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下西洋

作为一名久居深宫的太监,能承担如此使命,无疑是无上的荣誉,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尽管他听到过前辈关于出海的故事,但那毕竟是遥远而模糊的记忆,况且远洋航海前无古人,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郑和以特有的缜密和开阔的视野开始了航海前的准备。

搞调查,绘地图,搞装备,造大船,夜以继日。

出行的日子终于到了。

明朝永乐三年(1405)7月11日,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浏河入海口桅杆林立。郑和与王景弘,肩负着大明帝国的神圣使命,即将开始伟大的首航。多少天来,这里汇聚了208艘宝船、战船、坐船、粮船、水船、马船,还有27800名整装待发的将士。其中62艘宝船,载重量多达1500至2500吨;供正副使乘坐的旗舰——一号宝船,长125.65米,宽50.94米,排水量2000多吨,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桅杆长10余丈,每只铁锚重3000多斤,乘员达上千人,船上备有航海图、指南针等世界最前卫的航海设备,是15世纪全球最大最豪华的船。战船,是专门用于护航的兵船,长约51米,宽约19米,有5根桅杆,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铳、火炮、火球等热兵器和标枪、刀剑、弓弩等冷兵器,吨位较小,水面作战机动灵活。坐船,负责承载将领军官,长约68米,宽约27米,有6根桅杆,主要用于防海盗袭击和水上、陆上作战。粮船,长约79米,宽约34米,有7根桅杆,装载着将士们一年的口粮,按每人每天消耗一斤半口粮计算,每天耗粮41000斤,合417石,储备一年的口粮需要153000多石。水船,用来装载淡水,大小与粮船相同,按每人每天餐饮、卫生需要2000克淡水计算,每年需用水2万多吨。马船,是快速的综合补给船,长约105米,宽约42米,有8根桅杆,不仅装载着船队的油盐酱醋茶酒烛等生活必需品,还满载着西方奇缺的丝绸、瓷器、茶叶、金饰、银器等,而且还能参与快速水战。整个船队编为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舟师即舰艇部队,所属战船按编队分为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司职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

“起锚”令下达后,江流岸凝,帆起舟行。人们分明看见,驶出港湾的不再像一支船队,更像是由无数巨轮拼接成的一座漂移的岛屿,一方流动的城市,一个缩小的王朝。为了纪念这个非凡的日子,7月11日已被定为中国航海日。

船队行至福州(今福建长乐市)暂时停泊,伺风开洋。待东北季风起,船队扬帆起航,途经近十个国家,先后到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直到永乐五年(1407),这支超级舰队才带着荣誉和疲惫返航。

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共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中南群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国、印度、伊朗、阿拉伯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他为世界文明交会树立了光辉典范,是举世公认的海上巨人,是与亨利王子、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比肩的世界级航海家,是海上丝路的开拓者,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可以说,用任何语言赞誉他,都不过分。因为在时间上,他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到达印度海岸早93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0多年。在规模上,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不少于260艘,人员在27000人左右;而哥伦布首航只有3艘船,90人;达·伽马首航只有4艘船,170人;麦哲伦船队只有5艘船,265人。在航程上,郑和七下西洋航程累计近10万公里,绕地球近三圈。

最后两次航行,老皇帝已逝,郑和也年逾古稀,精力不再,但他离不开家一般的舰队,舍不下奋斗了一生的航海。尽管有人以年事已高规劝他,但他初心不改,仍如期走向太仓。

宣德八年(1433),28年的海上漂泊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62岁的郑和病逝于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的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他带着大海基因而生,最终魂归大海,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世事沧桑多变,却万变不离其宗。 EomPsIkpdWit9e1dvdFXX9tkGRr94kH/+gd3WvNtGwEaqfYH5hxRmTa+fuERfl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