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偶尔糊涂不碍大局

糊涂是一种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世上许多事,本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得过且过,偶尔糊涂又有什么大碍呢?

人们一向认为混沌就是世界的本质。在东方,中国有盘古开辟天地之说,有夸父身化万物之说,说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无所谓天与地,亦无所谓真假;现代科学也论证了,最初的地球上没有空气与生命,最原始的生命体在雷电中产生,在海洋中生存发展,尔后才演变出现在这样的大千世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从混沌空间走向明晰和精确:数字逻辑的严密、物理化学的缜密实验和论证、仪器仪表的精确完美。但就在这精确与严密中,人们发现了人生的苍白与无奈,连人也成了一部部精确的机器,凡事斤斤计较,追求因果必然。

在某些方面一切都清楚明白使事情反而更加苍白无力,雾里看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在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神秘”和“空灵”,所谓的“尽在不言中”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模糊朦胧产生的特别效果。

追求精确是没有止境的,研究物质组成,人们发现了分子;深究分子组成,又发现了原子;分析原子结构,又发现了电子和原子核,今后还会有人继续研究下去,但世界的无极与太极,使人们犹如闻到香味而去追寻花朵一样,无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进一步都将显得更艰难和代价昂贵,人们如一架架精密仪器在为了寻求准确而工作。

但是,什么是“精确”本身就很模糊,人们认识到“精确”的无限,于是转而研究模糊,这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巨大转变和飞跃。混沌学、模糊理论产生了。人们高兴地发现,精确远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源。而且这门科学亦开始应用于洗衣机、电脑信息产业等领域,前景广阔。

由此可见,人类的总体认知过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混沌开始,又归于混沌,中间走过了数字和精确,科学正返璞归真。

自清朝文坛奇人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四字之后,“难得糊涂”便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样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了这个纷乱的世界,于是乎,“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洲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的命题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其实,“糊涂学”并非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糊涂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纯;是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做人处世的一种智慧。 KSObnK+NOZ3UHM/mgg8GUue52iUsLHi3X4pTZ+OAIvbxjbT8hmXviTdF+yNZk3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