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握手,或者是出拳

现今这个世界的格局是人类无数次分分合合的结果,而且分合还将继续下去。

我们用心灵跟随最早的、从非洲走出来的、由20—50人组合而成的自治团体,一直生活到他们发展成为从事农耕的部落联盟的这个阶段,获得的收获是巨大的,受到的心灵启迪也是巨大的。而且,我们也已经看到,他们将要走出方寸天地,与其他同类部落迎面相见的下一步历史方向。不论他们将选择握手相见的形式,还是选择出拳相击的模式,都将导致耕地越来越连接、居住越来越集中、权力越来越政府化、人群越来越一体化的历史结果。这是农耕生活带给他们的厚礼,而农耕生活是自然世界带给他们的大礼。

据地质学家研究,我们这个世界自然形成以来共经历了4次大冰期,最后一次为第四冰期。有的地质学家认为,第四冰期已经结束,有的则认为还没有结束。这期间,厚厚的冰层从两极向内覆盖,北半球曾被覆盖到北纬45度左右。那时的地球就像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表情冰冷地行走在茫茫宇宙间。约到10000多年前时,阳光开始逼退冰川,形成了现今的地理气候。这个地理气候,为落脚到低纬度地区的先民们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而为散落到高纬度地区的先民们准备了一个严酷恶劣的环境。

如果说,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20—50人”的自治团体的判断符合普遍的情况,那么同样在狩猎为生的年代里,散落到高纬度地区的先民们的生活,比落脚到低纬度地区的先民们的生活要艰苦得多。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寒冷的气候。高纬度地区温暖期短,而寒冷时间却很长。所以,他们不能像低纬度先民那样席地而居,而必须找一个有利于保暖的场所居住。于是,洞穴就成了他们必须入住的地方。

可以坚信,洞穴是散落高纬度地区的狩猎先民们走向文明的摇篮,也是创造与落脚低纬度地区人们不同类型文化的起跑点。比起席地而居,寄居洞穴有着明显的空间限度。由于带着同一祖先指向进化的基因,散落高纬度地区的先民们在智力发育的进度上与落脚低纬度地区的人们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随着使用工具的进步与优化,他们所能猎获的食物就会多起来,随之人口也开始增加。洞穴的空间开始不够用了,于是需要部分人员搬离出去,到别的地方生存。

那么,谁应该离开呢?我们无法知道,而他们的首领却了如指掌。于是,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一次一次地把人群分化出去,自己则总是保持洞穴所容纳的人群规模。被分化出去的人们不一定完全是漫无目的,也有可能存在着已经发现的无人居住的新洞穴,或再去寻找新的寄身之所。他们离别而去,多少年多少代之后,在其他很多地方出现了各有称谓的部落和人群。久而久之,生存条件的这种散落化需要变成了他们后代人们喜欢我行我素的心灵遗传。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众多游猎民族最早的根就是这个时期分化出去的。

人们一直认为,狩猎部落的活动范围大得惊人。其实,在早期他们的范围并不会很大,因为他们只靠双腿,而且也不能离开洞穴太远。穴居在一处山洞里,走遍周围的山山水水,他们看到了很多东西,于是在行猎之余把那些所见的东西刻画到了岩石上,使北半球上的我们不断有惊奇的发现。他们活动于有限范围的时间很长很长,长到具备了两个条件后才离开。一个是能够搭建简陋的、但能够保暖的棚舍的技术,另一个就是拥有驰骋如飞的马。

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人类已经开始驯养马。马的出现意味着穴居狩猎者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对马和棚舍技术的拥有,使洞穴居住者的世界获得了巨大的解放。首先,像因开拓耕地而走向融汇的农耕者那样,穴居者们也借助马蹄的奔腾走进了与其他部落迎面相见的岁月。在这个岁月里,有的聚落相互结拜成了兄弟,有的聚落则相互进行了征服,最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部落联盟。故义气和力量成了游猎民族的精神崇拜。其次,是为他们转入游牧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研究者们断定,在成功驯养马之前,人类已经有了畜养牛、驴、绵羊和山羊等的能力。所以,他们已经发现畜养牲畜的生活没有狩猎生活辛苦的秘密。但森林里是无法放养数量众多的牲畜的。于是有人尝试走出森林,走向原野,开始用牲畜的嘴收集大地的滋养。研究者们说,这个事情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不论事情发生在这个时间段的哪一天,我们都应以惊奇的目光凝视一下,身后抛下群山与森林的历史故乡和神奇豪放的狩猎生活,赶着数量不多的牛羊群,走向草原,走向游牧生活的那些人。因为,他们的走出为生活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的人们开启了新的、发展潜力更大的生存模式。这就是马带给他们的变化,所以狩猎游牧民族对马有着深深的喜爱情结。

