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谢与说明

本书第一版自从2020年面世之后,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好评,也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建议。这些年,作者持续投入于商标法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密切跟踪商标司法实践的发展,参与了一些商标法疑难问题的讨论,从中产生并积累了不少体会和心得。为了及时更新和同步,作者对本书做出了大幅度修改,现择其要点说明如下。

第一,继续保持十章的体系。体系性是法学著作区别于法律执业类出版物的重要区别。作者在根据教学研究过程中的思考,按照权利获得、权利利用和消灭、权利救济的内在逻辑,同时考虑驰名商标的延伸保护、其他商业标识保护的特殊性等,将本书内容确定为十章,使商标法的体系保持清晰、严谨。其中第九章和第十章同为商标侵权的法律责任部分,但基于内容比重的悬殊,特将商标侵权损害赔偿作为单独一章。此次修订的过程中保持了2020年版的体例,同时优化了第十章的内部体系,只保留了五节内容,删除了“合理开支”“连带责任”“证据责任”等三节内容,主要原因在于后三节内容过于操作性,且并非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特色内容。

第二,更新重要规则的原理。商标热点案件层出不穷,制度性和学术性的争议也很多。中国商标从业人员不少,商标从业的门槛不高,市场上关于商标法律现象或法律制度的评论很多,兼具原理、案例和体系特色的著作也正在不断涌现,但毕竟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不同学者对原理、案例和体系的偏好各不相同,对相同制度或案例的基础原理的探索方法和研究层次等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中国商标法的原理化亟须持续推进。在修改过程中,作者结合最新的相关文献,着重对恶意抢注、商品化现象、商标功能、商标使用、服务商标、商标许可、共同侵权、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损害赔偿、版权法与商标法的区分等制度及其原理进行了探索,使得本书对商标法重要制度的内涵和原理的阐述更为清晰和准确。

第三,优化撰写体例。中国商标法的发展,应当整体从学术、立法和司法三个层次观察。学术讨论更具基础性和前瞻性,能够推动有关制度的科学建立和完善;司法过程是制度生命的延长,且中国知识产权诉讼多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通过诉讼的方式明确法律规则,与制度建构、学术讨论之间的互动性强;立法则常表现为学术讨论和法律适用的结晶。本书以商标法的具体条文为线索,因此带有浓厚的案例和解说色彩,作者希望透过商标法原理对制度和案例做出准确的解释和有益的优化建议。在修改本书第一版的过程中,作者继续保留并更新了商标法的典型案例,以此衔接商标法的理论与实践,使本书能够与实践发展同步;同时尝试弱化这些案例的“地位”,进一步区分“原理”和“案例”,以与市面上纯粹执业类(例如案例解说或评论型)出版物相区别;在字体大小上对两者做出了不同处理,更方便读者的阅读。

作者多年前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期间,有感于美国学者对法学教材撰写的投入和传承,这些年来深感一本成熟的法学教材对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的重要性。就教学方法而言,作者可以在课堂上减少对纯粹背景和知识的讲授时间,增加启发性和批判性的讨论。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陶钧和范静波法官因工作原因不能加入本书的修改工作中。经两位作者同意,本人对相关部分进行了大幅修改,作者感谢两位法官对本书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将本书纳入研究生教材资助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本书纳入出版计划,汪娜编辑认真严谨专业的风格令本书增色,特此致谢。一如既往,我的妻子和儿子为我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爱的支持和动力。“改无止境”,作者在修订本书过程中仍然感到商标法一些制度和原理较为模糊,导致实践中不断涌现新问题和新案例,因此本书如有错漏之处,希望读者朋友能批判性地使用本书,多提建议性意见。

刘维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楼
2024年4月 HD/udCGU4GijLhX1kIK5ZLrqzGryFrWCi6tZtSI2AF7WjMnQf6W7fFIqUteQR0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