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乐山县是嘉定府所在地,古称“海棠香国”,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交汇点,峨眉山第二高峰绥山就在境内。沙湾是乾隆年间发大水后新建立起来的场镇,在乐山县城西南三十余公里处,西临绥山,东面流着大渡河,大渡河俗称沫水,人们习惯用“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来形容沙湾的风土人物。沙湾镇子不大,人口不足千人,客家人居多,人们以酿酒养猪作为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富裕。沙湾重视教育,很多家庭都设有私塾。祠堂寺庙也有好几处。不仅有崇奉孔子的文昌宫,还有天后宫、三圣会等。香火不断,文化气息浓厚。

明末四川大乱,死人无数,赤地千里。富庶的东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开始向四川移民。乾隆四十六年,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郭有元挑着两个麻布袋子,随同一些张姓、邱姓老乡,千里迢迢来到沙湾。郭家最初居住在沙湾落井沟,此地盛产玉米,风调雨顺。郭有元勤劳耕作,很快就解决了全家的温饱问题。后来郭有元重返福建,将已故父亲郭志思、母亲张氏的骸骨背到沙湾安葬,以志世代定居沙湾之意。

郭有元长子郭承富用福建酿酒的办法,将吃不完的玉米酿成醇香的白酒,用酿酒剩下的酒糟养猪。郭家酿酒技术好,猪也越养越多,远销乐山、眉山等地,家族逐渐繁盛昌大。

郭承富的独子郭贤林,在沙湾场建了房子,办起商铺“鸣兴号”。郭贤林的第二个妻子邱妙福活了上百岁。官府提议为她建造了百岁坊,嘉定知府赠送了“贞寿之门”的匾额。这个匾额至今挂在沙湾郭沫若故居的大门上。

郭贤林有四个孩子。他家产多,四个孩子长大了要分家。孩子们都经商,各自在“鸣兴”之后加上一个字。次子郭明德,即秀山公,将自己的商号取名“鸣兴达”。秀山公是跑码头的江湖好汉,左边太阳穴上有个三角形的金色痣印,人称“金脸大王”。他和他的兄弟们一度执掌过沙湾的码头。“金脸大王”仗义疏财,有四男三女,家庭日常开销大,没攒下多少家业。

郭朝沛是秀山公的第三个孩子。他是位精明的商人。秀山公开销大,家里逐渐入不敷出。郭朝沛十三岁便弃学到五通桥“怀顺号”舅舅家盐井上当学徒。秀山公在牛华有盐灶业。郭朝沛学徒不满两年,就被叫回家当管事,整顿盐灶。风里来雨里去,郭朝沛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他什么生意都做,酿酒、榨油、卖鸦片烟、兑换银钱,仗着自己的能干和父亲的威望,生意越做越大。郭朝沛勤苦节俭,常常肩挎褡裢奔走于大渡河、青衣江间,每日行程上百里,附近州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他乘竹筏由雅河顺流而下,腿冻僵了,到达目的地后歇了很久才能步行。正是由于郭朝沛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郭家逐渐有了起色。郭朝沛把赚来的钱交给父亲,仗义疏财的秀山公很快就把钱花出去了。尽管如此,郭朝沛还是新买了不少田地、房廊和盐井。

杜琢章出生在与沙湾隔着一条大渡河的杜家场,他是咸丰年间的二甲进士,最初做过几任县官,因政绩突出,升任贵州黄平州府官。1858年,苗民起义攻陷黄平州。杜琢章因守城不力自杀殉职。杜夫人带着两个女儿跳池自尽。唯一幸存的是刚满一岁的小女儿,由刘奶妈抱着,一路历经艰险,经过将近四年的流浪才辗转回到了四川。此时杜家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艰苦。这个小女儿心灵手巧,很小就做针线活儿贴补家用。

杜家小女儿十五岁时嫁给了郭朝沛。在大家庭中,能干的人容易遭嫉恨。郭朝沛二十三四岁时,秀山公去世了。有弟兄说他私藏钱财,风言风语越发猖狂。郭朝沛一度心灰意冷,十多年间不管家事。后来四兄弟分家,郭朝沛分得最少。他子女多,开销大。在妻子支持下,他用全家过年过节所得的份子钱,又借了些债,重新将生意做起来。

1892年11月16日,郭朝沛家生了个男孩儿。这个孩子就是郭沫若,学名郭开贞。母亲做的胎梦很奇怪:一头小豹子突然咬了她左手的虎口,把她惊醒了。于是她为开贞起乳名文豹。开贞是脚先出来的,幸亏母亲已经多次生产,所以没有发生意外。“寤生”的孩子一般性格很倔,开贞后来干什么事儿都很要强。

