念,为黄婆。其修行法门,是以阴阳二气配五行,然后以意念招引坎水离火,使相结合,而成就金丹大道。今举例于下。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上部经第一·五行章第十一》云:

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勿失。即得不死入金室。

此章的意思是:五行各有属性,参差不齐,但它们的根源却是相同。肾水(一)、心火(二)为药物,戊己意念(五)为媒介,使精(肾)气(心)相结合,它们三者的根本同是一个大道。和谁共同来存思北斗及日、月三者。观想怀抱如玉似珠的日月星三光之气,进入身中,和煦了丹田宫室。如果你能存思固守身中三丹田真一之法门,万事就已完备了。你自身拥有的(真一身神),要牢牢持守,不要丧失,就能获得长生不死,进入黄金建造的仙人宫阙。

《黄庭外景经》此章首述五行属性不同,而同源于道;内丹坎一离二,由戊土五相媒合,其源也是出于道。存思北斗及日月光芒照耀,进入身中丹田宫室,能固守丹田中真一内神,使不相离,即能成仙不死。

与此章内容相近,可以相参看者为《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五行章第二十五》:

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可用隐地回八术,伏牛幽阙罗品列。三明出华生死际,洞房灵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焕照入子室。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此章全文大意为:五行相生相克,相互推移,最后返回汇归于大道。肾水精(一)、心火气(二),戊己意念(五)为媒介,使精(肾)气(心)相结合,经过九九八十一个阶段变化。可以运用隐身逃形、回转形貌的八种术法,来帮助自己修行。在两肾间(黄庭),依品位罗列肾宫内神,以便存思。(存思肾宫黄庭)日月星三者放出光芒,是出死入生的重要修行时刻。存思北斗、日、月三种灵妙天象,光芒上升,汇聚在脑部洞房宫中。修炼时,脑部九宫雄性神以泥丸雄一(上丹田)为主,女性神以四宫之雌一神为主。观想日、月、北斗三种光芒晃耀遍照,进入我们修行的房室中(或译:进入我们身体中脑部九宫及三丹田等各宫室)。能存思身中玄妙真一(身中诸身神),万事就完备了。充满全身的精气神,不可让它流失。

关于外景经“三五合气其本一”一语,《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五行章第二十五》作:“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意谓:肾水(一)、离火(二)相结合,戊己意念(五)为媒介,经过九九八十一个阶段变化,文句较详尽。文中的九九节,是指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的变化;九九用来形容丹药经过极为多次的交互变化。节:节次、段落。九为阳数,亦有终究之意,《列子·天瑞篇》:“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文中的九有终究之意。道教外丹修炼有九转还丹之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在下此丹名为九转还丹,每九日火候一还,到九九八十一日开炉,丹物已成。”九指极多次,有时不必拘泥于实际数字的九。

内景经此章,显然在解释外景。其意为:五行相生相克,相互推移,最后返回汇归于大道。肾水精(一)、心火气(二),戊己意念(五)为媒介,使精(肾)气(心)相结合,经过九九八十一个阶段变化。可以运用隐身逃形,回转形貌的八种术法,来帮助自己修行。在两肾间(黄庭),依品位罗列肾宫内神,以便存思。(存思肾宫黄庭)日月星三者放出光芒,是出死入生的重要修行时刻。存思北斗、日、月三种灵妙天象,光芒上升,汇聚在脑部洞房宫中。修炼时,脑部九宫雄性神以泥丸雄一(上丹田)为主,女性神以四宫之雌一神为主。观想日、月、北斗三种光芒晃耀遍照,进入我们修行的房室中(或译:进入我们身体中脑部九宫及三丹田等各宫室)。能存思身中玄妙真一(身中诸身神),万事就完备了。充满全身的精气神,不可让它流失。

此章由五行生克入手,谈论肾之坎水和心之离火相互结合,须以意念为媒介来进行。并外修藏身隐形回转形貌的八术之法。再观想肾脏身神,现出日月星之光芒,光芒上照脑部洞房宫,使脑部九宫雄性及雌性神祇,充满光明焕照。能如此存思,即能使全身之精气神不流失。

