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渊博,文采斐然的女人,确实让人惊叹,但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你还需要化知识为财富,否则,金子深埋于黄沙,它永远还只是金子,无法脱颖而出,变成更多的财富。
创业的女人有千千万万,但你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却不易,而要超过男人那就更不简单,所以,想创业赚大钱,你的道路只有一条——把所学到的知识化为财富。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是知识不是自然变成财富的。很多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知识渊博而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因为他们都不得其门。世纪之交的人们反省自己,也反省历史。知识不可能自动变成财富,“当教授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种现象也不会自动消失。
知识在向财富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层障碍。在众多的障碍中又以人文障碍最难克服,人文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价值观的困扰。在人类传统的文化中,“君子不言利”是最高境界的道德人格。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般都崇尚淡泊名利。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财富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仍然难以根除鄙视财富、鄙视金钱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是传统学习观的制约。从古到今,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学习的终点仅仅是获取知识,而并非获取财富。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修身养性”,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知识的创造者是不会创业和赚钱的,营销知识的人却赚了大钱。认识不到知识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全世界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通病。
其实,创造财富本来就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学习的中心任务其本质上也就是在我们获取知识之后再把知识转化成财富。
在当今社会,谁掌握了知识转化成财富的技巧和方法,谁就有成为新世纪的强人的可能。就在很多人仍在为知识怎样才能变成财富而苦恼时,一些头脑精明的人已经先行一步了。
北京有一家“凤仪美容院”,闻名遐迩。但谁也想不到,它的老板杨凤,曾经是一个胆小穷困的女孩子。然而今天她依靠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杨凤第一次到北京时,兜里只揣着36块钱。接下来是拼命地找工作,杨凤曾经做过每张铅字蜡纸7毛钱的打字员,做过一个月50多块钱的宾馆服务员;为了省钱,她曾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最后是一日一餐。为了改变命运,她决定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拿到了大专文凭后,她便到了一家文化公司打工,当时这家公司正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合办一个《相约在今宵》的节目,她主动去拉赞助,赞助拉来了就参加采编,一切竟还顺利。杨凤想这就是自己一直没有放弃读书的结果,当初做出读书的决定看来是明智的。
有一次杨凤采访靳羽西,靳羽西的一番话让她回味了很久:“美容专业是一门美丽的人文事业,用你的品牌、你的双手、你的智慧,把世界上的女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她们一份自信。这是很好的职业。”
杨凤是女人,她知道爱美是女人的天性,靳羽西的话让她意识到搞美容可以赚大钱。
于是杨凤离开文化艺术中心,揣着不多的积蓄去珠海拜师学美容,她又是一边学习,一边在美容院打工。那段时间很苦,累了一天,她也没有放松自己,经常很晚了还抱着有关美容的书啃。
学习期满后,杨凤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高级美容师和主持老师的资格。她打工那家店里的老板有意让杨凤留下,杨凤谢绝了。她想回北京,杨凤觉得北京可开发的市场很大,加上自己在北京已经漂泊了近五年,早已把自己当成北京人了。
经过几番周折,最后杨凤在北京西城区的一繁华路段接手了一家不景气的酒吧,并把它改造成了美容院,这时她手中的积蓄只够交一个月的房租。好朋友劝杨凤别冒这个险,但杨凤相信风险和机遇同在。
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店,杨凤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每天,杨凤都会带着店里的几个美容师抽时间到繁华地带做宣传,为过往的女性讲美容知识,讲美容的重要性。杨凤还想了许多办法,进行感情投资,例如,包期的顾客可在三八节、国庆节、元旦任选一次享受免费护理,顾客过生日也可享受一次免费护理。这样,她们渐渐有了回头客,这些客人还经常把自己的朋友带到店里来,顾客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她又增开了两个分店。
杨凤正是靠着努力学习的知识,一步一步将生意做大,即使现在生意已走上正常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杨凤也没有骄傲,她还是同创业时一样,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她说:“现在世界变得很快,一不小心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学习才能保持生命力。”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女人拥有知识,就拥有了创业的第一要素。但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男人女人,如果不经过自身的努力是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的,也就更难把知识转化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