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虽然错过了列强瓜分世界的黄金期,却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通过建设一个“样板殖民地”向世界证明,德国在经营殖民地方面同样能超越英、法老牌帝国。这个样板,就是地理条件极佳但城市基础极差的青岛。
说起来,德国已在这片风景独好的海滨徜徉了十几个春秋,欧洲的城市美学也随着德国的殖民野心一起来到青岛。为了彰显殖民者的能力,光绪二十五年(1899),德国人公布了青岛第一份建设规划图,制定了城市建设服从港口建设的原则,立志把青岛建成一流港口城市。在城市规划中,采用了欧洲的理念,如建筑密度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下,必须采用透空围墙,必须在建筑之间、道路两侧遍布绿植等。把城市划为欧人区和华人区。总督府、德国领事馆、基督教堂、胶州邮政局、观象台办公楼、胶海关、胶州帝国法院、德华银行、德华高等学堂、德国野战医院、海军营部大楼、青岛火车站、海滨旅馆、水师饭店、侯爵饭店、青岛国际俱乐部、山东路矿公司、亨利王子路理发厅、安娜别墅、路德公寓等,都由德国人设计建造,涵盖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为保证建筑质量,专门从德国调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技术工人,钢材由克虏伯公司从德国运来,外立面采用当地的花岗岩细方石构筑。为确保绿化效果,专门设立了“林务署”,不遗余力地引入法国梧桐、银杏等树种。这里的德国士兵、侨民以及欧洲商人,都吃上了面包,喝上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光绪三十二年(1906),投产仅三年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除了天空、海洋和气候未变,几乎整个青岛都打上了德国烙印,德国侨民一度超过30万。此时的青岛,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和军事堡垒,而成了一座建筑高低错落、红瓦绿树相间、碧海蓝天衬托的个性化城市。以世界先进理念、技术建设的青岛港,一经建成就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港”。青岛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香港、上海,成为蜚声全球的“样板殖民地”。
在德国人看来,99年的租期不过是一个纸上的数字,他们将永远占有这个梦一般的东方海滨。而在中国人看来,城市面貌再美丽也掩盖不了自身被殖民、被占领的屈辱。
变故发生在1914年。
是年夏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法国、俄国为首的协约国,终于撕下伪善的面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趁德国忙于欧洲战事之际,早就对胶州湾垂涎三尺的日本帝国悍然出兵。8月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胶州湾海面。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在胶州湾的租借地无条件地转让给日本。苦心经营青岛多年的德国人,显然不愿意忍痛割爱,便婉转地提出,如果日本把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可以考虑将青岛交还中国。这样的条件,无疑将谈判推向了死胡同。23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派出陆军从龙口向青岛挺进,海军则直接封锁了胶州湾的进出口。作为日本的同盟,英国也派出军队对德作战。在德军的顽强抵抗下,日英联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调整作战部署,日本甚至出动空军对德军阵地进行轰炸。10月31日,日军向青岛发起总攻。11月7日,青岛德军投降。11日,日英联军以征服者的姿态举行入城式,宣称是“世界大战开战以来对德胜利的第一仗”。
按照国际惯例,日军应主动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日本借口欧洲战事尚未结束,拒不撤军。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中国公使日置益与袁世凯秘密会晤,递交了14条特殊要求,内容包括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不得将山东内地或沿海岛屿租让给日本之外的国家;在南满,日本延长租借地和铁路的使用期限,日本人可以任意居住、往来并经营农工商业及租用土地;在东蒙,允许日本人与中国人合办农业和附属工业;汉冶萍公司可与日本商人合办,中国不得将该公司充公、收归国有或者借给日本以外的外资;在福建,中国政府答应不允许外国在沿海建造船所、军用贮煤所、海军根据地,也不借给外资自办等。另外,还有中国政府须采用日本顾问等7条“希望条款”,统称“二十一条”。“二十一条”遭到美国反对,袁世凯却接受了除7条“希望条款”之外的14条特殊要求,因为他企图把中国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日本的蛮横外交上,借机取得日本支持,实现自己的皇帝梦。5月25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二十一条”修正案:《中日民四条约》。
这是一份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完全违背国际关系准则的条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声讨四起。这份条约被迫暂时搁置。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旨在重建世界秩序的巴黎和平会议,在凡尔赛宫镜厅召开。参加巴黎和会的有20多个国家,中国也由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前,中国舆论认为,中国作为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青岛,将毫无疑义,顺理成章。
梦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在巴黎和会上,山东和青岛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作为和会五大国之一的日本代表先发制人,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由日本继承。参会的中国代表提出了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有“民国第一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慷慨陈词:“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但在这一名为“和平”实为“分赃”的会议上,正义的诉求被完全无视,“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绮丽的童话。4月30日,在与日本有密约的英、法代表支持下,和会议定,德国在山东和青岛的所有权利由日本获得。而受到蔑视与捉弄的北洋政府,竟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又称《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此前,在中国公共事务的舞台上,人民就没有在场过,因此一些官僚想当然地以为人民永远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出现。在这些官僚的固有印象里,中国民众不仅不关心政治,而且逆来顺受,但是一群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热血青年改变了历史。当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回国内,一场席卷全国的抗议运动首先在北京大学爆发。一名义愤填膺、血脉偾张的学生当场撕断衣襟,咬破中指,在衣襟上写下“还我青岛”的血书。
5月4日下午,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举行了气吞山河的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用青春、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抗争,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就连私立青岛崇德中学(今青岛九中)的校长和学生,也无惧日本军警的枪口,冒死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动员中国人抵制日货。五四运动像一场冲天彻地的烈焰,染红了苦难深重的中华大地,催发了亿万中国人的觉醒,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面对国内的巨大压力,大总统徐世昌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徵祥从缓签字,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美国国会也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世界经济和军事版图已经悄然发生嬗变。在西方,英、德、法、俄四大强国受到严重消耗,美国一跃成为地区霸主;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德国战败退出,日本则步步紧逼,在占据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台湾岛之后,如果再占青岛,就将把整个东海收入囊中,进而成为东亚一霸,美国在菲律宾和夏威夷,英国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威海,法国在广州湾、中南半岛,荷兰在东印度群岛,葡萄牙在澳门的利益势必遭受挤压。为此,西方列强决定出手。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意、日、中、荷、葡、比九国,以解决《凡尔赛和约》遗留问题为名,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在会上,日本被针对和孤立。最终,美、英、日、法四国达成《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重新划分了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美、英、日、法、意五国达成《五国海军公约》,规定了各国的主力舰总吨位;与会九国达成《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明确约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在西方列强见证下,中、日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依照《条约》,日本同意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将青岛海关、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但《附约》中仍保留了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诸多特权。 实际上,这次会议是为了阻止日本这个危险对手获得地区霸权而召开的,青岛问题得到解决只是这些努力的受中国欢迎的副产品。
国内的抗议加上大国的博弈,青岛总算保住了。
为纪念这场伟大的青年爱国运动,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每年的5月4日确定为“青年节”。
在今天青岛市政府前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火红的钢结构雕塑——火炬。这个广场,当然应该叫“五四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