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汉字的发展,自商代到今天,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绵长。汉字的形状变化异常复杂多样,尤其文献所载的字体名称和实物中所见到的字体形状,又往往对不上头,于是,给后代对于古代文字的辨识,对于古代文字发展的探索,以及对于某些古文物或古书真伪的判断等方面,都留下许多问题。

所谓字体,即指文字的形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和总风格,例如说某字是像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看它属于“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或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书家或流派的艺术风格多是指它们在一种大类型中的小分别,因为欧阳询与颜真卿的分别,不是说欧写篆书,颜写隶书,而是在他们共同写真书的条件下比较而言的。

本文讨论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和总风格。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字体风格从一大类型变到另一大类型时,常是从一些细微风格变起的,例如篆和隶现在看来是两种大类型,但在秦代,篆书初变隶书时的形状,只是风格比较潦草一些、方硬一些而已,这足见字体的演变常是由细微而至显著的。

如果再进一步追求,第一,为什么古代字体有那些变化?甚至同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字,铜器上的为什么和书籍上的不同?第二,随着字迹形状变化各命以不同字体名称,又是什么理由和根据?如秦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篆”?汉代的正体字又为什么叫“隶”或“八分”?这些问题,简单说来,即是名与实的关系和体与用的关系。

我们知道,汉字形体在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都有大小不同的纠葛。这些纠葛归纳起来可有三项,而其中第一和第二两项尤其复杂。

第一项,小篆以前的字体名称与实际形状的问题。按小篆的形状是比较明确易见的,在它以前的种种字体的名称与形状便有歧义,例如《说文解字·叙》里所提到的“秦书八体”中,小篆之前只有大篆一种,而《说文解字》书中,小篆之外却有“古文”“籀文”,而无大篆,那么大篆与古文、籀文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书把这三种并列,甚至一齐罗列各种花体字,并不分析它们的关系,这是比较省事的办法。又有的书把商周铜器上的字概称为“古籀”,这是比较笼统的办法。还有的书只从文字所在的器物种类来定字体的名称,甲骨上的称为“甲骨文”,铜器上的称为“钟鼎文”或“金文”,陶器上的称为“古陶文”,玺印上的称为“古玺文”等等,这固然比较客观,但仍未能从中看到古代字体命名的理由,也就还是不能解释《说文解字》中所提到的关于古代字体最早命名的问题。

第二项,隶与八分的异同问题。按隶这一体,秦代已有,汉至唐也有,这种同名的情况并不仅仅是后代模仿或沿用前代某种旧字样,而主要是同名异实。那么它们的具体形状分别究竟何在?还有,“八分”一词究竟怎样讲?隶和八分究竟谁先谁后?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如此等等,纠缠的时间既很久远,涉及的古代文献和实物也很众多。

第三项,其他许多比较零星的问题。例如,《说文解字》中所录古文与正始石经〔图六十四〕上的古文以及《汗简》等书中的古文为什么都是两头尖或称“蝌蚪形”的笔划?它们究竟伪不伪?又如,“史书”究竟是一种什么字体?“章草”的“章”字怎么讲?如此等等,也都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至于研究探讨的方法,在前代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偏于文字的组织构造方面的,这包括对文字的形、音、义的研究;二是偏于书写的艺术风格方面的,这包括对各种书法流派的品评、各种碑帖的考订等等。前者所据,较多侧重古代文献的记载;后者所据,较多侧重某些著名法书字迹。这两方面的研究,固然在其本身范围内都有很大的成果,但由于文献中名称的纠缠既多,而当时地下实物的发现尚少,所以各自受到局限,而常常不易合榫。

随着近代考古发掘的开展,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字的实物资料,这给研究古代字体带来极大的帮助。从商代以下,各个时代的、各种用途的实物资料大致都可以见到,因此得知,字体名称和形状的变化,涉及因素很多,必须从实物和文献互证,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真相。现在试就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作一次综合考察,看它们有什么现象,希望从这里探索到古代各种字体的名和实之关系、体和用之关系。 o0K2apJQESfXyWcJEqykWXw73S8Ol5B1n96wjyk/DhXM6IwVjSb9WH2JROA8kT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