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論章太炎、黄季剛的〈説文〉學》(1990)雖然是一篇系統研究章太炎、黄侃《説文》學的論文,但其中對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地位有詳細的探討,王寧認爲雖然章太炎(以及黄侃)的語源學實踐和理論“就具體形音義之確定方面,可商榷之處也是不少的,然而如此精博的學術體系,實爲章黄當代其他小學家未能企及者”。這個評價雖然很高,但卻是非常公允的。楊光榮《詞源觀念史》(2008)首次從詞源學史的角度對章太炎的語源學理論的地位作出評價,認爲章是“使皖派詞源學初步成型的第一人,他考辨同源詞的框架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北京師範大學董婧宸的博士學位論文《章太炎詞源學研究》(2016)是現在學界鮮有的全面且系統研究章太炎語源學的著作。其在最後一章“章太炎詞源研究的特點及學術地位”中總結了章太炎詞源學(語源學)的整體特點,論證了章太炎詞源(語源)研究的學術影響,同時對章太炎詞源(語源)研究的歷史地位給予了定位。學術界對於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地位的争論一直没有停歇。如:李長仁《漢語同源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2000),此文認爲章太炎“在同源詞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值得稱道的成績,他的《文始》可以看做這方面的代表作”,然而“遺憾的是,由於章太炎的研究方法不夠科學,因此《文始》中的錯誤很多,在使用《文始》的材料時,必須認真加以選擇”。黎千駒《歷代轉注研究述評》(2008),此文是研究轉注發展史的,但基於章太炎“轉注”即是“同源”這一觀點,故此文對研究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在學術史中的地位有借鑒作用。其他論文包括白兆麟《轉注説源流述評》(1982)、劉景耀《論“轉注”諸説之優劣——兼述筆者拙見》(1990)、袁健惠《漢語同源詞研究方法論略》(2007)等。同時一些專著也對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在學術史中的地位有著較爲精闢的闡述,如王力《同源字典》(1982),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1983)和《訓詁與訓詁學》(1994),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修訂本)(2008)等。他們對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也都褒貶不一,值得我們細細分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