外景、内景《黄庭经》三五合一,其文义,又见于《周易参同契》,文中之三乃指水(肾坎)一、火(心离)二,相合为三。五指戊己土。

2.《周易参同契》的三五和谐说

《周易参同契·上篇·子午数合三章第三十一》云: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

《周易参同契》所说“子午数合三”,是说五行生克中,子为水、为肾、为北,其数为一;午为火、为心、为南,其数为二;戊己为土、为脾、为意,其数为五。坎水(肾)一、离火(心)二,二者之数相合为三;戊己为意土(脾)为五,为调和水、火之媒介。三(水火)五(土)相和谐,而形成八,宛如外丹以八石为主要原料。

又,《周易参同契·中篇·丹砂木精章第七十六》: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五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其意为:以丹砂(汞)、木代表离,以金、水代表坎。金生水,金和水汇合为一处;木生火,木和火相结为伴侣。在内丹修炼上,离为人体中之阳气,坎为人体中之阴气。以火候来进行修炼时,离火由南方午位运行至东方(卯)木位,属龙,龙为阳气,其代表数字为奇数。坎水由北方子位,运行至西方(酉)金位,属虎,虎为阴气,其代表数字为偶数。金水木火四者的关系,东木生火,所以木是火之父。西金生水,所以金是水之母。火为女,肾为子。木火金水分属四季,而四季各季的最后一月属土,四季皆有土,所以木父、金母、水子、火女,皆以土为祖。修炼之道,在将水(坎)、火(离)、土(意念火候)三者会归一处,以坎、离为药,以意火烧炼成丹。

《周易参同契》,其说与《黄庭经》相合,两部《黄庭经》也是说内丹修炼时,坎水肾(一)、离火心(二)相结合,以戊己意念(五)为媒介;可以看出相沿袭的情形。

(二)《黄庭经》坎离卯酉运行各异、转而相合之修行法对《周易参同契》的影响

1.《黄庭经》卯酉阴阳气相转的运行法门

卯为东方,酉为西方。《黄庭经》有坎离二气在脏腑中,坎水阴气由北方向酉西行,离火阳气由南方向卯东旋转,酉金卯木,金木相克,转而交媾相合之修行法门。《周易参同契》也有“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坎水西行至酉金之位,离火东行至卯木之位,卯东(木德)、酉西(金刑),龙虎刑德并会、相见欢喜之说。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下部经第三·昼日章第十七》云:

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

文中的“经历”,指精气在体内的运行。六府,即“六腑”。卯酉,为十二地支之二支,卯时指早上五时及六时。酉时指下午五时及六时。一为朝,一为暮。又,卯属木,为东、为春、为肝;内丹修炼代表:汞、心、火、离、龙、元神。酉属金,为西、为秋、为肺;内丹修炼代表:铅、肾、水、坎、虎、元精。转阳之阴,指运转阳气流往阴气,二气交媾。藏于九,指存藏在九数所代表的绛宫心脏(离)中。《易经》八卦位次及数字相配为:坎数一,离数九。

全句意谓:精气运转经过人身脏腑各处,隐藏在卯东酉西之位(离东坎西)。运转阳气流往阴气,使二气交媾,存藏在九数所代表的绛宫心脏中。常常能修行它,便不会衰老。

又,《黄庭内景经》中,也有相关文句来解释《外景》此章。《黄庭内景玉经·经历章第三十二》云:

经历六合隐卯酉,两肾之神主延寿。转降适斗藏初九,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坐守。

全文意谓:精气运转经过人身各处,隐藏在卯东酉西之位(离东坎西)。镇守两肾的神祇,主掌延长寿命。精气运转,升降到头部北辰(斗),储藏在肾(坎一)、心(离九)之中。知晓内丹修炼的木公(雄)金母(雌),坚守雌雄交媾的金丹大药,便可以不会衰老。知道白雪元神,识见黑铅元精,就要急忙入坐,存思守护。

