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摄影概述

20世纪初,美国艺术家莫霍利·纳吉曾预言:“我们相信,未来不懂摄影的人,将会成为文盲。”大约100年后,这样的“未来”已经成为现实。在智能手机具备拍照功能、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记录生活和时代最直接的方式,更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字摄影颠覆了传统影像带给我们的影像感受,时代在发展,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展望未来。

1.1 摄影初探

1.1.1 摄影的含义

微课视频

摄影(Photograph)一词是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爵士在摄影术发明出来时提出的,源自希腊单词 (phos,光线)和 (graphis,绘画),两个单词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用光线绘画”。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光与影的过程和艺术,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喀纳斯早晨》(黎大志)

图1-2 《青莲》(黎大志)

摄影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表达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社交媒体平台中纯影像交流的方式愈发流行,包括新闻报道中市民摄影作品的兴起,这些现象的出现对视觉语言和当代摄影艺术的传播模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1.2 摄影的应用

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从最开始用化学材料留住影像,到现如今的数字影像,给大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摄影最初只是记录影像,随后是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我,再后来又在商业领域的传播中创造了价值,还成了社交娱乐的重要途径。摄影的4种作用介绍如下。

1. 记录影像

摄影的诞生就是为了记录,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它用自己与生俱来的记录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并给了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摄影用它的纪实性特征使人们相信它可以作为自己眼睛的延伸和记忆的载体。纪实摄影就突出体现了摄影记录影像的特性,它所拍摄的素材源于真实的生活,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摄影作品作为社会见证者,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文献的价值,作品示例如图1-3所示。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的突出代表,时刻为大众了解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提供重要支撑。

图1-3 《民俗活动》(吕不)

民俗摄影是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用摄影记录当地的风俗文化、节庆演出,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2. 艺术创作

近年来,非常多的艺术家使用摄影这种形式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在创作观念和手段上都丰富了当代艺术,扩展了艺术的视野。摄影成了当代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的媒介方式和语言方式。摄影一开始模仿绘画,如今拓展应用摄影语言,从传统影像到数字技术再到人工智能,摄影借助不同的技术传达出了艺术家不同的思想与情感。用于艺术创作的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4所示。

图1-4 《无题#20170524》(黄晓亮)

黄晓亮用特殊的摄影手段拍出了与回忆和希望相关的影像作品,作品反映了他与过往或当下社会的那层含糊不清且极具感染力的唇齿关系。

3. 商业推广

用于商业推广的摄影活动叫商业摄影,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广告传播手段和媒介,以商品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反映商品的形态、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或打造商家自身的商业价值形象。商业摄影的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有产品摄影、电子商务摄影、婚纱摄影等。商业摄影的创作方式有它的独特性,必须尊重客户的意见,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构思,明确表现目的和选择制作手法,最终结果要让客户满意。商业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5所示。

4. 社交娱乐

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拍摄一张照片变得轻而易举,随处都可以看到拍摄照片的人,如图1-6所示,社交媒介中到处都是人们拍摄的各种照片。智能手机中的修图App提供了磨皮、色彩调整、滤镜添加等自动调整功能,例如,使用自动美颜、一键美颜功能处理图片非常方便;还提供了丰富的手动调整功能,用户可以自由调节各种参数,比如面部重塑、瘦脸瘦身、磨皮美白等,还可以精细化调整人像细节。美颜App层出不穷,美颜拍摄已经不单是个人的形象展示,还是美颜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审美倾向展示,美颜技术下的审美统一化现象也是目前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现象。

图1-5 《华为手表》(张开)

图1-5为华为手表广告拍摄作品。

图1-6 《风雪中的手机摄影》(周一枝)(胶片拍摄)

在图1-6中,行人在风雪中举起手机拍摄照片。

1.1.3 摄影的类别

在摄影发明至今的近200年里,摄影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手工、机械到电子,再到数字的转变。摄影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领域结合,产生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摄影类别。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摄影可以分为3类:纪实摄影、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

1.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可以真实地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现实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纪实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7所示。

2. 商业摄影

顾名思义,商业摄影是指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一般包括产品广告、企业形象推介和特定商业活动宣传。

商业摄影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宣传商品的形象,介绍商品的特点,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等。商业摄影的范围非常广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商业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8所示。

3. 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是摄影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以摄影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艺术摄影以独特的视角和技术手段发现生活中的美、展现内心的情感和创造新颖的美学表达方式。艺术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9所示。

