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出头的鸟儿易挨枪子

“枪打出头鸟。”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要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你的才华,含蓄节制,这样才能不被当做出头鸟,节节胜出。故,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

古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胜任重负的力量。这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过于聪明的人总想让自己才华尽露,殊不知,每人都会遇到一展才华的机会,要善加利用。有些才华横溢的人会把微小的才干也显露出来,使它成为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而他们的卓著才能显示出来时足以令人震惊。当你既有才华又知展示之道时,结果一定惊人。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要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

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让皇帝感到威胁,成了他的心病,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含蓄节制、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当然,锋芒不露,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但锋芒太露易遭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我们也不应矫揉造作,因为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应该是无言胜有言,巧妙的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赢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演示妙术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通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永远唯你是依。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的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种藏巧。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 a/QkG+HKbE0no89j3IXhGCJm8zpyM+EVv9YAaIzxPLrcxzU7P/cHPznvE/Ry7j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