两部《黄庭经》以子午卯酉等阴阳气运行方式,“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其说也影响了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2.《周易参同契》阴阳二气运行法门:龙东虎西,子右转,午西行

《参同契》将人所禀自于天地的元阳祖气,称为元精或称元气,以为此元阳之气孕育于北方子位的肾水中。修炼的法门,主要在于将在子位的坎水,右旋上升至酉西;在午位的离火,左转下降至卯东,再引龙虎交媾,五行由相克,转而相亲(五行颠倒),水火相克变为水火既济,使龙虎结合为一家,而成就丹药。

《周易参同契·子当右转章第六十九》云:

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具相贪便,遂相衔咽,咀嚼相吞。荧惑守西,太白经天,杀气所临,何有不倾?貍犬守鼠,鸟雀畏鹯,各有其功,何敢有声?

“子当右转”,指肾水之气,运行时,由子位(北方),向右(西)转,以到达西方酉金之位。“午乃东旋”,指离火之气,由午位(南方)向东(左)运行,以到达东方卯木之位。卯东酉西两者互换本位而界线相隔,主客二者名称互换。金木本来相克,却转相招引,龙呼吸虎气,虎吸龙精,龙虎交融,两者相互贪爱,于是相衔相吞,咀嚼而相互吞咽(指金虎木龙本相克,转相交媾,混融成一物)。荧惑星(火星)镇守西方(离火在西),太白(金星)划过天际(原在西位的坎水,飞往东方),金星坎阴杀气所到处,哪有不倾覆的?猫狗专捉鼠,鸟雀畏惧鹰鹯,各有职责功效,真铅制汞,哪敢有声?

此章说明肾水原在北方子位,以意念运行至西方酉金之位;而离火原在南方午,经运行至东方卯木之位,金与木原相克制,此则转相招引,离龙坎虎相交媾,互融为一体,以真铅制真汞,自然有其功验。今将子午旋行之方位,以标示于下。

picture

又,《周易参同契·刚柔迭兴章第七十七》云:

刚柔迭兴,更历分部。龙西(东)虎东(西),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伏杀,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纲据酉。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复始。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周易参同契·子当右转章第六十九》说:“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所说是坎水离火经行方向,北方坎子水,向西运行,至酉金西方位。南方离午火向东运行,至卯木东的方位。

此章更进一步说明修行之次第,其意为:阳刚(阳气)阴柔(阴气),轮流兴起;更相经历人身(天体)各部位。阳龙由东往西,阴虎由西向东,建立卯东酉西的东西横线(纬)。刑罚(阴气虎),仁德(阳气龙),聚会在一起。龙虎阳阴,二者相见欢喜。刑罚(阴)主掌潜藏及杀戮,仁德(阳)主掌生育及兴盛(酉西金刑主伏杀,卯东木德主生物)。仲春二月(阳中有阴),榆树开始落叶,此时北斗斗柄指向卯东的方向(天下皆春)。仲秋八月(阴中有阳),大麦生长,北斗的斗柄指向西方(天下皆秋)。子(坎水)原在北反而在南(离火),午(离火)原在南,却反在北(坎水)。(龙西虎东坎南离北)阴阳互为主要依据。一和九的数字(数字始于坎一,终于离九),到最终后,又从头开始。《列子·天瑞篇》说:“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万物之生灭变化,终而复始。人的元气,含育于北方虚危宿中(人体的肾水),播放真气在于北方子位。说明了元阳之气所在及修炼之法。

以上是《黄庭经》内丹修行法门之说,《黄庭外景经》仅是肇其源,须参照《内景经》及《周易参同契》,才能详知其义。

三、《黄庭经》对全真教性命双修内丹修炼法门的影响

全真教派内丹修炼,有修性及修命之说。修性,即文子所说老子的养神法,以恬淡寡欲、清静无为、忘我忘物为主。修命,即养形,吐纳呼吸,引气行身,以黄庭为玄关一窍,为安鼎之处。两者皆见于《黄庭经》。