转入游牧,其本质就是狩猎人同大自然关系的一大调整。狩猎,其实就是抓捕猎杀野生动物的活动。猎物再多,但毕竟都是各怀绝技的山野生灵,所以人能捕获到的总是很有限。于是,因为食物有限,能够养活的生命也总是很有限。这就是狩猎生存者人口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而游牧生活就不同了。它一改直接猎杀的简单方式,而通过不断繁殖的数量众多的牲畜收集大地自然的滋养,然后根据需要宰杀食用。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养活更多人的食物需求,而且活着的畜群均以剩余的形式继续收集滋养。食物就在掌控下,且还自行繁殖,能够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活动资源就这样形成了。

如果说,森林给狩猎人准备了森林般的艰辛,那么草原就给游牧人提供了草原般广阔的发展前景。不知不觉,他们的人口快速地增长起来,势力壮大了。这样的事例,在蒙古人留下的史书《蒙古秘史》里有着清晰的记录。他们约从一对叫朵奔篾儿干、阿阑豁阿夫妇时期开始转入游牧生活,在经过8代人的繁衍发展后,他们就成了东北亚草原上威震一方的大部族。虽然蒙古人转入游牧生活的时间较晚,但这一事例本身完全可以说明游牧生活带给高纬度地区人们的发展与壮大。

人多了,牛羊也成群了,他们会选择怎样一个生存的秩序形态呢?在高纬度地区生存的先民们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先民一样,都有着以自私为内容的本性。所以,作为首领的人不可能没有强烈的占有欲。但是,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农耕生活所能产生的剩余是静态的、不动的,所以能够实现完全的占有。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无论是狩猎,还是游牧,所能产生的剩余则基本都是无法仓储起来的,桀骜不驯的兽类,难以实现静态化的占有。对劳动力也一样,很难进行对人身的占有。因为,人们的胯下都有奔马,若有不满便可赶着牛羊行走天涯了。这样,首领或头人的本性不得不同自然赋予的生存方式妥协,形成一个既能让权力者足够富有,也不穷绝其他人的基本拥有,且以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游牧部落社会。

在这样的生存模式下,狩猎游牧的人们发展起了不同于农耕文化的文化。与农耕文化所特有的一物为抗衡另一物而产生的抗进性相比,狩猎游牧文化里则充满着服从自然的顺进性。因为,他们无力抗衡自然,所以只好按照自然默许的形式安排生存的模式与社会的形态。农耕文化已使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人们转变成了食物或者是说生存资源的生产者,而狩猎游牧使人们只能停留在不饱和的生存资源生产形式上。所以,生存所需的滋养永远是他们伸手的方向。

第一步总是很珍贵的。随着那些开拓者来到草原,转入游牧,他们的发展壮大都提挡前行了。他们的人口不断增多,他们的牲畜日益成群,最初开拓者的后人们一个一个地发展成了强大部落的首领或酋长。接着,人口增多,牲畜增群的他们必将走向更大的草场,占有更加辽阔的领地。这样,草场的争夺就成为他们部落与部落间的不断打斗,进而将发展成部落间的兼并与征服行动。最终都会出现一个称霸一方草原的游牧利益集团。这个故事,从欧罗巴大地到东北亚细亚的大草原,从阿拉伯的山地到高加索山脉的南北,在曾有游牧生活的世界各地,激情演义到人类历史的近代时期。

当生活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还在酝酿这一程序的时候,转入农耕生活的人们已经进入了部落与部落和部落联盟间碰面与碰撞的年代。在有文字记录之前,这些农耕生活的人们,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在印度次大陆地区,在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在环地中海的一些沃野上,以及在南北美洲的一些地区,不知上演了怎样一个你争我夺、你死我活,或征服了别人,又被他人征服;兼并了他部,又被别部兼并的聚散离合与爱恨情仇!我有时候想,神话是不是这个年代的故事经过长久的口耳相传,变异下来的民间记忆呢?

不论是怎样的激烈与残酷、曲折与复杂,就在这期间,他们发现了铁,发明了车,创造了文字,锻造了武器,整合了越来越大的地域,统合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形成了多个以地理区域独立存在的大型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就是历史学家们常说的邦或国,各有酋长或君主的生存集团。

这样的集团究竟在地球的哪个地方第一个出现?我们不知道。其实,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们也都不知道。只不过…… ckVeS4vQHotHRhZa9f2ljEY+05yb9belLw2Md57Yf+CfjqMpGeMAzquVi+/cBg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