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机制

青少年为何会患抑郁症呢?很多家长都会提出这个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熟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是人生中最复杂的。在受到外界冲击的同时,任何心理状态及激素分泌的变化,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演变和行为趋向。遗传因素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状况、环境影响等都可能成为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寄养子、双生子研究已经揭示抑郁症存在家族遗传趋势。在抑郁症患者中,有40%都是遗传作用导致。家系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近亲也更容易得抑郁症。父母中若有人患抑郁症,其子女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一般人群会增加4~6倍,且发病年龄早。目前很多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相结合的结果。遗传因素能通过影响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平衡、影响抑制消极情绪的脑区发育或影响应激时体内的激素反应,从而引发抑郁。

(二)神经生化因素

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神经生化变化密切相关。多巴胺(DA)系统、5-羟色胺(5-HT)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的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发生(见图1-1)。

图1-1 抑郁症患者神经生物变化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除了神经生化机制,神经内分泌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影响体内应激反应。在面对压力时,HPA轴会释放大量皮质类固醇,如皮质醇等,以调节人体内环境对应应激状态,从而保持平衡。但长期的抑郁、焦虑会使该轴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功能性失调,最后罹患焦虑症、抑郁症。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可作用于代谢速率,它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的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来发挥作用。抑郁症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身体乏力、代谢低下等,这与HPT轴功能异常有关。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与性腺激素有关,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荷尔蒙的上升,如果垂体由于睾酮或是雌二醇的分泌发生异常,必然会在青少年的应激过程中产生影响。青少年阶段荷尔蒙水平的快速变化可能也是抑郁症首发于青少年期的原因之一。

(四)环境及心理因素

青少年抑郁与所处的成长环境如社会、家庭及学校有重大关系。重大的生活事件、童年不幸的遭遇、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均可在原有遗传素质、生物学因素等基础上,进一步促发抑郁的发生。

1. 应激性的生活事件

应激性的生活事件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应激事件中最为常见的是儿童虐待。儿童虐待包括躯体虐待和性虐待,这是在儿童期发生的最严重的事件之一,会增加其在青春期和成年后患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等疾病的风险。童年时期遭受严重情感虐待的人在之后面临同样的压力时,会出现更严重的抑郁症状。另外,丧失亲人、朋友等关系亲密的人之类的事件也与青少年抑郁发作有关。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依恋决定了未来的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父母婚姻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度高、父母能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将有助于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关系。儿童早期的不良经历会导致早期依恋的障碍,比如不安全的依恋、消极的自我意识等。幼年时父母之间关系不良或婚姻破裂会增加子女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风险。经常争吵的父母可能忽略了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长期处在这类消极父母关系中的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无法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安全感,更容易出现痛苦等消极情绪反应,而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社交行为退缩。温暖、支持性和稳定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和自尊心。相反,冷漠、冲突或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和抑郁。

父母养育方式是家庭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明确且合理的目标,能够积极关心他们的心态变化,主动与孩子沟通,给予情感温暖与关爱,并且能适当反馈他们的需求。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心态更加乐观,承受能力更强,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专制型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且不考虑孩子的意愿。父母过多的惩罚和干涉使得孩子感到被贬低和否认,一些合理的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容易产生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放纵型父母则完全任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作出任何要求,甚至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给予适当指导。忽视型(低响应、低要求)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放养”式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不感兴趣,对他们的关爱严重不足,既不给予温暖,也不施加控制,几乎不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使孩子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往往觉得自己被忽视、不重要,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青少年特别渴望内心得到关注,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不是学习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绪、会思考、能表达的独立个体。如果家长没有在这个时期发现并满足孩子对温暖、理解和关爱的内心需求,会让孩子感觉孤独、不被理解。当青少年面临挫折情境时,如果父母能够理解、接纳孩子,给予情感沟通和温暖,将有助于他们处理消极情绪。反之,若父母采取不正确的养育方式,不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痛苦,那么孩子内心对关心和爱护的需求将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时间累积,孩子的负性情绪越积越多,最终可能导致抑郁。

3. 学校因素

与学校相关的影响因素中,最突出的是学业压力与校园霸凌。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大部分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要,而学习成绩也成为评价学生的通用且重要的标准。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不仅意味着知识的掌握,还涉及班级荣誉、家庭责任、个人前途等多种因素。当成绩下滑、考试失利、升学等各种相关的压力事件出现时,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业成绩不良易导致家庭和学校对自己的否认、指责和歧视,这会使青少年的自尊感下降,出现抑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领域,而良好的支持性和积极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然而,孤立、欺凌、排斥等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独、沮丧和抑郁。有些青少年经历了校园霸凌事件,暴力行为、同学的孤立、言语的侮辱等不仅给青少年带来了身体伤害,更带来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在校园霸凌中,由于受害者大多是胆小、怯懦、内向、退缩的性格,在班级里容易被教师和同学忽视,所以在经历欺凌后,他们一般会选择默默承受,很少会主动求助。长期欺凌会使他们变得自卑、胆怯,甚至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社会环境因素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生活中,父母可能会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子女,或为了生计外出务工,这会导致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健康成长受阻,隔代代沟较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此外,离异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的现象,而在离异家庭中,若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积极引导和关注,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感、敌对心理、不信任感等不良心理状况。父母离异、孩子留守等情况,容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叛逆行为,形成冷漠疏离的情感和行为特征,这些都是抑郁症产生的风险因素。此外,社会支持差、贫困也是抑郁的风险因素。

互联网与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带来重要影响。网络能给予青少年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和成就感,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现实世界出现情感困难时可以躲避的虚拟世界。大部分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通过网络来缓解情绪。但同时,沉溺于虚拟世界又会影响到他们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缺乏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缺少现实的社会支持。青少年在网络上也可能受到欺凌。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社会问题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会给他们带来孤立感、苦闷、压抑感,导致焦虑、抑郁的增加,对学业、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5. 心理发展因素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常常存在不确定感、自我质疑和困惑。如果出现“认同角色混淆”,会持续受困于自我怀疑,同时病态地执迷于他人的意见,或是对他人的意见有反抗性的疏远感。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某个时期的部分认同模糊以及伴随而来的疏远感,而他们对于失望和挫败往往会有比成年人更强烈的反应。此外,一些青少年习惯于先入为主的假设,认为在自己身上发生什么事,就表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比如受到批评,就认为自己品行不好或者不受欢迎,或者认为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也就一直会是什么样子,从而陷入低迷甚至抑郁情绪,或者沉迷于放纵行为之中“摆烂”。

总而言之,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青少年的抑郁是在经历了丧失和挫折事件之后开始的。抑郁与生活压力之间的作用可能是双向的,压力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触发了易感人群抑郁倾向的发展,而这种抑郁倾向可能是由于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导致的。从遗传因素到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从环境因素到神经生化变化,都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思考题

以下是这一节的核心内容提要,你可以参考本节内容,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青少年抑郁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不同的神经递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

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为了让其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建议家长除了尽快寻求专业帮助外,还应该: H293o2n1fAjHQWPLbXMmAYiLYZzsT3hOZ930XoEV0QJCRLRACONFtfOJ3eF0EN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