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最澄与日本茶道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宁波地区由县升为州,因为当地有一座四明山,所以朝廷将它命名为“明州”。从此,这个新名字作为一个显赫的政治单元横空出世。

明州的兴盛,除了基因里自带的地理、区位优势,还有四个加持因素:

第一,海上丝路相对于陆上丝路的比较优势。作为陆上丝路的主要运输工具,一峰成年雄性骆驼——“沙漠之舟”,可以驮150公斤左右的货物;即便是一艘载重量5000公斤的小型帆船——“海洋之舟”,也相当于一支30多峰骆驼的驼队,更别说中型与大型商船了。唐代,中国船只普遍采用了钉榫接合技术,保证了船的坚固性;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解决了船舱漏水问题;掌握了季风的规律,提高了帆船行进速度,海运风险明显降低。而陆上丝路需要穿越多个国家,常常被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所阻断。加上陶瓷、珊瑚之类的易碎品,经不住陆路颠簸,只能走海路。这也是大唐失去西域以后,陆上丝路日渐沉寂,海上丝路不断兴盛的主因。

第二,“衣冠南渡”带来的产业升级。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导致了两次“衣冠南渡”,大批人才进入江浙地区,使之成为丝绸、茶叶、瓷器的主要产地,宁波的“甬绣”与“蜀锦”“苏绣”齐名,越窑的青瓷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天台山、四明山的茶叶是茶中上品。而这三大特产,恰恰是海上丝路的紧俏商品。

第三,杭甬运河开通。唐代开凿了从明州到杭州的杭甬运河,从明州驻地三江口出发,循姚江西上,过曹娥江、钱塘江就可直达杭州,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就可到达中原。

第四,南岛路开通。日本与新罗关系破裂后,前往登州的北路受阻,日本不得不开辟从九州岛南下,经琉球群岛中部前往明州的南岛路。

基于以上原因,明州一跃成为与交州、广州、扬州齐名的唐代四大名港之一。大量日本人在此登陆。

有一个留学僧,叫最澄,俗姓三津首,据说有中国血统,是汉献帝的后裔。他12岁出家,20岁在东大寺受具足戒,有幸阅览了鉴真带去的天台宗经文,从此对天台宗情有独钟,并梦想有朝一日到天台宗的起源地天台山受教。正好日本组建遣唐使团,他欣然报了名。

贞元二十年(804),最澄以“入唐请益天台法华宗还学生”的名义,带着弟子兼翻译义真,加入了第十二批遣唐使团。

跨海之旅一如既往地艰难,途中多次遭遇大风,船队也被风浪吹散。正使藤原葛野麻吕所乘的第一艘船,随风漂到福州;最澄搭乘的由副使石川道益带队的第二艘船,在海上漂了20多天,才幸运地抵达明州。37岁的最澄因为船只长时间颠簸,在海上就生了病,靠着对天台山的向往,才支撑着病体没有倒下。

从明州上岸后,副使石川道益在向明州刺史孙阶递交外交文书后,马不停蹄地赶赴长安。生病的最澄也拿到了孙阶签发的度牒,但只能在原地休整。

十多天后,康复的最澄才带着义真前往台州。在台州,他受到了刺史陆淳的热情接待。为了方便他抄写佛经,陆淳还赠给他大量纸张。在天台山期间,他一边学习天台宗教义,一边雇用几十人誊抄经书。离开时,陆淳亲自为他签发了返程度牒。今日本京都的千年古刹比叡山延历寺,仍保存着这份度牒,被奉为日本一级文物,史称“明州牒”

回国后,最澄以天台宗经义为主,融合了台、密、禅、戒各宗的教义,在比叡山创立了日本天台宗。比叡山天台宗以《梵网经》为律,推出了“十重四十八轻戒”,倡导“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提出在家或出家都可受戒成为菩萨,公开宣称天台宗为大乘戒,鉴真及其弟子们的奈良六宗为小乘戒,从而引发了日本佛教界长期的律仪之争,有时双方甚至到了口不择言的地步。

是与非的矛盾不是悲剧,是与是的冲突才是悲剧。在漫长的历史和人生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多问题可能有多个解法。鉴真派的戒律很成体系,很有权威;最澄派的戒律自成一体,也能自圆其说。我这样说,是站在佛教本土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最澄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真正让人生燃烧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不是唯唯诺诺的顺从,而是活生生的问题,尤其是火花四溅的批判性思考。

此外,最澄对中日文化交流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将中国茶道引入日本。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饮茶已经十分流行。这一风尚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寺院,大部分得道高僧都喜欢品茶,茶和茶道甚至成了修行的一部分。在天台山,最澄很快就学会了饮茶、品茶和中国的茶道。在他回国的行李中,除了佛经、佛器,还有浙东茶叶和天台山、四明山的茶籽。

回国后,他把茶籽种在比叡山延历寺、日吉神社等地,结束了日本列岛没有茶树的历史。他把种出的茶叶敬献给了嵯峨天皇,还向天皇详细介绍了中国茶道。此后,茶文化在日本生根、发芽、开花,最终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理念的日本茶道。

如今,日本茶道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血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 3mCJfoUInzVlD069AxTiLNKQHXwa9qbL3cvtnZRES9eqEcpXnP50hcyYeyLruu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