图1-7 《慢火车上的公益直播队》(杨抒怀)

广铁集团长沙客运段的怀化慢火车队列车值班员程雅婷与十多名同事组成了“春梅直播队”,用休班时间免费通过直播线上线下带货,致力于帮助乡亲们致富。

图1-8 《华为手表》(张开)

图1-8为华为手表商业拍摄。

常见的艺术摄影包括画意摄影、观念摄影等。

画意摄影是指按照绘画的种类和表达方式进行的摄影创作活动。观念摄影是指通过摄影创作展现某种生活现象,传递某种思想观念,引发透过现象的深层次思考。

1.2 摄影史话

微课视频

摄影术从1839年诞生至今,在技术上一直在进步,如图1-10所示,经历了从机械到自动、从胶片到数字、从颗粒到像素的演变,但其最核心的要素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即任何相机都是由透光的针孔、不透光的暗箱和感光材料这3个部分组成的。

摄影术的诞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光学成像特性的暗箱;二是具有光学记录特性的材料。摄影术的诞生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果,是近代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

图1-9 《中国景观系列》(姚璐)

该作品看似是水墨画,其实是实物照片。而且画面中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而是堆填区的垃圾。该作品让人们联想到宋代文人画,远看仿佛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图,近看却是城市中用绿色防尘布掩盖着的垃圾堆,而穿梭在“青山绿水”间的则是头戴安全帽的当代民工。

图1-10 摄影术的发展过程

1.2.1 摄影成像原理

摄影成像的原理来自“小孔成像”(示意图见图1-11),它源于公元前4世纪,我国的墨子留下了他当时针对光线观察的记录。他注意到:物体的反射光线透过一个小孔投射到一个黑暗表面时,这个黑暗表面上会形成物体的一个倒立影像。这个发现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有详细叙述。

小孔成像的发现把光和影像联系了起来。但要把影像保存下来,还需要研制对光线敏感的材料,并研究这些材料感光后的处理方法。

1. 暗箱的使用

16世纪60年代,意大利人巴布罗发现使用一个镜头代替小孔,影像的清晰度和亮度都能得到加强,他也曾经对相机做过描述:如果在一个暗箱的一端装上一个镜头,在另一端装一片未经打光的毛面玻璃,那么光线经过镜头后能在毛面玻璃上形成景物的影像,如图1-12所示,就像人眼观看事物时,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事物的影像一样。

图1-11 “小孔成像”示意图

图1-12 暗箱的使用

2. 感光材料的发明

1800年前后,英国人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试图制作“阳光图片”。他将皮革放在太阳下暴晒,皮革上未被覆盖部分逐渐变黑,而取下树叶后,便留下了白色的影子。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阻止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变黑,也没能用暗箱来记录影像。

20年后,法国人涅普斯试图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块或金属上,并希望将这个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刷术印刷出来。1825年,涅普斯用金属板代替玻璃作为承载感光材料和影像的片基,得到了可以直接用反光方式观看的固定影像。同年,他成功地用感光材料将一幅17世纪的荷兰版画《牵马的孩子》记录成像,但这只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真正捕捉现实世界并成功固定影像的是涅普斯于1826年拍摄的《窗外的风景》(见图1-13)。

图1-13 《窗外的风景》(涅普斯)

这张照片拍的是涅普斯自家窗外的景色。他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再经过薰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3. 摄影术诞生——达盖尔摄影法

达盖尔是巴黎的艺术家,早期酷爱风景画创作,后来主要从事舞台美术。1829年受涅普斯邀请,达盖尔开始与涅普斯合作研究摄影术。

鉴于“日光摄影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工作。1833年涅普斯逝世,达盖尔仍独自继续探索。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达盖尔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也称为“银版摄影法”)。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的达盖尔本人如图1-14所示。

达盖尔摄影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金属正像,曝光需要半小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被固定在专用椅子上,保持稳定。达盖尔摄影法的拍摄场景如图1-15所示。

图1-14 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的达盖尔本人

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院举行科学院和艺术院联席会议,正式认定达盖尔摄影法创立了摄影术,并将这一发明公之于世。以达盖尔摄影法为标志的摄影术的诞生,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即时捕捉、永久固定并长期保存外界影像的能力,它开创了人类直接利用视觉传达交流信息的一种新方式,为以后视觉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技术公开之后,达盖尔摄影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一度成为主流的摄影方法。

