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逐天际之梦,播探索之种
——《月球车与火星车》创作手记

贾阳

贾阳,航天工程师。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副总设计师。

《月球车与火星车》这本科普书我写了很长时间,从“玉兔一号”月球车发射之后有些闲暇开始,一直写到了火星车发射之前,历时六年。期间续少断多,但是我从来没有打消把我国月球车、火星车的相关知识,以及研制背后的故事写下来的想法。

我多次讲科学普及工作胜造七级浮屠,一直认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十分有意义,关乎项目的未来、事业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月球车、火星车是一类很特殊的航天器。在神秘的星球表面上,人类的探测车勇往直前,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它们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有哪些特殊的本领,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这些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

这是一本给谁看的书?写作的过程中,我内心设定的读者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如果你对物理感兴趣,对航天、天文感兴趣,或者对美感兴趣,大致可以在书中找到一点喜欢的东西。

一、写作初心

我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东北小县城,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买了一本书名是《太阳系》的科普书。书中提到了光年,当我理解迅速无比的光走一年的距离被天文学家作为丈量星星之间距离的尺子时,我被宇宙的广袤震撼了。

小学时,我把能接触到的天文、航天、科幻书都看了,特别喜欢,于是立志要当科学家。别奇怪,那是一个理科好的孩子多想当科学家,文科好的孩子多想当诗人的年代。那时候的青春偶像只有陈景润和顾城,还没轮到歌星和影星登场。

初中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满足了一下虚荣心,强化了我的未来职业规划,不过那时候不叫规划而是称作理想。高考成绩还好,我选的学校和专业都够得着。后来就在读研的航天单位工作,参加过飞船的系统试验,负责了月球车和火星车的系统设计,到今天工作了28个年头。

曾有人问我,这个工作感觉怎么样,我回答说:金不换。我的体会是,青年时候有梦想,成长过程中有机会、有能力把握前进的方向,最后把梦想与工作结合起来,此人生之幸事也!“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工作三个月的时候,我在微信中写道:“有一种东西叫作工作,有一种东西叫作事业,有一种东西叫作兴趣,有一种东西叫作情怀。”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正是因为自己的成长受到了科普书的影响,当我在科研工作忙碌一段时间之后有点闲心,自然产生了把熟悉的月球车和火星车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广大青年朋友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薪火相传中的一环。

二、天文与航天题材科普具有天然的优势

文明之光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观察着世间万物。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的暑往寒来,植物的盛衰荣枯,动物的繁衍生息,种种现象的背后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规律的生活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了联系。月亮的盈亏周而复始,与人类夜间的活动又密切相关。当一颗红色恒星黄昏时出现在东南天空,则预示着夏天的到来。天上的星星就这样指引着地上的人们。

技术逐渐进步,人类的生存空间渐渐扩大,从陆地到海洋,从航空到航天,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也在逐渐发展。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就对星空进行了最精确的观测,伽利略则把望远镜对准了月亮、木星、土星……然而从地面上观察天空只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一步。人类这个好奇的孩子从未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进入航天时代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能够更近距离地开展探测。人类的探测器到达了月球、金星、火星等星球,加深了对太阳系的认知。不仅实现了近距离飞掠、环绕,还能派出着陆器和巡视器,着陆在星球表面,再开展巡视探测,中国的月球车和火星车按照人类的指令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还成功将月球的土壤样品带回到地球实验室,让科学家能够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仔细研究。

人类的航天活动是青少年关注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我国“嫦娥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以及航天员一次次进入太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青少年也从来自苍穹的一幅幅图片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魅力,因此开展航天、天文相关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探测器的设计与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组建研发团队到踏上月球、火星,研制团队克服了许多困难,航天人从事这份事业的初衷也许是源于好奇心,但真正让航天事业走向成功的,是航天人坚韧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

把天文与航天知识,以及航天人面朝星辰大海、一往无前的精神介绍出来,是我的心愿。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曾经向往广袤的宇宙,这是天文与航天题材科普作品的最底层的读者基础。

