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的传说在西方文化中广为流传。巴别塔也被称为通天塔,“巴”是门的意思,“别”是上帝的意思。《圣经》说,人类试图建造一座通天的巨塔。那个时候,大家都讲一样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建造中的巴别塔很快便直插云霄。此举惊动了上帝,他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于是,上帝有意打乱了人类的语言,增加了大家的沟通障碍。这样,人们彼此间开始起异心,乃至产生仇恨。如此一来,人心就开始涣散了,自然也无法齐心协力继续造塔来通天了。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将天与地隔绝的传说,这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件大事,在很多书籍中都有记载,说它是“变相的阴阳二神开天辟地的神话”。相传远古之时,天和地是相通的,到了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的时候,他让重、黎二人将天地隔绝了,从此凡人就再也无法上天了。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中的颛顼像。
颛顼原本是北方的天帝,统治着北方的大片区域,所谓“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一共达到“万二千里”的范围。不过,在成为北方天帝之前,据说他还做过一阵子中央天帝,也就是宇宙间的最高统治者。在此期间,颛顼做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也就是说,颛顼重新建立了天上的秩序。另一件便是所谓的“绝地天通”。
对此,《国语·楚语下》说,“古者民神不杂”,天地有序,人各司其正,因蚩尤之乱,“民神杂糅”,人人皆巫史,天下秩序大乱。所以,颛顼重新任命司天司地之官,“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的起因是蚩尤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作乱,导致神灵和子民混杂,并且将下方的平民百姓都给带坏了,很多人跟着蚩尤干了不少坏事。起初,苗民作为黄帝和颛顼的后裔并不听从蚩尤的煽惑。但是后来,他们还是被蚩尤用五种残酷的刑罚所要挟。于是,这些神的子嗣便违背了先前众神和苗民所订的盟约,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蚩尤胡作非为。为了恢复天下的秩序,颛顼让重、黎二神再次开天辟地,彻底切断了天地之间的联系。
绝地天通的神话在真实的历史中应该是有根源的,这很可能反映的是不同的原始部落之间发生冲突而引发战争的情景。这种混乱场面在传说中经常被提到,所以就有了黄帝和炎帝的斗争,以及蚩尤蛊惑被压迫的苗民起来与黄帝做斗争的神话。颛顼只好绝地天通,确立独尊之神,新的宇宙秩序出现了。所以,这些上古神话可以说是对于新秩序诞生过程的一种隐喻。
绝地天通中的重、黎二人也是传说中的天文官,或许比羲和的年代还要更早。《史记·天官书》记载道:“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左传》也说:“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由此看来,重、黎可以算是早期的天文学家。
《国语·楚语》中曾记载有这样一段话:“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天地一绝,重和黎也就分了家。“重实上天,黎实下地”,也就是所谓的“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这两句话到了《史记》中就成了“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钦定书经图说》中的“帝命重黎图”。
这里的“南正”和“北正”都是官名,而“重”和“黎”是人名,不过“重”和“黎”后来也演变成了官名。那么,二者分别又是干什么的呢?所谓南正就是指太阳到了南方中天,这在天文学上叫“上中天”。太阳上中天的准确时刻在天文观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们能够由此较为精确地测定南方,从而可以定出东、南、西、北的方位。其次,还可以定出午时,也就是一天之中时间的中点,这也是时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今,我们还将白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部分。此外,可以据此定出夏至和冬至。具体方法是: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长杆(一般长八尺),然后不断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一天当中日影最短的时候便是太阳上中天的时刻,也就是所谓的午时。如果观测得久了,就会发现午时太阳影子最短的一天,它对应的就是夏至,而太阳影子最长的一天对应的就是冬至。从某一年的夏至到下一年的夏至,或者从某一年的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刚好是一个回归年。相应地,夏至到冬至间的平分点就是秋分,冬至到夏至间的平分点就是春分。
“南正”是负责测量日影长度的司天官,负责确定回归年的长度,以及二分、二至的时刻。“北正”则负责观测大火星,以授民时。他们一个专门管制历,一个专门管农事,职务上有所分工。
“北正”又被称作“火正”,即《左传·襄公九年》中所说的“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这段话提到尧派阏伯到商丘去担任“火正”一职,阏伯的后裔相土世袭了这一职位,而相土则是商人的祖先。“火正”又是干什么工作的呢?这个职位专门观测大火星,是这颗亮星的司官。每年当大火星在傍晚出现于东方的时候,也就到了该播种的季节。因此,火正黎实际上是观测天象以确定农时,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的司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火正黎既然专门负责农事,为什么《国语·郑语》将他与火神祝融混为一谈呢?这说明这个传说的年代非常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早期先民刚开始利用火的年代。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的耕作条件下,火与农业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尸子》中有“燧人察辰心而出火”的说法,还提到“燧人上观辰星(即大火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汉末的徐干也有“燧人察时令而钻火”之说,也就是说燧人氏通过观测大火星的位置来判断季节,进而安排相应时节钻木取火的事宜。这一传说解释了燧人氏与大火星之间的关系。大火又名心宿二,是古人最早关注的恒星之一。《夏小正》里有“五月……初昏大火中”,《诗经》里也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见,大火星不但用于指导农时,而且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
古人一般认为尧帝时的羲和之官相当于颛顼和帝喾时的重黎,仅名称不同而已。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用郑注说:“重黎当颛顼之时,既为句芒祝融之官,其后即以重黎为号。故至高辛之时,再居此职。”他认为,在颛顼时担任“重”这个官职的是少昊氏的后代句芒,而担任“黎”这个官职的是高阳氏颛顼的玄孙祝融。
句芒和祝融都是自颛顼时开始的第一代重黎,到了高辛氏帝喾的时候,他们的后代仍然担任着重黎的职务。帝挚在位时,这两个官职衰废,到了尧的时候,句芒和祝融的后代才得以复职,并且改用羲和的官名。后来,又有火正黎司地的传统说法,所以人们又将祝融当作火神。
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重黎因平共工氏之乱不尽,被帝喾高辛氏所杀;其弟吴回接替他,任火正之职,仍称为祝融。帝喾封阏伯为火正,大约就在此前后。其后,又发生了三苗之乱,南正和火正的设置被中断,到了唐尧的时候才再次得到恢复。由古史传说可知,自燧人氏之后,除了短时间的中断外,观测大火等星来授时的工作一直延续到殷商时期,前后超过千年之久。
上古时期的部落分布。
后来,到了明清之际,重黎传说被当成了“西学中源说”的证据。明万历年间的进士熊明遇曾对西学非常推崇,同时他又认为“重黎氏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其后三苗复九黎之乱德,重黎子孙窜乎西域,故今天官之学,裔土有耑门”。这便是典型的西学中源观念,认为西方天文历算源自中国,只不过这些掌握历算之学的畴人因为动乱而分散于各地,才导致了中国后来被西方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