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位置看,处于长江沿岸的太仓,与同处于长江沿岸的南京,只有一天的水程,水上距离360公里,是距离南京最近的良港,选择太仓作为起航地,便于朝廷与船队联系。太仓位于娄江入海口,是太湖的泄水干道,也是苏州理想的外延港,外可通海,内可与太湖水系及大运河相连。另外,负责为大明远洋船队造船的是福建造船厂和南京龙江宝船厂,太仓恰好处在两大船厂之间,易于造好的宝船集结。
从气候条件看,这里四季分明,春秋季是季风交替时段,而季风对航海而言至关重要。宋代诗人王十朋在诗中描述太仓说:“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
从物资储备看,它既是朝廷的仓储重地,又是著名的粮食产地。俗话说,苏州熟,天下足。元代,朝廷从苏州征调的粮食,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大明建立后,朝廷在太仓南码头扩建了海运仓(今太仓市科教新城),建成仓房919间,储存粮食几百万石,俗称“百万仓”。太仓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可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丰厚的物资支撑。
从人才状况看,这里外商云集,水手众多,能够为远洋航行提供必需的翻译人才、贸易人才和水手。譬如太仓卫副千户周闻,从第三次下西洋开始,一直是大明船队的一员。太仓卫军士费信,通晓阿拉伯语,熟悉西洋风情,作为翻译和教谕,先后四次下西洋,后来将下西洋的见闻写成了《星槎胜览》一书,基于他在中西交通史上的特别贡献,今天南沙群岛北部的一座岛屿,被命名为费信岛。
从防卫状态看,当时海盗盛行,大明船队必须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大元末年,朝廷在太仓设立了水军都万户府。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占领太仓后,训练了一支几万人的水军。朱元璋灭亡张士诚后,也在太仓建立了巡缉海盗基地。如此看来,太仓既有张士诚留下的大量船只,又有一支强悍的水师,为远洋船队保驾护航不存在任何问题。
诸多优势集于一身,太仓成了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