三、呼唤更多形式多样的航天科普作品

航天科普是科学与技术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秘的星空在远古时就吸引了人类先民的关注,顾炎武讲“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说明了天文与早期人类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民众不再需要根据星空的变化了解季节时令、决定耕作的时间,城市的光污染甚至导致很多人长时间没有关注过星空。重新唤起对宇宙之美的关注,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诸多重大航天任务成功实施,相关的科普实践也取得了实效。例如: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讲授了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规律等内容的课程,众多中小学生收听了该课程;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的相关图片信息被送至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出现在火星着陆平台上;众多青少年参加了“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等航天器征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吸引公众关注航天。

以已经取得的科普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在公众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值得认真研究,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更是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契机。

在科研工作之余,我组织并参与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包括到大中小学讲授航天的基本知识,介绍月球车、火星车研制背后的故事,还曾经录制视频,扩大受众范围。十几年的科普实践中,收到过正反馈,也收到过负反馈。

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学做国际空间周的主题演讲,结束之后,有个大学生跑过来和我握手。她介绍说,就是在七年之前听了我在太谷中学的科普讲座之后,决定报考航天相关的专业,现在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了。她的这几句话后来成为我继续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莫大动力。当时最大的感受是,科普工作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的眼睛更加明亮。

当然也有一次,讲座之后回答问题阶段,一位同学举手问:“老师,别说您说的这些我听不懂,就是听懂了,有啥用?”我当时愣在那里,好长时间没有想出来怎么回答好。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同样很大。

后来,我一直努力探索用青少年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航天知识,还有航天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航天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航天精神。我逐渐认识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介绍明白几个知识点没有那么重要,让同学们产生进一步了解航天、了解科学的内在动力更加重要;而且,吸引青少年朋友的关注变得更加困难了,需要热心的科普人,动更多脑筋,想出更多的有效办法。

四、科普作品创作中的探索

在创作这本科普书的时候,我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这是一本一线科研人员创作的作品。我是“玉兔号”月球车和“祝融号”火星车的系统设计师,更了解研制过程中的艰难,更知晓设计过程中的细节考量,能够保证科普过程中知识点介绍得准确、生动。书中不但介绍了月球车与火星车最后的设计结果,还详细介绍了设计过程,特别是设计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这在科普书中是不多见的。

第二,目标定位准确,通俗易懂。这本书中用到的公式不超过3个,我努力把技术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设置太高的门槛以及过多的先修知识点,在亲切的氛围下娓娓道来,降低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凡是我的孩子读着有困难的文字,都进行了改写,有的改写就是请孩子完成的。

第三,使用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片有研制过程中的设计手稿,有探测器试验时的现场图片,有探测器在月球和火星工作时候拍摄的图片,也有计算机绘制的精美天象想象图,还有的是颇有创意的摄影作品。即使是说明某个科学道理的插图,也没有使用网上的资源,而是重新绘制,在插图中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书中的很多精美插图,以及广受好评的封面,都是一位年轻的平面设计师的作品。我们两个人通过网络合作两年,完成了这些作品,都在北京,竟未谋面,也算是一段忘年佳话。

第四,将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我业余爱好诗词,偶尔动笔小试,这些与研制过程紧密结合的抒怀,同样成为这本书的特点,希望读者能够在古典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之美中,产生一点点共鸣。

第五,与学科建立联系。在创作过程中针对目标受众的年龄,与其对应的课标内容,我试图将航天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知识和技术与学科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亲切感,同时也在说明学习的内容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回答“学习有什么用”这个大问题。比如,月球车外场试验时为了实现低重力模拟而使用的氦气球,就是一道标准的初三化学题;再比如,对比人体含有很多种化学元素,月球车也是由40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同样是有的元素含量多,有的元素含量少,这些元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第六,探索宣传航天精神的新思路。书中外场试验等章节介绍了在无人区中,航天工程师如何克服困难,完成试验,但是没有强调艰苦的自然环境,而是通过试验过程中的生活趣事,间接地传递出工程师们的乐观豁达,在润物细无声中弘扬航天精神。重点不是强调科研过程有多么的辛苦,重点是讲述在“深空”道路上行走所体会到的快乐。

当然,对一线科研人员而言,写本科普书并不容易,写本好书尤其难。包括时间、图片使用权、出版费用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好在这些困难只要用心、尽力都能解决。于是,就有了《月球车与火星车》这本书。 mDTQp8NRK+8G7Sq3+SfaoHkQPTn3mXa3fVVK7LOSOTU/1QwTJLvSxs5ZzPFwCM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