全真教的修性理论沿承《老子》与《黄庭经》。《黄庭经》以恬淡寡欲、清净无为为“养性”,全真教称之为修性。全真教修性之说,见于王重阳及其弟子的著作中。

王重阳注《五篇灵文》末附王重阳《最上一乘妙诀》云:

夫最上者,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妙用,无为为丹基,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以自然造化为真种子,以勿忘勿助为火候。洗心涤虑为沐浴,存神定息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先天之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合为圣胎,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以上以清静为妙用,以无为为丹基。又,王重阳对性命的看法,把性比喻成“神”,命比喻成“气”。神显然较气为重,性亦较重于命,因而主张先修性以助命,则省力易成。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说:

丹阳又问:何名见性命?祖师答曰: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也。

王重阳的重视清静无为等修性法,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七真,略举于下:

马丹阳《丹阳真人直言》云:

诸公休起心动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别休认,休生疑,此是端真实语。惟要长清长净,勉力行之……常处无为清净自然之理,更要发烟火,如此作用,真神仙也。

谭处端《水云集·卷上·五言绝句·劝众修持》云:

大道常清静,无为守自然。自心不回转,何处觅言传。

谭处端《水云集·卷上·七言绝句·述怀》云:

昏昏默默探玄玄,清静无为守自然。真性得凝真气助,无穷变化可冲天。

谭处端《水云集·卷上·五言律诗·赠长安赵先生母》:

牙发重生黑,延龄三事因。至诚遵道友,精谨奉高真。静意擒猿马,清心聚气神。处端聊拜上,稽首寿长人。

《水云集·卷中·词·如梦令》:

清静无为做彻,高下休生分别。灭尽我人心,自有真师提挈。提挈,提挈。云绽家家明月。

王处一《云光集·卷一·诗·七言律诗·随哥问修行》:

清净身心养气神,烹金炼玉出迷津。三田暗种留年药,一旦欣逢不死人。五道天光明闪烁,六阳地气发逡巡。熏蒸关节透肌骨,定是朝元谒紫宸。

王处一《云光集·卷一·诗·七言绝句·绵绵若存》:

认得虚无动静功,流精宝璧赏无穷。周而复始重罗列,仙韵琅琅聒太空。

以上全真教的修性说,直接受到《老子》的影响,间接的则受到《黄庭经》的影响。全真派很重视《黄庭经》,必定会熟读该经,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的。

四、《黄庭经》以黄庭为积精累气存神之处,对全真教的影响

两部《黄庭经》以脐后两肾间前为黄庭。两部《黄庭经》在开头处即叙述黄庭修行法门,教人配合存思及导气行身,将精气汇入黄庭及三丹田。此外,也有单独存思黄庭内神之法 ,内神即是身神,系守护吾人身中相关部位之神。

全真派的修行法门即以黄庭为主,并把黄庭的位置具体化,以为在脐内一寸三分处,同时把黄庭也称为:神气穴、归根窍、复命关、玄关一窍。

[金]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诀曰:咽津为阴,随后行气乃为阳,须索阴阳水火停分,二清津分三两咽,常留二停,恐树枯竭。又云:惜水流不得江河断绝……又咽神水到脾,脾为土,土得水者能生黄芽。腹为大小肠九曲,至脐中一寸三分,方圆一寸,左青右白,前赤后黑,中黄戊己,名为丹田。田内一座宫,宫中名曰黄庭宫。中有一炉,名为丹炉。炉上坐定一只金鼎,下频进真火,上频添神水。水火者,坎离也。夫水火是君火、臣火、民火,三火者,为真味也,心性意是也。今人未了达三般者,第一味不明,第二味不悟,第三味智不成道矣。若人达三般者,三明六通也。进火时,上用水洗,下用火煅。经云“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其上合下闭,乾坤相合,教龙盘金鼎,使虎遶丹田者为妙。名曰炉刀圭也。若人行此功者,永得安乐长生也。

