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科普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普创作的繁荣,优质科普内容的创作更是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科普图书作为一种典型的科普作品形式和科普媒介形式,长期以来在科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从整体上看,纸本图书出版与阅读的发展势头不如数字阅读,但科普类图书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甚至呈现逆势而上的勃勃生机。叫好叫座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创作领域,为推进全民科学阅读,提升科学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计划”,“支持优秀原创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科普创作繁荣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政府科学技术奖对科普创作成果的表彰奖励等,都为科普创作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激励环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是科普创作领域社会组织设奖的代表。该奖项2008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已完成七届评选活动。作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奖项,用于表彰奖励全国范围内以中文或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者和出版制作机构,推出科普精品,繁荣科普创作和宣传出版事业,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奖项设置有科普图书、科普影视动画,以及青年短篇科普佳作(第五届增设)三个类别。截至2024年3月,获奖作品中先后有19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普创作的繁荣发展,核心在创作者(包括作者、编辑出版者),驱动在读者。好的作品,是能满足读者需求,激发读者热情,引发读者思考的作品。好的作品,更需要创作者的用心耕耘、精心打磨。针对当前的优秀科普作品,开展基于创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评述,总结经验,凝练智慧,洞悉需求,汇聚共识,可以为更多优秀科普作品的产生提供一些启示。基于此,从2011年开始,中国科普研究所启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评介工作,至今已出版《首届优秀科普作品评介》《第二届获奖优秀科普作品评介》《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科普作品佳作评介》《科普创作与编辑:第四届获奖科普作品评介》《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该系列图书通过精心策划组织,推出了一批从创作者和读者视角出发的讲述、诠释和评论,总结了科普创作、编辑与评论之道,为推动科普创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如何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是上述延续性工作的成果。评介对象为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获奖图书。第六届评奖活动2019年9月正式启动,评选范围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正式出版的科普作品。评选活动收到符合资格的科普图书453种,初评入选152种,最终评选出金奖作品10种,银奖作品19种,合计29种。第七届评选活动2021年12月正式启动,评选范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正式出版的科普作品。评选活动收到符合资格的科普图书618种,初评入选187种,最终评选出特别奖作品2种,金奖作品10种,银奖作品19种,合计31种。
如前所述,一本真正深入人心的科普好书的出版,需要创作者的努力,同样也需要读者的积极反馈。读者对于科普图书的选择与意见,能够帮助创作者拓宽思路、适时改进,从而建立起基于公众需求的良性创作循环。因此,本书使用“我们如何书写科学”作为主标题,这里的“我们”,包括作者(译者)、编辑出版者和广大读者,他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的群像,共同推动科普创作与传播的繁荣。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注意到,以一些著名科学家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创作行列,成为“我们”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作为科研一线人员,是科学普及的“第一发球员”,最适合把科学知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并以亲历其中的真情实感讲述好科学故事和科学家的故事,让公众深刻感悟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共同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他们,是“我们”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因此,相较此前的系列图书,《我们如何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进行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创新考虑。首先,尽可能就单本书(或每部分以一部典型图书为例)同时进行作者、编辑出版者以及读者三个角度的评介,更立体地呈现一本书从创作、编辑到抵达读者的全过程中所包含的编创理念、方法技巧、心得体会和品读感悟、发现收获等,形成互文。其次,根据图书的重点读者对象进行了分类细化。本次研究综合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的60种图书,策划了公众向和青少年向的两个分册,以满足不同读者以及面向不同读者对象的科普创作者的多样化需求。再者,按照图书主题对内容进行了架构。例如,公众向分册设置了“科技前沿”“生命健康”“自然生态”三个板块,以集中反映各主题领域科普图书创作、编辑出版以及品读的规律及特征,为各相关领域的科普编创和品读提供参考。
上述考虑一方面期望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者、编辑出版机构开展科普创作,尤其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提供一些借鉴,以“科普创作繁荣”助力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期望引发更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阅读与思考,共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以科学阅读涵养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孕育创新创造,厚植创新沃土,汇聚蓬勃力量。
当然,以上初衷非朝夕之间、个人之力所能实现,有赖多方的共同、持续努力。正如本书的编撰,得到了第六届、第七届获奖图书的作者、编辑的积极响应和诸多专家、学者及读者的有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鉴于编写水平之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编写组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