图1-15 达盖尔摄影法的拍摄场景

4. 塔尔博特与卡罗式摄影

与达盖尔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也在用暗箱进行他自己的记录影像试验。1835年,他制作出面积有2.5平方厘米的相纸负像,还可以印制正像。刚开始影像不是那么清晰,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变得清晰并于1841年申请到了专利权。

塔尔博特把他的这一摄影方法命名为“卡罗式摄影”,该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美丽印象。其方法是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待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溶液显影,硫代硫酸钠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得到纸基负像。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次纸,阳光暴晒20分钟,再经硫代硫酸钠溶液定影、水洗、晾干,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示例见图1-16)。

图1-16 用卡罗式摄影拍摄的照片

由于卡罗式摄影使用纸纤维成像,颗粒粗,清晰度低,反差大,画面效果难以与达盖尔摄影法媲美。但是,它最突出之处是使用纸基纸,成本低,采用负片系统,可以从一次曝光取得的负片上反复印制正片,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虽然这种技术在19世纪50年代后基本没有人使用,但他所开创的负片原理却成为之后摄影发展的主流。卡罗式摄影作品示例如图1-17所示。

图1-17 《开着的门》(塔尔博特)

作品《开着的门》开启的是影像通向大众之门。卡罗式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摄影术,曝光时间短,成像快,用负片成像可以重复获得影像,而且成本低。

1.2.2 摄影感光方式历史

根据摄影感光材料发展的历程,通常把摄影感光方式历史分为以下3个时代。

1. 玻璃湿版时代

19世纪50年代初期,摄影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那就是一种新的方法诞生,名叫“火棉胶摄影法”或“玻璃湿版摄影法”。虽然这个方法比达盖尔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更为复杂,但它兼具两者之长,问世以来,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因此该时期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1851年正是工业革命的高峰,英国人阿切尔(见图1-18)带来了一项用玻璃板来改进摄影品质的实验成果。他发现一种名为“火棉胶”的黏性液体,它是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是很好的胶合剂。阿切尔的方法是将火棉胶和感光化学药品的混合液涂在玻璃板上,并使之光敏化。然后,将湿的玻璃板装入摄影机中,进行曝光。曝光后,立即进行显影、定影和水洗。这一过程的特殊性要求火棉胶负片必须很快做好,并立即使用,因为火棉胶干后便不再感光。所以这种摄影方法称为“火棉胶摄影法”,也称“玻璃湿版摄影法”,使用玻璃湿版的相机与拍摄效果如图1-19所示。

图1-18 用玻璃湿版拍摄的阿切尔本人

图1-19 使用玻璃湿版的相机与拍摄效果

火棉胶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能拍摄出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的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又像卡罗式摄影那样,能用相纸进行反复印制,而且影像质量远比卡罗式摄影好。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摄影法、卡罗式摄影都快,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该方法成为当时唯一的实用摄影方法。在此期间,肖像摄影艺术迅猛发展,各种摄影艺术形式萌芽。当代湿版拍摄中,不少摄影师用铝塑板代替玻璃,拍摄完成后直接生成正像,省去了清洗的程序(作品示例见图1-20)。

2. 干版与胶片摄影时代

19世纪70年代,摄影技术又有了重大突破。用明胶代替火棉胶,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准备感光材料,新的感光材料使曝光时间大大缩短,照相机也支持手持拍摄了。之后不久,制造商生产了简化照相机和冲洗设备。这让摄影成为一般人也可以亲手实践的活动,拍摄照片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

图1-20 使用铝塑板拍摄的人像(吕不)

1871年,英国人马多克斯在《英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把溴化银混合在糊状的明胶中,使之成为明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板上,干燥之后,仍能感光,并能冲洗,而且效果很好。他的这一发现标志着摄影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明胶是用动物的骨和皮提炼而成,是一种透明液体,在正常室温下,能吸收大量的水分,体积充分膨胀,干燥后,形状不变。这些特点一方面可以使显影与定影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记录下来的影像不至于因明胶膨胀而变形,从而保证了影像的质量。直到今天,它仍是摄影乳剂的主要材料。

明胶乳剂最突出的优点是影纹清晰、层次丰富、感光度高。在室外阳光下,可以手持拍摄,而不需要使用三脚架。外出时,不必携带笨重的暗房设备和化学药品,拍摄后,可在任何时候冲洗或者可以请别人代冲。干版制造厂生产的底片要比个人制造的更稳定,质量也更好。