文中王重阳即以脐内一寸三分处为黄庭宫,以此为水火坎离修炼之重要部位,修丹在此安炉立鼎,依法修炼,进火退符而得丹。其后全真教众皆禀承王重阳之说,皆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宫,为内丹修炼之场所。其中叙述较为详尽者,当属丘处机《大丹直指》。

[金]丘处机《大丹直指·序》:

盖人与天地禀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气交感,混合成珠,内藏一点元阳真气,外包精血,与母命蒂相连。母受胎之后,自觉有物,一呼一吸,皆到彼处,与所受胎元之气相通。先生两肾,其余脏腑次第相生,至十月胎圆气足。未生之前,在母腹中,双手掩其面,九窍未通,受母气滋养,混混沌沌,纯一不杂,是为先天之气。才至气满,神具精足,脐内不纳母之气血,与母命蒂相离,神气向上,头转向下降生。一出母腹,双手自开,其气散于九窍,呼吸从口鼻出入,是为后天也。脐内一寸三分,所存元阳真气,更不曾相亲,迷忘本来面目,逐时耗散,以致病夭、忧愁、思虑、喜怒、哀乐。但脐在人身之中,名曰中宫命府、混沌神室、黄庭丹田、神气穴、归根窍、复命关、鸿蒙窍、百会穴、生门、太乙神炉、本来面目,异名甚多。此处包藏精髓,贯通百脉,滋养一身,净裸裸,赤洒洒,无可把盖。常人不能亲者,被七情六欲所牵,迷忘本来去处,呼吸之气止到气海往来,气海在上,膈肺府也。既不曾得到中宫命府,与元气真气相接,金木相间隔,如何得龙虎交媾,化生纯粹。又不知运动之机,《阴符》云:天发杀机是也。如何是气液流转,以炼神形?盖心属火,中藏正阳之精,名曰汞木龙。肾属水,中藏元阳真气,名曰铅金虎。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火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结成大丹。非特长生益寿,若功行兼修,可跻圣位。

[金]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下·妙旨》:

玄关乃在脐里一寸三分,父母元气,名为鼎器,二肾为鼎足。火候举动,心做事业,便是起火。虎龙交姤,药物乃是刀圭。巽风橐籥,鼓动华房,此是进火抽添。防危虑险,卯时酉时,先天乃丑时,后天乃本生时,长生时。脱胎神化,乃是用自身本命,推算四时长生者。此法一年一周天,一日一周天。一日乃昼夜,用子午时,生时曰长生时,为防危。共七个时辰,五百六十个时辰为一候,温养沐浴,生杀野战。脱胎并在此其中,谨祕勿妄泄之。

王重阳及其弟子丘处机都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丘处机更以为黄庭所存为“元阳真气”,以此为内丹修炼的鼎炉所在,也是结圣胎之处,其异称有“中宫命府、混沌神室、黄庭丹田、神气穴、归根窍、复命关、鸿蒙窍、百会穴、生门、太乙神炉、本来面目”。丘处机并把黄庭称之为玄关一窍,所谓“玄关乃在脐里一寸三分”。由丘处机把黄庭称为修丹的鼎炉所在,称它为玄关一窍,称它为本来面目,可以看出全真教的内丹修炼,其实就是以黄庭为主的修炼法门。

又,[金]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下·弃壳升仙超凡入圣诀义》说:

金丹之祕,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脐下黄庭也。庭常守乎顶及脐,是谓三叠。《黄庭》曰“琴心三叠舞胎仙”是也。琴取其和。且人之生,其胞胎结于我之脐,缀接在母之心宫。自脐剪落,所谓之蒂也。蒂者,命蒂也。根者,性根也。但恐泄漏,是所千千名,万万状多方。此论顶中之性者,铅也,虎也,水也,金也,日也,意也,坎也,坤也,戊也,姹女也,玉关也。脐中之命者,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月也,魄也,离也,乾也,己也,婴儿也,金台也。顶为戊土,脐为己土,二土为圭字,所以吕仙翁号刀圭也。只是性命二物,千经万论,只此是也。