郭家较为富裕,家有用人,收着地租,但开贞的母亲却十分勤劳。初到郭家时,洗衣、浆裳、扫地、煮饭,事事都干。开贞后来清楚记得,母亲亲自洗弟弟的尿布。开贞大哥郭开文说:“吾母一生,寝必深夜,起必黎明,衣不重裘,食无兼味,啬于自奉而厚于待人。”“吾母一生,自少而壮,而老,以迄于亡,无不与困苦艰难奋斗搏战,卒能战胜环境,以有今日。” [1] [2]

杜氏夫人善于处理家庭关系,劳动之余,她常常给开贞曾祖母和祖母“说弹词,诵佛偈,凡老人所好,靡弗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是常得老人欢”。尽管从小遭遇大变故,后来又多子辛劳,但杜氏夫人却乐观开朗。她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在行。“教子女以义方,从无恶言剧色。市井之语,粪土之言,绝不闻出于母口,亦不容入母耳” [3] 。此外,她还喜欢绣花,自画自绣,深得乡间称赞。

杜氏夫人没有上过学,单凭耳濡目染,识得不少字,暗诵一些诗。她喜欢风格淡漠悠远的唐诗。其中有一首开贞记得最清楚:“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底一生无。”开贞记不得诗名,这其实是盛唐诗人韦承庆的《南行别弟》,表达了贬谪途中失意之情。母亲喜欢这首诗,大概跟她特殊的身世有关。母亲对诗歌的喜好影响了开贞。开贞后来回忆说,母亲“摇篮时代一定给我们唱过催眠歌,当然不记忆了。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这我相信是我所受诗教的第一课” [4]

开贞父母品行都很端正。父亲“好施与,自成年以至衰老,办赈平籴,施棺送药诸善举,终身行之不倦。乡中公益事,其大者如兴学校,设义渡,造桥梁,辟道路,及治安消防等设施,率首倡而促成之” [5] 。母亲“与家人处,终岁无勃谿诟谇声”,“亲邻有孤孀不能自存者,必解衣推食相周恤”。 [6]

由于生孩子过多,母亲每到秋天总会“晕病”发作。相传芭蕉花是治疗这病的良药。年方六岁的开贞随着哥哥翻过天后宫围墙,摘了一朵开得正好的芭蕉花,捧回来献给母亲。母亲知道这花的来源后十分生气。她把开贞兄弟二人叫来跪在床前,连连叹气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父亲知道后,又把兄弟二人拉去大堂跪在祖宗神像前打了一阵。开贞兄弟挨打后把芭蕉花还回到天后宫。

郭家在当地十分受尊重。有一次开贞的父亲派人去云南采办了十几担货物,一行人行至离沙湾三十里路的千佛崖时遭到土匪抢劫。这是郭家第一次遭劫。第二天早上,当郭家打开大门时,发现十几担货物原封不动放在门口。担上附了一张纸条:“得罪了。动手时疑是外来的客商,入手后查出一封信才知道此物的主人。谨将原物归还原主。惊扰了,恕罪。”

在开贞印象中,土匪也有可爱的一面。开贞印象最深的是杨三和尚。杨姓是沙湾土著,和作为客家人的郭家势不两立。杨三和尚又是黑道中人,更是受到一般客家人的鄙夷。但开贞却觉得杨三和尚可亲。

杨三和尚本名杨森南,比开贞大十岁。他身材高大,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喜欢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沙湾场的黄玉堂曾被无赖骗走一笔钱,杨三和尚只身前往,将无赖打倒在地,拔出尖刀,称自己是为黄大爷报仇而来,割掉无赖一只耳朵后扬长而去。徐海楼是一名土匪头子,人称徐大汉子,被官府捉住囚在笼子里抬往嘉定城。杨三和尚带领他的弟兄们扮成衙门兵勇和赶集老乡,在白岩抢走徐大汉子,还杀死了一位把总。

杨三和尚被官府追捕。有一次,他走到开贞兄弟身边。他们正在放风筝。杨三和尚在旁边站了一会儿,翻身滚到旁边坑里,对郭家兄弟说,“差人来了,请费心掩护。”郭家兄弟继续若无其事放风筝,成功掩护了杨三和尚。

后来杨家被抄,房屋被官府拆毁,杨三和尚的父亲被绑走。杨三和尚也完全成了秘密社会的人,开贞等人不知道他的去向。这位杨三和尚后来定居雅安载杨溪,和当地居民相处和睦。1920年,他在病逝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地人同情他,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身死名不死,家完人未完”的联语。

开贞一直记得这位汉子:“我们小时候总觉得杨三和尚是一位好朋友,他就好像《三国志》或者《水浒》里面的人物一样。” [7] 开贞怀念杨三和尚,大概是因为他充满了活泼泼的生命力,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侠义精神,敢于争取自由,蔑视权威。 IerKDxgC+fx+ikmrsAZMyUuT28Zh1ft0NZojO2EK+vqCoPf0oPMjsr5j28EDuU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