一个革命性的新型照相机和一个完整的摄影系统最先出现于美国。24岁的美国人乔治·伊士曼阅读了有关英国人在乳剂配制方面的发展和干版的制造资料后,发明了一个干版涂布机,并于1880年,在纽约罗彻斯特开设了一家“伊士曼干版公司”。他认识到,这种新感光材料可以使摄影达到真正简化的程度。因此,他开始把那些烦琐的工序统统排除掉,并于1888年成功制造第一台柯达照相机(示例见图1-21),并成功使用它拍摄照片(示例见图1-22)。这使得一般人能拍出他们自己的生活照片。这台照相机体积小,便于携带,能拿在手中拍摄。照相机里装有6米长的胶卷(示例见图1-23),能拍摄100张直径为6厘米的圆形照片。

胶卷都是事先装在照相机里,顾客拍完100张照片,即可将照相机寄回柯达公司,由柯达公司将胶卷取出、冲好、印好,然后再将照相机装上胶卷,连同照片寄回给顾客。至此,摄影者第一次不必自己动手配制药品和冲洗照片了。乔治·伊士曼的伟大贡献是改进了摄影方法,普及了摄影行业。他把摄影爱好者从繁杂的技术操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随意拍摄。

图1-21 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图1-22 伊士曼使用柯达照相机

图1-23 胶卷

在这一时代有重大进展的还有彩色摄影。从摄影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就憧憬着摄影不仅能真实反映事物的轮廓或面貌,还能还原现实世界的真实色彩。1861年,摄影术发明后22年,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由英国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制作出来。他采用三原色(红、绿、蓝)滤色镜分别拍摄,再以重叠放映的方式呈现彩色影像,并加工制成全彩色影像照片。尽管他的试验不太完善,但有力地推动了彩色摄影的发展,证明了利用光谱三原色重现色彩的可能性。

19世纪对彩色摄影贡献最大的是法国科学家路易·迪卡·杜豪隆。他于1868年出版的《彩色摄影法》提出一整套以三层感光乳剂为特点的彩色摄影方法,这三层乳剂分别感蓝、感绿和感红。感光材料除了紫感色性较好外,对其他颜色的感色性均低,故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色彩不均衡、不稳定的现象。早期彩色风景照片示例如图1-24所示。

图1-24 早期彩色风景照片

1902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一种天然彩色片,这种透明胶片含有一层红、绿、蓝三色混合的淀粉微粒,光线通过三色微粒的过滤而产生潜影,在经过特殊的冲洗之后可获得犹如印象派作品那样色彩浓郁的颜色。然而,这种底片曝光时间很长,色彩往往很暗,无法印制彩色照片。

在杜豪隆的设想基础上,两位美国人戈多斯基和曼内斯于1936年为柯达公司设计了第一个三层乳剂的彩色胶片——柯达彩色片(见图1-25)。第二年,德国阿克发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阿克发彩色片。用这些胶片拍摄的幻灯片,光敏度高,色彩也非常理想。这些胶片至今依然是制作幻灯片和印刷制版的主要感光材料。又经过4年的探索,阿克发公司完成了彩色负片的设计与投产,接着柯达公司也生产出了彩色负片。激烈的竞争推动着彩色感光材料的高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阿克发公司的彩色片专利不再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各国厂商纷纷生产自己品牌的阿克发产品,先后涌现了诸如“樱花”(日本)、“富士”(日本)、“伊尔福”(英国)等品牌的彩色反转片和彩色负片。

图1-25 柯达彩色片

干版与胶卷的发明促进了摄影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生产使得摄影能轻易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普通人都可以掌握的技术。在此期间,彩色摄影的发明也使得记录生活的方式发生转变,记录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加真实。

3. 数字时代

20世纪40~50年代,随着电视的推广,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将正在转播的电视节目记录下来的设备。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用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示例见图1-26、图1-27),影像行业的发展由此改变。

数码相机是集光电、机械、电子于一体的产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储存和传输等元件,具有数字化存取、与计算机交互处理和实时拍摄等特点。光线通过镜头或镜头组进入相机,通过成像元件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影像运算芯片储存在存储设备中。数码相机的成像元件是CCD或CMOS,成像元件的特点是光线通过时能根据光线的强弱将光线转化为不同电子信号。

