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转变,从照护者态度开始

诊室外:初二女孩小珍,穿着宽松的运动校服,低着头玩手机。旁边的母亲焦虑地看着叫号屏幕。学校老师说孩子在学校用刀划了手,母亲不得已才带着孩子来医院就诊。如果今天拿不到医生开的“没问题”证明,母亲担心老师会不让孩子回学校。来医院前,母亲并不知道,精神专科医院还有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诊室里:医生招呼孩子坐下。“今天为什么会带孩子来医院?”“老师要我们来的。”母亲如实回答。“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我觉得她挺好的……都是小事吧。”小珍却低着头开始呜咽起来。医生轻柔地提问:“心里很烦?总是想发脾气?不想出门?总觉得没力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睡觉不太好?胃口也变差了?总觉得别人不喜欢你?……”小珍点头,并抬起头看着医生:“为什么初次见面,医生就知道我遇到了哪些问题呢?”母亲也开始疑惑,这些在自己看来稀松平常的事,也能算有问题?看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这样的场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每天都在上演。

不少家长会说:“我们以前哪有这么多不开心?”“很多不愉快的事,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后来也就好了,怎么到了孩子这里,就都成了问题?”还有很多人会质疑:“孩子说自己不舒服,是不是在装病?这样就可以回家休息,不用写作业,可以打游戏了?”也有家长认为:“孩子不过是青春期叛逆而已,我觉得都是正常的,怎么就被医生说是抑郁了呢?”“是不是因为孩子的同学有抑郁症,我的孩子被对方影响了?远离那些有抑郁的孩子,我的孩子就会好了吧?”这样的疑惑,并不少见。

疑惑,是因为对抑郁不了解,而随着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便捷,“抑郁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大家也渐渐不再避讳讨论抑郁症。可是,很多孩子因为抑郁而放弃生命的消息,还是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照护者必须转变态度、提升照护技能。

那么,作为孩子的照护者,哪些是可取的态度呢?

(一)客观看待孩子,减少“主观滤镜”

俗话说:“瘌痢头儿子自家好。”但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还是应该对一些异常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加以重视,客观对待。

比如小珍的母亲,其实早在孩子进入初中后,就发现了她手上的划痕。可是孩子总说那是不小心碰到的,母亲信以为真,想着不过是件小事情。母亲也曾隐约听小珍说起过,同学丽丽总是会哭,好像还吃了药。母亲在小珍面前曾经嘲笑过丽丽“孩子怎么会抑郁,哪需要吃药呢”。这让小珍害怕自己也被母亲嘲笑,所以总是努力挤出笑脸。另外,不知从何时开始,小珍变得很不愿说话。母亲先入为主地觉得小珍只是内向、文静,话少一些也没关系,不会闯祸,大人也省心。这些主观臆断,影响了对孩子真正情绪问题的判断。而小珍的父亲则认为孩子应该勇敢,应该独立面对很多问题,忽略了孩子在应对情绪等问题时是需要帮助的。

(二)提高关注度,了解相关专业信息,做到心里有底

孩子有时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则要做有心人,及时接收到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比如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的使用、不愿上学、回避和他人交往等行为的背后,都可能是抑郁在“捣鬼”。有的孩子会感到很绝望,看不到未来,觉得自己很糟糕,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如果没有自己,父母会更快乐,甚至出现自伤行为……对于这些信号,父母不应掉以轻心,需要即刻带孩子至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而不是到问题更严重时,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需要帮助的。

(三)多陪伴,更能洞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问题

有的家长自己工作很忙,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情绪变化了解不多,到家也只是过问学习情况,如果孩子成绩好,就觉得没有问题,成绩不好了,才会想到找原因。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谈论学校的情况就觉得“头大”,“你怎么这样烦?”“不要整天哭丧着脸!”“我已经忙了一天了,你能不能不要来打扰我!”当家长用这些态度对待孩子时,他们就更不会也更不愿表露心中的想法了,甚至会“报喜不报忧”。这让家长有一种错觉——孩子没什么问题。有的家长则比较注重陪伴,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同伴交往、困扰等,当孩子出现变化时,家长就能及时察觉到。

(四)增加家校沟通,多角度了解孩子的状态

孩子不只在家里活动,学校也是孩子每天出没的地方。在学校,老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察觉到孩子和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而家长只面对一个孩子,就很难去衡量行为是否有偏差。老师也常常能较早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因为孩子上学的时间长达8个小时,比较容易暴露问题。比如,孩子出现话少、孤僻,或者在学校里发脾气,有一些过激行为如推桌子、摔本子等;也有的孩子回避上台演讲,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也会感到紧张、发抖、脸红,而这些社交恐惧相关的表现,在家里很少会出现。有些老师不仅观察仔细,会给家长描述当时的场景,还会用手机记录孩子的情况,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事发的情形。老师也可以帮助家长从多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情绪,探索背后的原因。所以家长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做到家校合作,及时发现相关问题。

思考题

以下是这一节的核心内容提要,你可以参考本节内容,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作为孩子的照护者,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青少年抑郁?

温馨提示

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建议家长: VzWQvHq9xCEkSBoLzql9i69H7pBpwzAl/7JcTwCip0+5nlayr+c+yoAOKwOQa9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