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别让烦怨成为孩子追寻幸福的绊脚石

假如你只能为孩子的一生送上一个祝福,你会送什么?

超过九成的家长的答案想必都是——幸福。

哈佛大学的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他那门风靡全球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中提出,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的过程。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终点。父母仅仅祝福孩子幸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追寻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而阻碍孩子拥有幸福的最大绊脚石就是“烦怨”。

烦怨长什么样?

我在网络平台上看到过这样的视频片段:

在商场中卖玩具的柜台前,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哭闹着要买一个新玩具,抱着妈妈的腿在地上打滚,而妈妈一边呵斥一边拽着孩子的衣领;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不知道家长说了什么,一个小学生愤怒地站起来把碗掀翻在桌上,然后扬长而去;

一个初二的女孩坐在床边,声嘶力竭地对着父母哭喊着:“都怪你们!”“我恨你们!”;

孩子想玩手机,奶奶不给,孩子就冲过去对奶奶拳打脚踢;

…………

暂且不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只是看到这些画面,隔着屏幕,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孩子和养育者双方的烦怨。北京一家机构对3000多名中学生进行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在“你对父母的态度”一项里, 有56.28%的孩子 选择了 “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在这样相互烦怨的关系中,又怎么可能发展出追寻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呢?

即使孩子的行为还没有发展到这样极端的程度,我们也可以从孩子对人、对事的行为态度里看出烦怨的端倪,比如:他们喜欢说长辈、老师、同伴的各种不好;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会怪到别人身上;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比如吃饭、睡觉、读书、写作业),也很容易情绪不好,嘟嘟囔囔,有诸多抱怨。也许你觉得这些只是小孩子任性的表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自然会好。其实不然。你想想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成年人?他们常常表现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多为自己付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一出问题就说“都是别人造成的”,只想索取而不思回报……

烦怨是一种极具“腐蚀性”的心态,如果孩子从小被这样的心态影响,就如同背着“烦怨垃圾袋”成长,走到哪里都散发出消极的气味。最可怕的是,他们不自知,而父母可能“久而不闻其臭”,可是别人会避而远之。在这种心态下,孩子很可能走向幸福的反方向。

别让孩子背上“烦怨垃圾袋”

烦怨是如何形成的?

在“极简教养”父母训练营里,常常有父母感到疑惑:“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条件这么好,物质上要什么有什么,情绪上也是一家人都照顾着。比起我们小时候,他们幸福多了,怎么反而更容易烦怨呢?”

中国有句老话:喝酒三分醉,吃饭七分饱,做人八分刚刚好。喝酒十分醉,吃饭十分饱,长此以往,是给身体惹祸。而总是追求心中十分的满足,往往就是心祸的源泉,也就易心生烦怨。

美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华莱士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皮鲁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糖果不见了。那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于是,皮鲁着急得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皮鲁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皮鲁打着滚哭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眼看到了午夜12时,糖果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到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被特殊照顾,一切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看的都先紧着孩子,让他一个人享用;一家人围着孩子打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哪怕超出父母的能力范围也要想方设法满足……日积月累,便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所有的事情都要顺着我的意愿来,我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有的事情不能顺着他了或者你做不到了。正如网友所说,帮一个16个月大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到了那一天,孩子心里可能就会产生烦怨:

你竟然不能如我愿?

你竟然不听从我的?

你竟然不能以我为中心?

你竟然让我吃了亏?

你竟然与我争东西?

我竟然得不到你的信任?

随着烦怨而来的是孩子内心的焦虑、痛苦、恐惧,甚至崩溃。孩子的烦怨不过是其内在状态的外显,如何才能从一开始就减少孩子心中的烦怨呢? aigESX9zfjMQQjL9Gspu2RZ4HHN179R4qQYHVv5ktzdzgMSwt+7+3HA71901KT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