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出生后的第二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漫长的抗日战争结束了。
这一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年。所有热爱和平与幸福生活的人们,都在期盼着尽快走出战争的阴霾,早日过上安宁太平的日子。
从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九年贵州解放前,任摩逊辗转于贵州多所学校,依靠教书养家糊口。
一九四九年,任摩逊报名参加了土改工作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起回到镇宁,参与创办了镇宁县民族中学,并担任校长。
任正非的妈妈程远昭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在那个年代,一个山区的女子能够读完高中,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她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凭着勤奋,坚持自学,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所以,在丈夫辗转贵州各地教书的日子里,程远昭也成了一名数学教师。
任正非和他众多的弟弟妹妹,就是在这个清苦而又书香怡人的教师之家里成长起来的。
二〇〇一年二月,五十七岁的任正非,回忆起自己和弟弟妹妹们在父母亲身边度过的童年时代,心里充满了伤感、思念和感恩之情,含着泪水写下了一篇上万字的回忆文章《我的父亲母亲》。
这篇文章在后来二十多年间,一直在社会各界中传播着,感动过无数的读者。
“妈妈其实只有高中文化,她要陪伴父亲,忍受各种屈辱,成为父亲的挡风墙;又要照顾我们兄妹七人,放下粉笔就要和煤球、买菜、做饭、洗衣……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她最后被评为中学的高级教师。”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
“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我家的困难就更大。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三五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能借到。”
从任正非回忆的童年点滴往事中,可以真切地看到,一种在艰辛和贫苦中形成的清正、节俭、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好家风,对任正非和他弟弟妹妹的成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有人说,一位好父亲、好母亲,胜过一百位好老师。
在任正非的记忆里,父母亲就是他最好的老师。他从父母亲那里,学到了人生的第一课。
所以,他在《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文章的结尾,满怀愧痛地写道:“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