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3 如何搭建数据指标体系

老姜: 小白,通过上面的讲解,你是否对指标体系的基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呢?

小白: 是的,我已经了解了指标体系是什么,以及其对于业务有哪些价值。

老姜: 那就好,本节我们来看看指标体系的搭建流程,针对一款新产品,如何从0到1搭建指标体系。

小白: 好啊,那我们就开始吧。

4.3.1 搭建指标体系的前期工作

在构建指标体系之前,还需要做一些预备工作,核心是全面了解产品,才能让设计出来的指标更加贴近业务,而非空中楼台。

前期的准备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理解业务、划分业务、度量方向、转化指标,如图4-5所示。

图4-5 前期准备的四个阶段

步骤一:理解业务。

指标体系的价值最终仍落到业务上,因此在搭建指标体系之前,需要对业务有充分的理解。这里建议:首先,与业务一把手线下沟通,一方面了解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了解上层需要量化哪些方面的内容;其次,与负责业务不同方向的一线人员沟通,因为未来他们是你的主要需求方;最后,阅读业务近期文档,将整体内容过一遍,归总问题,多次沟通。

步骤二:划分业务。

在理解业务的前提下,建议将业务划分到不同的域上面,在域的基础上,梳理评估方向及度量指标。例如,电商型产品,可以将业务划分为用户域、流量域、搜索域、商品域、订单域、流水域等。域的划分方式不局限于这一种,可根据不同业务特性而制订。

步骤三:度量方向。

在业务划分的基础上,了解其中需要度量的核心内容,制订各模块核心评估方向。例如,用户域需要重点度量用户量级;商品域需要重点度量商品数量;流水域需要重点度量GMV、收入、净利等。

步骤四:转化指标。

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指标,完整地量化度量方向。一方面,需要围绕业务进行制订,不能凭空决断;另一方面,指标的计算口径需要明确,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总体来看,前期的核心工作内容是梳理业务,并将业务衡量的方向摸索清晰。

4.3.2 搭建指标体系的几种思路

在对业务有充分的了解后,就可以开始搭建业务指标体系了。指标体系的建设,一般会按照一定的思路模型去梳理,业界比较常见的模型主要有GSM模型、HEART模型、PULSE模型等。

模型一:GSM模型。

GSM(Goals、Signals、Metrics)模型是Google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度量用户行为的方式,用于衡量业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如图4-6所示。

图4-6 GSM模型

· Goals(目标): 明确指标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什么,用于度量哪方面的内容。日常工作中,在思考评估指标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天马行空的脑暴状态,散点的输出往往会淡化度量的目的。因此,要以目标为出发点,逐层深化,以防跑题。

· Signals(信号): 通过哪些用户行为信号可以拆解目标?度量目标是否已经完成?目标与信号之间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例如,搜索类产品的目标是提升用户在端内的体验,信号则是“提升用户访问量+提升用户搜索效率+提升搜索内容质量+提升用户黏性”等。

· Metrics(指标): 将信号拆解为可以量化度量的数据指标,明确通过哪些指标可以指导业务下一步的优化迭代。

模型二:HEART模型。

HEART(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 Success)模型同样是Google提出的,是用于梳理用户体验质量的一种思考方式,如图4-7所示。

图4-7 HEART模型

· Happiness(愉悦度): 衡量用户在产品中的体验,例如满意度、上手难易程度、流畅度等。可通过NPS(净推荐值)、分享次数等指标进行衡量。

· Engagement(参与度): 衡量用户在产品中的应用深度,例如页面访问次数、页面访问时长等。

· Adoption(接受度): 衡量用户对某一功能接受度的强弱,可包含新功能以及现有功能。例如,功能的渗透情况、消费情况等。

· Retention(留存率): 衡量用户留下意愿的强弱,例如产品通过某活动的渠道拉来了100个用户,这些用户在未来一段时间中,是否会再次应用此产品?留存有多少?流失又有多少?

