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屋檐下,要懂得适时地低头。这是一种处世的柔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处处不如别人或受人限制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年轻人要想有所成就,不妨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休养生息,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可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只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将一时的逆境看做是事业的尽头、人生的灰暗角落,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相当有智慧。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在别人的势力范围之内,并且以此为生,那么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人别人的势力范围时,就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人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一个人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越是年轻,越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为人处世之道太多,就势不如人的情况而言,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要厚得起脸皮,低得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
“懂得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动手的人难免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聪明人不会因为脖子酸痛,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一旦离开想再回来,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年轻人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跟在老人身后学习是必要的。这个过程中受到批评,受点委屈都是正常的。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懂得低头,才能寻找合适的机会反击,这也是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即后来的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每到一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调做人,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宣扬,毫不避讳。隋炀帝听到这些消息,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绝路,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王朝的建立。由此可见,要想达成更大的目标,就须懂得暂时低头的道理。
当一个人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低头”时就当“低头”,千万不要强出头当“霸王”。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的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是指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的人;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远的强者。强与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揭示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终成为汉朝的创立者;项羽英雄盖世,处处张扬逞强,却成为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值得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人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斗异常激烈;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不痛不痒的抵抗,所以得以先人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抢占了胜利成果,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范增挑起项羽的怒火后又说:“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硬拼的话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了个良辰吉日,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人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大松了一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战术为自己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06 年,在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
刘邦并没有因为被项羽分封在路途遥远的偏僻之所而意志消沉,在其得力谋士的辅佐之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汉中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实力后,突然杀出汉中,将项羽打得大败,逼得一代霸王在乌江拔剑自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索。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虽然早已是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
刘邦遇强则避,适时“低头”示弱,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不知“低头”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由此可见,要想达成最终目标,在曲折变化的过程中,就要懂得低头示弱。因为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处处逞强的人,在不该逞强时懂得低头示弱,一旦得势时再抓住机遇,一举强攻,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年轻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必能在成长路上获得大智慧,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