上引文中,把内丹修炼之修性修命,和人身的顶(泥丸)和脐(命蒂、黄庭)相结合,并依《黄庭经》而立说,以为《黄庭经》所说的琴心三叠 ,即是修炼黄庭(脐内一寸三分)、脐及顶(泥丸),三处合一之法。以顶中泥丸来代表内丹修炼的:铅也,虎也,水也,金也,日也,意也,坎也,坤也,戊也,姹女也,玉关也,为性。以脐内黄庭代表: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月也,魄也,离也,乾也,己也,婴儿也,金台也,为命。修炼头顶的泥丸宫(修性)和脐内一寸三分的黄庭宫(修命),两者即是性命双修。

以脐内肾前为黄庭,出自两部《黄庭经》。丘处机《大丹直指》上以泥丸、下以黄庭为主,亦和《黄庭经》修行法门重视三丹田及黄庭说相同。可以看出全真教在内丹修行法门上,和《黄庭经》的沿承关系,处处禀承《黄庭经》以立说。由于黄庭宫在脐内两肾间前,所以全真教众有时直接用两肾间来作为黄庭其处的代称。

五、《黄庭内景经》是扶桑大帝(东华帝君)所传,全真派五祖七真,即以东华帝君为创教者

(一)《黄庭内景经》为扶桑太帝所传

《黄庭内景经》最末章,明白显示此经系由扶桑太帝所传,所以诵经者须朝拜太上玉晨大道君及扶桑大帝。

《黄庭内景玉经·沐浴章第三十六》云:

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

扶桑太帝,也称扶桑大帝、东王公、木公、太帝君,《黄庭内景经》为他所传,且须师徒盟授才能传经。所以《黄庭内景经》说,诵读《黄庭经》时,须“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 。而《上清金阙灵书》也说: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又名《太帝金书》,扶桑太帝君宫中尽诵此经,金简刻书之,故曰金书。又名《东华玉篇》,东华者,方诸宫名,东海青童君所居也,其中仙曹多斋戒,诵咏,刻玉书之。

上文列了不少《黄庭内景经》的异称,该经是由扶桑太帝转辗传予青童君,再由青童传予世人。

扶桑太帝是上清派传经授道的七圣之一,也是上清派重要的神祇。通常上清经的传承,是由三清教主(元始天尊、玉晨大道君、太上老君)传三君(扶桑太帝君、天帝君、太微帝君),三君传西王母、中央黄老君、后圣金阙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再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世上学道应仙之人,如涓子、西城王君、茅君、王褒、魏华存等人。这样的传经方式,说见《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及《上清七圣玄纪经》

扶桑太帝及青童君二神皆居东方碧海中,于是到了南宋,道徒逐渐把扶桑大帝视为天地水三界中,司掌水界,主司水帝、龙王等水神的主要神祇;并把扶桑太帝和东王公神格离析为二:一在天界(东王公),一主水界(扶桑太帝)。更由于扶桑大帝东王公和青童君所在处太多的相似,二者住处皆在东方碧海中,皆是上清经道经道法的主要传授神祇,皆主司命,皆称为“东华”;虽然东王公和青童君,此二者在东晋道经中原是不同的二神,但由于太多的共同点,至宋元后,道徒逐渐把祂们合为一神,同时也把较后起的东华帝君,看成同一神祇之异名;于是在南宋道经中,东王公、青童君、东华帝君三者误合成一位神祇,南宋道书宁全真授、林灵真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宁全真授、南宋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留用光传授、[宋]蒋叔舆编撰《无上黄箓斋立成仪》,吕元素集成《道门定制》等等,皆称之为“东华木公上相青童君”“东华木公青童帝君”。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诏书,封赠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明清时的道书《太上无极苍墟东华王公木父宝忏》称之为“东华大司命少阳帝主王公木父天尊”,上述南宋后所见的道典,都是将木公(东王公)、青童君和东华帝君相合为一神;而东王公(木公)和扶桑太帝,则被误分为二神。详细论说,请见笔者《扶桑太帝东王公信仰研究》《第一章 绪论:男仙之首、元阳祖气、日君神格的东王公及其神格转变》