· Task Success(任务完成度): 衡量最终转化或达成业务目标的用户有多少,度量目标的达成情况,例如下单成功率、完成评论率等。

模型三:PULSE模型。

PULSE(Page view、Uptime、Latency、Seven days active user、Earning)模型是传统网站衡量网页质量的模型,后被很多企业用于跟踪产品的整体表现,如图4-8所示。

图4-8 PULSE模型

· Page view(页面浏览): 衡量产品页面访问情况,通过各页面访问量级,评估用户的转化、跳转情况。

· Uptime(正常运行时间): 衡量产品非故障稳定运行的时间周期,对于产品而言,稳定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故障会导致产品的舆论及用户的流失。

· Latency(延迟): 衡量用户应用产品时的延迟程度,对于用户而言,过长的延迟等待会令用户不耐烦,甚至是流失,因此产品功能的延迟程度,常常会作为护栏指标。

· Seven days active user(七日活跃用户): 衡量用户的黏性情况,一般情况下,会关注两类留存指标,一类是 N 日留存,另一类是 N 日内留存。

· Earning(收益): 衡量用户在产品中的消费情况,这也往往是一些平台最为关心的事情。例如,针对电商平台,GMV、订单量、收入、净利等指标,往往是最终的目标导向。

以上三种思路模型是业界比较通用的。在日常搭建指标体系时,我们一般会借鉴这些思路,但除此之外,仍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调整,设计出更加贴近业务的指标体系。

4.3.3 案例详解

说了这么多理论化知识,下面分享一个案例,借鉴GSM思路模型搭建指标体系。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该产品为搜索引擎类App,根据功能可划分为搜索、信息流、小游戏等内容。这里,主要针对搜索,以用户在端内的应用流转链路为启示,找到整体的核心度量目标(即Goals),然后根据流转环节拆解到各个细分目标当中(即Signals),最后思考哪些指标可以量化细分目标(即Metrics),最终形成一套可以完整度量目标的指标体系。

搜索场景下,核心度量的目标是全面衡量用户应用该产品的体验表现,根据用户在端内的行为轨迹,将流程信号拆解为发起检索、查找结果、消费结果、深度查询/其他诉求、退出App,如图4-9所示。

图4-9 流程信号

步骤一:发起检索。

用户行为: 用户进入搜索引擎App,在首页搜索框中查询所需内容,例如搜索周杰伦。

设计思路: 此类指标用于衡量用户使用量级情况,度量该产品用户池的健康度。

涵盖指标: PV、UV、人均PV、人均Query等。

步骤二:查找结果。

用户行为: 用户发起检索后,搜索引擎展现出首页10条左右内容,用户根据所需诉求查找结果。例如,搜索“周杰伦”后展现了10条结果,用户在预览后对第一条产生了兴趣。

设计思路: 用户搜索一个Query后,必然希望尽快找到想要的内容,因此,此类指标用于衡量用户检索后查找效率的快慢,度量用户体验。

涵盖指标: 检索到首点时长、检索时长占比、首点位置、首点高度等。

步骤三:消费结果。

用户行为: 用户对于检索后的结果产生兴趣后,会点击进行消费,而消费的内容也正是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初衷。

设计思路: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希望用户有更为充分的消费行为,因此,此类指标用于衡量用户的消费强度及消费沉浸度。

涵盖指标: CTR、平均消费时长、首点消费时长等。

步骤四:深度查询/其他诉求。

用户行为: 用户在首次消费之后,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消费的内容没有满足用户诉求,用户需要再次寻找所要结果;其二:消费的结果满足了本次的查询诉求,但仍有其他内容需要检索。通过循环步骤二、三、四,完成本次检索的所有目的。

设计思路: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希望能够快速满足用户当下诉求,并能够激发对于其他内容的兴趣。此类指标用于衡量用户消费后的满意度。

涵盖指标: 主动换Query率、翻页率、PV尾点占比、Session尾点占比(Session指同一用户连续时间段内,相同搜索意向的标识)等。

步骤五:退出App。

用户行为: 用户在满足本次需求后,会退出App,至于是否还会回来,要看用户对于App的黏性程度。

设计思路: 此类指标用于衡量用户的黏性。

涵盖指标: 人均启动次数、 N 日留存、 N 日内留存等。

以上就是搜索类业务指标体系的搭建思路,你可以参考应用。

4.3.4 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你可以掌握指标体系的核心搭建思路,如果你已经掌握了精髓,那么快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用吧。 SU/jetLa8ZUVHpT8vRcp8DIM2MXSAM8lzXkBZCU8UopWqYUOoFmPDkLhrrh+g7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