图1-26 工程师赛尚与第一台数码相机

图1-27 第一张数码照片

1995年,柯达公司向市场发布了其研制成熟的民用消费型数码相机DC40,这被很多人视为数码相机市场成型的开端。在这之后,数码相机CCD的像素值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更新,拍摄的图像效果也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了传统相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更新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成像质量越来越好,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数码相机的CCD元件如图1-28所示。

数字技术的出现是摄影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摄影从此进入数字时代。摄影的数字化对摄影技术、艺术技巧和摄影观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图1-28 CCD元件

1.3 摄影的未来

1.3.1 数字摄影器材发展趋势

摄影所具有的记录性、纪实性、艺术性是其他媒介不能替代的,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等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在未来发展中,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要在1英寸(1英寸≈3.33厘米)以上,低于1英寸的一定会被手机取代;运动相机也会继续发展,会越来越接近穿戴设备电子产品(概念图见图1-29),成为手机的延伸;中画幅相机的价格也许会慢慢降下来,其市场和全画幅高像素相机的市场出现重叠部分,但是中画幅相机的镜头很难变小、变轻。数码相机最核心的部分感光元件的进步是可以期待的。在光学镜头部分,可以期待柔性镜片、液态镜头的研发,通过材质的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镜头。

图1-29 穿戴设备电子产品概念图

1.3.2 摄影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摄影是技术与审美、艺术与媒介、工具与人文、精英与大众的复杂综合体,摄影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学科的交融和支撑。在当今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摄影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的交叉性也越来越强,社会对新型的多学科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增加,学校要从招生开始实行改革,培养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对国内外摄影教育的研究进行对比发现,目前打破专业边界,在大艺术和大传媒学科背景下发展摄影教育是一大趋势。全面艺术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摄影学科的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思维方式,联系最新的社会问题和媒体形式,利用摄影进行艺术探索和情感表达,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和呈现这个世界。摄影设备智能化之后,表达意图的方式更加多样,对创意、审美、艺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跨专业和跨学科发展将是我国摄影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解决了大的方向问题,然后才是摄影教育的实际问题,如招生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授课方式、设备器材等。

1.3.3 摄影的守正创新

摄影作为重要的表达媒介,从发明至今一直受到材料的限制,从影像的获取,如小孔成像、达盖尔摄影法、数码摄影,到影像载体的发明,如银版、玻璃湿版、干版等,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能表达出创作者不同的想法。这些载体不同于现如今的数字存储技术中的虚拟载体,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实物载体可以满足大众的观看需求、收藏需求和留存需求,在今天也依然有存在的意义。至今仍有人在创作现代版达尔盖摄影法摄影作品(示例见图1-30)、蛋白影像作品(示例见图1-31)等。影像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感与唯一性部分地满足了影像艺术创作和稳定保存的需求,但其工艺的技术难度和这些影像的特殊属性问题是我们要面对的。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制作工艺的结合,在不久的未来,这些传统的工艺可以再获新生。

图1-30 现代版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作品

图1-31 蛋白影像作品(吕不)

1.3.4 AI摄影

AI摄影是指用AI绘图软件(如Midjourney等)生成影像。施令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想象出一个画面,然后用简单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发出命令提示,等待AI绘图软件生产照片,再从生产的照片中捡拾自己满意的照片留存。这个过程已经超出了传统摄影的概念和意义,重新定义了摄影。用Midjourney生成的影像如图1-32所示。

图1-32 用Midjourney生成的影像(吕不)

生成影像的指令:一个眼神坚定的女孩,站在花墙前,周围环绕着红色气球,上半身特写,直视镜头,现代,边缘柔和,细节模糊,动感十足,胶片电影质感,写实构图,电影场景,超细节,超强的空间感,超高清摄影,色彩丰富。

小结

本章先介绍了摄影的含义、作用和类别,然后介绍了摄影的发展历史、成像原理与感光方式历史,最后介绍了对未来摄影发展的期许。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摄影发展的整体脉络,为今后的系统学习打好基础。

思考与训练题

1. 摄影技术的进步对我们学习摄影有什么影响?

2. 对于传统摄影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能做些什么?

3. 尝试使用AI绘图软件生成摄影作品。 gSz23ml4hnWB+o+MlmdblwIyOSAXADoUXVOzDH9fH3i2T0WU0fBzReJRkJo+76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