南宋道教经典中的东华木公青童君,是由东华木公和青童君二神,在南宋时被道士误合而成为一神。魏晋南北朝上清派道典中,东华木公,即是扶桑太帝东王公,和西灵金母西王母,是神格相对的男女二仙。青童君也称东海上相青童君,是后圣金阙帝君的上相,其地位远低于扶桑大帝。

(二)全真教与扶桑太帝之关系

全真教的代表人物有五祖七真之说。全真教五祖为:东华帝君、钟离权、吕纯阳、刘海蟾、王重阳。七真为王重阳七位大弟子,依序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王重阳为全真教之创始人,而王重阳则往上追溯该派之师承来源,以为全真教派为东华帝君所传。由太上老君传西王母,西王母传东华教主。

[元]彭致中编《鸣鹤余音》卷三收有题名王重阳撰的《满庭芳》词云:

汝奉全真,继分五祖,略将宗派称扬。老君金口,亲付与西王,圣母赐东华教主。东华降,钟离承当,传玄理,富春刘相,吕祖悟黄粮。登仙弘誓愿,行缘甘水,复度重阳。过山东游历,直至东洋。见七朵金莲出水,丘刘谭马郝孙王。吾门弟,天元庆会,万朵玉莲芳。

上引王重阳这首词,说全真教出自老君传西王母与东华教主,再传钟离权、吕纯阳、刘海蟾、王重阳及七真,基本上和后来南宋末李简易《玉谿子丹经指要》中《混元仙派之图》传承表所说相近 ,应是李简易所据以列表的资料来源,文中刘相(海蟾)摆在吕祖前,是为了词的格律而使然。

又,《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说:

丹阳又问:“何者为三命?”祖师答曰:“《黄庭经》云:存精是元始天尊,存神是太上道君,存气是太上老君,名曰三命也。然后再寻三命,枉费工夫。神气相同,太上再留方便之门,转化人道常有也。在三者,东华帝君是心也。化十方诸灵,大帝是肾也。除此外不可寻也。”

上文中引到了《黄庭经》,但所引的文字,不见于内外景《黄庭经》中,当是彼时以《黄庭经》为名的内丹书,并不是一般所认知的内外景二部《黄庭经》。文中“化十方诸灵”的大帝,疑是玉皇。三清为精、气、神,东华帝君为心,大帝为肾,说明了内丹修炼不外于炼化精、气、神,及使坎(肾)、离(心)之阴阳二气交媾。

王重阳《满庭芳》及《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的东华教主、东华帝君,以其由太上老君传西王母、传东华教主看来,应是指扶桑太帝东王公,至南宋后被误合而成为东华木公青童君。

王重阳的弟子玉阳子王处一(1142年-1217年),即以为东华帝君是东华木公青童君,简称青童君。王处一《云光集·卷三·吟》云:

《青童吟》:寂寂寥寥一醉中,萧萧洒洒喜颜红;清清静静全真理,默默虚虚守内容。细细绵绵吞紫瑞,澄澄察察饮霞风。盈盈聚聚天光结,杳杳冥冥立祖宗。遇遇遭遭超彼岸,端端的的话真空。灵灵俏俏仙家乐,喜喜欢欢度岁丰。

王处一《云光集·卷三·吟》:

《教授吟》:师游东海道方行,从此玄门日日兴。至教人天扶圣化,法言空外契黄庭。壶中密炼全今古,斡运璇玑宇宙清。气化本源无漏体,神真一点碧霞精。冲开玉藏通三宝,放出圆光射五明。

王处一系王重阳弟子,为七真之一。《青童吟》诗中似乎可以看出全真派的吐纳内丹修炼法门,出自青童君,所以有“清清静静全真理,默默虚虚守内容。细细绵绵吞紫瑞,澄澄察察饮霞风”之说,而由“杳杳冥冥立祖宗”,更可以看出王处一是以青童君为教派第一祖。又,《教授吟》说:“师游东海道方行,从此玄门日日兴。”一方面解说王重阳在山东传道,一方面也可解说全真教源出东华木公青童君,东海为青童君所居处,和青童君关系至为密切。

