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简单的科普
——《极简天文课》编辑手记

张莉

张莉,科学出版社策划编辑,副编审。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 千百年来,无数人如康德在仰望星空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去深入地探索宇宙的秘密。与其他学科相比,天文领域的确有着巨大的魔力,时刻在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有没有比宇宙更大的东西?有没有外星人?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黑洞到底存不存在?黑洞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人如果掉到黑洞里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读者想要从天文科普图书中弄清楚的问题。市面上可以释疑解惑的大部头图书很多,我们有意想做一本有别于常规天文科普图书的小册子,重心放在公众的关注,落点在大众关心的天文发展与相关故事,如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等。作者最好既是专业的天文工作者,又拥有丰富的科普工作经验,最好还要兼具人文素养,能将复杂神秘的天文知识精彩亮相于受众面前,让大家心怀宇宙、热爱科学。

第一次知道张双南老师的名字,是2017年从新闻中得知他荣膺“最受媒体欢迎的科学家”,后来陆续在“知识分子”、果壳网等媒体上看到张老师的文章。后来更是在央视的“加油!向未来”栏目中看到他的身影,他作为科学顾问参与节目录制,不断回答广大观众和网友提出的“为什么”,为观众解释科学原理。

张老师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经常做科普报告,据他说自己常常在报告现场被听众提的问题拖住走不了,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大家提的问题和他的回答系统整理出来。也就有了后来在“分答”“小讲”中的“极简天文课”的诞生,主要是通过文字和语音与读者进行互动,其中的很多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公众普遍好奇、关注和困惑的问题。比如:黑洞到底是什么?白洞、虫洞是什么?量子纠缠又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我们会跟着宇宙一起膨胀下去吗?人能不能穿越?能不能进行时间旅行?……尤其是对一些有待验证的理论或假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谓众说纷纭,鱼龙混杂,即使是一些专业工作者也难免陷入似是而非的解答之中。由此可见,给出对这些问题的权威解答既具有现实意义,更是时不我待,也能阻止一些“科学谣言”的蔓延。因此,我们借此契机向张老师约稿,他允诺可以将“小讲”的内容整理出版,也就有了《极简天文课》一书的雏形。

该书的定位不是对天文知识的系统介绍,而是对天文前沿亮点的精彩点评,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科普。我们希望读者是怀揣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读这本书的,“带着问题进去,带着答案出来”,用心去感受收获知识的快乐。如果能因此爱上天文、爱上科学,对我们来说就是更大的馈赠了。可对从事严谨严肃的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来说,这种写作要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平衡权威和科普?如何平衡科普的严谨性和趣味性?这对作者的写作功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得益于长期走到公众中做科普报告,张老师因此练就了特殊的本领,他能将风趣幽默的演讲方式和逻辑清晰的知识普及合二为一,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很多冷冰冰的知识经他合理转化与打磨,一下子变成了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存在。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后,感觉仿佛是在面对面聆听一位科学家声情并茂地做讲座一般。比如,在介绍哈勃定律时,他引入一个模型,就是烤面包的时候在里面放上葡萄干,面包变大的过程中,所有的葡萄干的相对距离都增加;再比如,在介绍广义相对论时,他通过一个电梯实验的具体例子进行解读,同时配以形象的图片,读者仿佛一下子拨云见日。

一本好的科普图书不仅要求内容通俗易懂,还要求图文并茂,图片同样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该书初稿完成后,很多珍贵的图片我们无法获得出版授权,而如果忍痛割爱不附图片,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幸运的是,经北京天文馆老馆长朱进老师的推荐,我们联系到了北京天文馆的马劲,他长期从事相关工作,有着相当丰富的天文科普和设计工作经验。在我们简单沟通之后,他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为该书绘制了近40幅美轮美奂的配图,在对插图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进行审读修改后,书中最终收录了33幅手绘图片和近10幅获得授权的实物图,包括孪生子佯谬、超新星爆发、黑洞、引力波等图片,让读者一下子获得了非常直观的感受,为该书增色不少。在排版时,为了更完美地呈现这些图片,我们更多地选择了跨页图和出血图的形式,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与其他科普图书相比,天文科普图书的封面普遍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这点从市面上的天文科普图书封面中可窥见一斑。那么,我们的图书如何才能从众多天文科普图书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眼球呢?经过和美术编辑的沟通,我们最终决定将“极简”之风贯彻到底,选取了一幅极简风格的黑洞照片作为主视觉元素。2021年3月24日,曾成功捕获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合作组织公布了黑洞在偏振光中的珍贵影像资料,为揭秘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仅在黑洞首次成像的基础上提高了清晰度,同时发现黑洞周围有一个密度较小、厚度更大的“蓬松”环。这个有关黑洞的影像和我们的封面用图十分相像,以至于作者张双南老师事后多次发出“难道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未卜先知”的感慨。该书在版面设计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也成就了它在众多耀眼的封面中脱颖而出。

科普是连接科技工作者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科普图书不应仅是知识的普及,更应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这也是我们在策划之初,希望该书能达到的高度。天文科普图书的受众好奇心和探索欲更为强烈,保护和激发这种珍贵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是我们策划的初衷,也是努力的方向。美籍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将科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鸟类科学家,另一类是青蛙科学家。前者鸟瞰整个世界,但对细节关注不多;后者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但将其附近看得非常清楚。鸟类科学家的成功建立在无数青蛙科学家的努力之上。张双南老师说自己 “是从鸟的雄心开始,大部分时候在做青蛙的工作”“科学家是信念的产物:我为这个理想活着,是值得的” 。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和赤诚,同样可以在该书中捕捉到。书中除了对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回答外,我们更注重在书中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因如此,读者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贯穿始终,将科技史、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串联起来,关键节点的人物、事件、重大突破等将人物和故事有技巧地糅合在一起,以故事带出人,让图书增加了“人气”,从而深刻感受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科学家也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而是近在咫尺和你我一样,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人,他们都在以赤诚之心追问宇宙起源,也正因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无数次地获得共鸣,更加关心人类,守望未来。

该书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清华大学教授、科学史系创系主任吴国盛,北京天文馆原馆长、研究员、《天文爱好者》主编朱进的联袂推荐。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宣发方面,我们先是联合果壳网进行了新书宣发,同时在北京天文馆杂志《天文爱好者》上刊发新书宣传,邀请北京天文馆科研人员撰写文章刊发在《牛顿科学世界》。2023年,我们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了“30人×30书科普阅读分享会”,为广大受众输出了一场精彩的天文科普讲座。

宇宙无限,信使有痕。该书荣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2023年“首都科普好书”,这是对该书最好的回馈。 j7W83ycKLDUYC73Yjg0Tl5+QGOfe5PT+0vlY7wk2yxNYsHL68gWxwEaDL5KXJ6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