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导读

1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百万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活动,结果英国18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列第十一名。英国小说家毛姆说:“《格列佛游记》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它的文体精彩绝伦。至今没有人用我们这艰难的文字写得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更明快、更自然的。”大批评家威尔逊称斯威夫特为六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排名仅在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过《格列佛游记》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无疑,《格列佛游记》是一本奇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是一本测量读者深度的书,它是一本最能给人快乐的书,但也是一本最令人神伤的书,有时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愤怒的书。它可以被简单地阅读,也可以引人进入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幽暗中。美国当代思想家布鲁姆在《巨人和侏儒》中对此书有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说:“它是最优秀的儿童故事,但也是一个颇为讨厌的故事。斯威夫特能够赋予纯真以魔力,对败坏却嬉笑怒骂。”他说的“讨厌”意思是,这本书即使对一个成年读者也是烦难的,也是一种挑战,它是一本真正的源于经典而本身又成为经典的奇书,它“所引发的笑声是荷马和柏拉图的标准所认可的”,它像一个坛子,把它出现以前的人类思想都吸纳进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威夫特是一个巨人,同时代的英国作家艾迪生称他是“国民中最伟大的天才人物”,著名小说家萨克雷也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人物”。他是担当得起这个称誉的。

2

名著《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是遗腹子,从小由叔父抚养长大。十五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他的学业并不特别的顺利,据说他曾因“迟钝和智力不足被终止攻读学位”。但他很快摆脱了困境,并于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到了1701年,他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斯威夫特在大学里的主业是哲学和神学,但他个人更偏爱文学和历史。1688年,斯威夫特前往英国,做了穆尔庄园主人威廉·邓波尔爵士的私人秘书,直到1699年邓波尔去世。他在担任秘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斯威夫特跟随邓波尔的这十余年,不但让他通晓了人情世故,还磨炼了他的文笔。“他写了烧,烧了写,几乎写遍所有题目,用尽所有风格。”1699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的一个教区担任牧师,但因为教会中的事务常去伦敦,后来卷入了伦敦的辉格党与托利党之争。斯威夫特在爱尔兰的生活既没有耗尽他的精力,也未能满足他的雄心。他由于经常跑到伦敦,频繁出入咖啡馆,所以结识了艾迪生、斯蒂尔、蒲柏和康格里夫等著名文人。跟他们一样,他的同情心在辉格党一边,但他同时却也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过该党《考察报》主编。1714年托利党失势,他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的主持牧师,同时着手研究爱尔兰现状。

斯威夫特平素不以爱尔兰人自居,总把自己当成一个“被扔到爱尔兰的英格兰人”,但作为一名“人类自由斗士”,他对英格兰人的非法统治的后果极为不满,所以他积极支持并投入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后都破灭了。晚年的斯威夫特内心十分孤独,只限于和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交往。他将自己积蓄的三分之一用于各种慈善事业,用另三分之一的收入为智障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然而,斯威夫特本人也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许多人甚至认为他已完全疯了。他希望死后“尽可能秘密地在午夜十二点”将他安葬在圣帕特里克教堂的一副棺材里,他要求其黑色大理石墓碑上的拉丁文碑铭“字体要大,雕刻要深,镀金要浓”,以铭记他已从“凶猛的义愤”中解脱出来,不再让它“撕碎自己的心”。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辞世而去,终年七十八岁,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斯威夫特的文学才能很早就显露出来,他写过一些诗和文章,但真正使他扬名的是讽刺散文《一只澡盆的故事》(1704),在这篇故事中他讽刺和抨击了英国各教派的虚伪和无耻。这篇寓言是对一切伪善和形形色色宗教骗局的猛烈开火,如此尖刻而犀利的笔墨在英国此类文学中罕有匹敌。此后他又写了《布商的信》(1724—1725,抨击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货币政策)、《一个小小的建议》(1729年,讽刺英国对爱尔兰人民利益的压榨和情感的欺侮)等等。但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在世界几个边远国家的旅行》,即通常所说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这部书完成于1726年。斯威夫特一生写的大量作品几乎都是不署名出版的,只有《格列佛游记》例外,他出版此书得到的稿酬是两百英镑。

3

《格列佛游记》无疑是斯威夫特的呕心沥血之作。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在远洋船上担任随船医生,后来担任过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格列佛是个典型的18世纪英国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他信任理性,显然是洛克学说的支持者,相信后天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格列佛只是一个普通人,反映了当时一般的观念,格列佛对这个世界的反应是理性和科学的。诚如《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指出的,我们必须把格列佛与斯威夫特分开看待,“把格列佛与斯威夫特混淆起来将有损于后者作为作家、讽刺文学家和自由战士的形象”。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正好相反,他认为这种当时典型的价值观对于人类来说是危险的,如果像具有科学头脑的格列佛那样把自己的信念完全寄托于这个崇拜物质的世界,那将是愚蠢的。学者马洛指出,斯威夫特设置这一个角色是为了证明潜藏于“启蒙时代”的价值观中的巨大缺陷。格列佛固然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在第一卷中,主人公来到利立普特(小人国)。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小人国的人个子仅有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在第二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他的房间)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了英国。

全书第三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格列佛出海后,从中国口岸来的海盗袭击了他们的船。他们靠一只小艇在海上漂流,艇破后漂到一个礁石岛上。一天,他看见一个浮在空中的庞然大物从天空降下来。原来,这是一个叫作勒皮他的飞岛,勒皮他人是悬在空中的人,从生活状态到思想状态都是这样。他们都是学者,他们无所事事,沉浸在抽象、遥远的天文学和数学的天地里。连同国王在内,岛上的人们都心不在焉,甚至他们自己正在进行谈话的要点也要专门雇一些仆人来提醒他们。格列佛考察了那里的大学,看见为改善农业和建筑的成百个想入非非的工程设计正在进行。然后,格列佛还来到巫人岛格勒大锥,后来旅行到日本。

《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写格列佛在“慧骃”国的游历,这是历来最有争议的部分。他签约当上了一条船的船长,中途船员叛乱,把船长关在他的舱房达数月之久,最后,他被抛在一条狭长的小艇上。上岸后他几乎要被一群令人作呕的半人半猿的怪物逮住,但一匹马的走近吓走了怪物们。格列佛明白,他来到了马的国度。在这里,一种被称作“慧骃”的具有理性的马统治着那些被称作“野胡”的非理性类人动物。当格列佛向马主人描绘他的祖国,说出种种的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但对那些坦率正直的“慧骃”来说,他所述说的战争与法庭之类事物是那样的陌生。在“慧骃”国那儿,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令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年。

白马 4SCX2zYlsuojFwr2JvR3D1xd3PlNphF36VZlrkP5Csgg7ISELaOhc16McwNHGX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