青童君,又称方诸东宫东海青童大君 、始生青真东华玉宝高晨大司马上相青童君 、东华方诸宫高晨师玉保王青童君 、九微太真玉保金阙上相太司命高晨师东海青童君 、方诸青童君、东华青童君、青君,详见笔者《扶桑太帝东王公信仰研究》第七章《青童君之职司、传经及其与扶桑太帝之关系》 。王处一的《青童吟》,以青童君为创教主,青童君即是东华帝君。

又,[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五·玉阳王真人》说王处一“七岁遇东华教主,授以长生久视之诀”。 再加上王重阳词中的东华帝君等文字看来,王重阳、王处一的东华教主即是东华帝君,也是“杳杳冥冥立祖宗”的青童君。青童君在南宋道经中被称为“东华木公青童君”。汉魏南北朝时,青童君原和木公(扶桑大帝东王公)为不同之二神,但至南宋被误合为一,虽取名为“东华木公青童君”,或简称青童君,但其主要神格则以东华木公(东王公)为主,全真派所倚重的《黄庭经》,即为扶桑太帝东王公(木公)所传。

有关黄庭经对全真教的影响,请见笔者《全真三祖考略及其修行法门研究》第一篇《全真教初祖东华帝君考略——兼论东华木公与东华帝君之关系》及第四篇《东华帝君所传〈黄庭经〉对唐宋内丹修炼法门的影响》。

六、结语

《黄庭经》沿承周秦之修炼法门,有恬淡寡欲、清静无为之养神法,及引气行身、存思内神、吸食天地日月精气、坎离交媾等养形法。

《黄庭外景经·中部经·作道章第十》将养神称为“养性”,养形称为“养命”。[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务在顺理章第八十九》沿承养性、养命之说。[隋]苏元朗《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唐]吕洞宾《敲爻歌》将二者称之为修性、修命。宋元以下,金丹修炼,皆沿承隋唐修性、修命之说,以为二者不宜偏废,称为性命双修。

《黄庭经》在内丹方面,以黄庭为修炼处,以坎离二气为修丹之原料,藉由意念为媒介,媒合坎一离二之气,使聚于中土,相结合成金丹,其说对汉代内丹说有深远影响。东汉《周易参同契》“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的说法,即是源自《黄庭经》的“三五合气要本一”。旨在以戊己土(意念)媒合坎水、离火阴阳二气,使之交媾成丹。

又,《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下部经第三·昼日章第十七》说:“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旨在说明坎离阴阳所藏位置及经行方向,坎水阴气由北方向酉西行,离火阳气由南方向卯东旋转,酉金卯木,金木相克,转而交媾相合。《周易参同契》也有“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坎水西行至酉金之位,离火东行至卯木之位,卯东(木德)、酉西(金刑),龙虎刑德并会,相见欢喜之说。

《黄庭经》内丹坎离交媾说,除影响《周易参同契》外,对金代全真教派也有深远影响。《黄庭经》以黄庭为修真聚气处,以为黄庭在脐后两肾前之中间位置,全真教派更把黄庭的位置具体化,确切说明黄庭是在脐后一寸三分之处,全真教派以黄庭为玄关一窍,是金丹安炉立鼎之所。

全真教派除以黄庭为修丹处外,并重视《道德经》《黄庭经》《黄帝阴符经》等道书,同时也把传授《黄庭内景经》的扶桑大帝,视为全真教派的创始人,是全真五祖的第一祖,称之为东华青童君,或东华帝君。

今日道教最大的两大教派,分别为:正一派、全真派。此两大教派,皆深受《黄庭经》的影响,东汉时正一派以《黄庭外景经》为该派之教典;而金元的全真教则以《黄庭内景经》之传经神祇扶桑太帝(南宋后称为东华青童帝君)为该派的创立者。 7NdXDHNZUGFnVJe60+Zifa9MourLXPhzJ0djAVy4lI84Rxl0bHed0bjbO/qLkj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